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1319089 上传时间:2018-02-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2.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在乡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的关键也在乡镇。因此,乡镇的发展问题牵涉着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民,于是也成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虽然改革开放 30 年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广大的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新的形势下,乡镇经济也面临许多困难和困惑,稳定压力大,农民增收难,政府依法行政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面临许多新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乡镇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党的 16 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更进一步的把三农问题提高到战略的平台上。XX 年开始的有关三农问题的

2、改革,让老百姓尝到了好处,也使乡镇的发展开始有了眉目。那么,乡镇经济包含哪些范畴?其中重中之重又是哪些内容?笔者在乡镇工作多年,粗浅认为,乡镇经济可以大体上分为五大板块:一是稳定经济;二是农村经济;三是城镇经济;四是社会经济;五是党的建设。其中,稳定经济包含信访、安全等问题,农村经济包含农业、农村、农民等三农问题,城镇经济包含工业、商业及城镇建设与管理,社会经济包含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社保等问题,党的建设包含党建、人大、武装等问题。五者的基本关系是:稳定经济是乡镇经济发展的前提,农村经济是乡镇经济发展的基础,城镇经济是乡镇经济发展的目标,社会经济是乡镇经济发展的保障,党的建设是乡镇经济发展的

3、关键。笔者结合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对乡镇经济在新时期遇到的困难和困惑进行了一些肤浅的思考,希望能在乡镇经济的发展问题上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一、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信访稳定压力巨大,ww 工作力不从心。按照“稳定是第一责任”的基本要求,乡镇党委、政府始终把信访稳定工作放在最首要的位置抓紧抓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信访、稳定工作。特别是重大节日和重大政治活动期间,按照“不准有人到市、进京上访,不准出现群体性事件,不准发生重大影响的治安案件和恶性案件”的政治要求,乡镇政府集中机关所有人员对重点信访人员和不稳定群体实行“二盯一”和“24 小时”稳控,并集中资金对重要的

4、上访对象给予所谓的“感情感化” ,以免由于稳控不到位出现有人到市进京上访被追究政治责任,特别是对“八大员” 、 “辞退民师”和部分长期“涉法涉诉人员”等等根本没有相关政策予以解决的群体和个人更是费尽心思,耗尽钱财。殊不知,长此以往,造成“闹而优则仕”的恶性后果,难怪少数“老信访”说:“依法诉讼,劳民伤财,无理上访,好处多多” ,真是“苦不堪言” 。2、 “一事一议”推行难,村级公益事业开展难度大。在农业税没有取消之前,镇、村、组都要按一定比例收取提留、统筹用于村公益事业,农业税取消以后,按中央文件规定:通过一事一议,财政补助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投资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等公益事业。

5、但事实上,在现实条件下,凡是修建公益事业,部分农民都不愿出钱出力,甚至连牺牲一点点土地都不愿意。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乡镇政府有的是钱,即使自己不出钱不出力不出土地,政府迟早都会干这些事。而上级给予的补助资金又很少,自身财力又很有限,根本无力解决这些关乎农村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关系老百姓的“民生”等等问题。所以,向上级争取“一事一议”专项资金,社干部不积极、村干部不积极、镇干部同样不积极,因为他们深深知道,不认真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农民有意见,争取到了这笔资金落实不了,老百姓会更有意见。于是乎,便导致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长此以往,社会主义新农村何时才能建成?城乡统筹何时才得以实现

6、?3、农民土地流转不积极,农业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举步维艰。土地流转是农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减少农民、使农民逐步变成市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最终实现城乡统筹的必然途径。我们在引导村、社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很尴尬的事情:在大多数群众的要求下,政府帮忙引进一些很有实力的业主,打算在某村连片发展几千亩经济作物,绝大多数群众都愿意将土地出租,每年按时领取一定租金,还可以就地打工,年收入要比自己种庄稼高出 10 倍以上,但就是有极少数人死活不愿意将自己土地拿出来,哪怕是已经撂荒的土地,不管镇、村干部怎样做思想工作,他们就是不愿意,镇村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种事情。尽管

7、按照土地管理法第 10 条的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但民法通则第 27 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承包合同规定从事商品经营的,为农民承包经营户。第 28 条规定: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所以,如何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怎样有效地教育、引导农民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土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应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切实解决