特色小城镇公园规划与发展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1353874 上传时间:2018-02-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色小城镇公园规划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特色小城镇公园规划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特色小城镇公园规划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特色小城镇公园规划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色小城镇公园规划与发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特色公园式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与发展高斌2012 年 4 月 1 日摘要:特色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城镇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公园式小镇则是城镇空间的提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旅游业的发展小城镇必须强调特色建设、小镇规划、小城镇绿化,做到建筑有风格,街道有景致,小区有品位,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公园式小城镇,展现小城镇特有的民俗风情、特色建筑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最佳适居地、旅游胜地。本文阐述了特色小城镇建筑、街道景观的历史沿革和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和特性,探讨了公园式小城镇规划空间、建筑人性化设计的理念,提出目前小城镇建筑景观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人性化设计思路。 关键字:特色;公园式小城镇;建筑及街道

2、景观;空间环境要素和特性;人性化设计。小城镇,泛指 20 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也包括依法建立的建制镇和农村集镇,它既处于中国城镇体系的最低层次,又与乡村有着紧密联系,是连接城乡的纽带,积极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特色是生活的反映,特色有地域的分野,特色是历史的构成,特色是文化的积淀,特色是民族的凝结,特色是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典型事物的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因为它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受,心灵上的共鸣,感情上的陶醉。公园式小镇就是利用城市规划将特色小城镇融入到公园之中,打造独具一格的特色公园小城镇。如何打造特色公园式小城镇一、利用建筑风格塑造城镇特色。小城镇特色最直观形象的体现就是建筑风格。

3、改革开放前,我国建筑各地独具体色,如江南小巧玲珑的民居与北方厚实的四合院就是两种风格迥异的特色建筑。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掀起了以小城镇为主要聚居点的建房热潮。但由于我们的传统民居在通风、采光和卫生条件等方面不适宜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渐被板式楼所替代。致使我国的传统民居正在消失,或许几十年后,我们的子孙将看不到北方厚重的单体平房和四合院,看不到华中封闭的天井和马头墙,看不到西南山区的干栏式木楼和竹楼,看不到西藏粗犷的平顶碉房,看不到云南“一棵印” ,福建“土楼”和西北窑洞,这将是一种莫大的悲哀。事实上,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都是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遵循自然规律营造的安居环境,

4、它们与缺少个性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相比,要更贴近自然,有利于生态平衡,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而作为现代建筑师,对传统民俗建筑又了解多少,有多少建筑师能把传统融入到特色小镇中。建筑是构成城镇物质环境的载体,是由不同体量材质、色彩组成的功能实体。城镇建筑特色主要是由群体形象聚合而成的整体环境观感,而不是单一建筑的自我表现。应从一条街、一片生活区或者更大范围去探讨建筑形式的美观,做到风格的统一和色彩的协调,而不能盲目追求仿古或崇洋,也不能搞古今中外大拼盘、大杂烩。要提倡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去创造适合本地需要的、有地域文化特征的(传统的、乡土的、民族的、大众的)建筑形式和风格,秭归归州镇在建筑风格上采用具有浓

5、郁三峡地域特色、传统民居特点的白墙黑瓦风火墙、檐口多叠为主调的坡屋顶形式,阐释了厚重的楚文化底蕴。二、利用传统文化塑造城镇特色。建筑风格是城镇特色的直接体现,而传统的民族的本土的文化积淀则是城镇的精神风貌的体现,是真正属于小城镇的内在的本质特色,是别的地方学不去的。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受到的经济冲击要小得多,所以还有幸保留了较多的文化传统。如果不尽快制定保护措施,最终也难逃湮灭的结局。保护文化传统,挖掘历史文脉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不仅关系民族文化的兴衰,更与小城镇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保护得好,有利于提高小城镇的文化品位,并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使文化传统成为丰富的“财源” 。文化与传统特色

6、的形成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挖掘历史文脉,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其二是依托传统文化背景,创造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文化。小城镇的文化特色就是继承与创新这二者协调平衡的结果:只有继承而没有创新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也不能长久;一味追求创新而放弃传统则是无源之水,是不会有民族和乡土的吸引力的。我们提倡的文化传统特色是在新时代对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决不是一味地复古,更不是搞封建迷信,在继承与创新二元关系中,小城镇政府部门能够在创新上发挥较大的主动性,引导居民树新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则鲜有动力,只有民间艺术团体仍在试图保持传统文化的完整性,这是地方文化特色是否显著的关键,也是最需要各

7、级政府部门重视的。城镇之美,美在生态;城镇之胜,胜在人文。在城镇建设中,要摒短视观念,强化文化意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在工作中注重文化意蕴的合理保护和开发,以及现代人文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一是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增强城市文化底蕴。要对古城区、古街、古祠、古园等古建筑进行修缮,挖掘整理文物古迹、历史遗存,以激励后人;(举例远安、夷陵区)对自然景观,根据其自然地理条件、民间神话传说、地域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色加以渲染,注入文化内涵,增加其钟灵硫秀之气,使人萌发“有仙则名、有龙则灵”之慨;对亭台楼榭、城市雕塑和建筑小品等人工景观赋予民俗文化,点缀传统书画,便其展示多姿多彩的艺术文化,突现城市的时代风貌

8、。三、利用自然山水塑造城镇特色。山区可利用自然地形坡度,依山就势进行建设,既可减少土方,节约投资,又能形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建筑景观。秭归归州的一些做法可资借鉴:在城镇建设中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略加整理,巧夺天工结合城镇周边的山水要素,在道路布局上依山就势,随岗就坡,宜直则直,宜曲则曲,建筑顺其布局,在建筑单体上建筑小品规划设计建设中用不等高差的岗坡,营造错落有致的建筑景观,体现出其不意山乡小城镇小而巧,小而精,小而雅,小而美的清秀和神韵。四、要利用绿化塑造城镇特色。绿化是城镇环境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也是塑造城镇特色的重要手段。绿地的生态和美化环境的功能是无与伦比的。无绿的城镇是没有生命力

9、的,更无特色可言。绿化不能自然地构筑城镇特色,必须精心规划设计和长期不懈的经营。怎样绿化城镇:一要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己有的绿化和易于绿化的山水资源,要保护“自然之理,自然之趣”(红楼梦),不要对山水自然资源做过多的人工雕凿,不要画蛇添足,弄得面目全非。二要有一定的规模,因为一定规模是发挥绿化生态功能的基本保障。我国目前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保证生态功能的人均绿地标准(据测算,保持生命呼吸的氧碳平衡,需要 10 平方米的树林或 23 平方米的草坪),但也应该不低于国家规定绿地率和公园绿地面积标准。三要有重点,可以理解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普及是数量的保证,提高是质量的升华。城镇绿化一开始就要选好目标,

10、营造精品,形成富有特色的绿地和景点。四要成系统。所谓系统就将不同类型的绿地(点状、块状、带状等)连接成均等分布的绿化网络,亦即人们常说的大、中、小、点、线、面结合的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生态观赏与使用功能。五要植物配置;要适地种植,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符合花钱少、易成活、好管理,长的好的要求。还能形成地方特色。要根据功能需要,如行人对太阳来说“夏天畏其烈、冬天赖其温” ,所以行道树就应以冠大、荫浓的落叶树为主,庭院栽树则要兼顾观赏、防护和经济要求;防护林的树种要满足不同防护功能要求(防浪、防尘、防污染等);广场需要视野开阔,可多植一些草皮,结合选种高大的护荫落叶树和常绿观赏树

11、,给人们创造适合不同季节和时段的休憩环境。要体现植物多样化的景色变化。结合功能需要的同时利用植物的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特点,将乔灌、花草、常绿、落叶,进行合理的搭配,可赋于绿化空间的诱人的诗情画意的魅力。六是防止绿化的片面性,片面性亦既绝对化。说要四季常青,就清一色的规定栽常绿树,说学大连植草皮,就把树砍掉换成草坪;说法桐有缺点,就把法桐砍光;说要体现绿化的多样性,就把多种植物在一块绿地或一条道路上集中。如此这般,栽了又砍,砍了又栽,劳民又伤财,却末形成好的绿化风貌。防止片面性要把握好适量适应种植原则。适量就是各类植物总量搭配要适当。根据生态要求草皮与树木的面积比例宜三七开,草三树七;灌木与乔木

12、的比例也宜三七开;常绿与落叶的比例,南方高、北方低,华中地区 60%一 70%,华北地区 30%一40%,大致也是三七开。适度是植物的品种,既不能过多,也不宜过少。过多杂乱无主次,过少单调乏味。正确的做法是选择一些骨干树种形成基调,在些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其它品种,求得统一中有变化。塑造城镇特色的途径很多。比如,利用人文资源塑造特色,把有价值的历史文脉保存下来传承下来,弘扬优秀文化遗产,做好保护与利用的文章,不断提高品味,使其成为特色品牌,永续发挥作用;(如昭君村的牌坊和旅游渡假村、屈原村的三闾八景) 、利用产品和产品文化塑造城镇特色,名优特产品,达到一定规模,占有一定的市场销售份额以后,都可以一定的企业文化形式,打造品牌、招商引资,提高知名度推销产品。如青岛的啤酒文化,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宜兴的紫砂文化、宜宾的酒文化等。 (如七星台的大蒜城、樟村坪的磷矿等)利用非物质性(无形的)名人、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等资源去塑造城镇特色。如能认真地进行挖掘,整理加以发扬光大,也是可以创造城镇特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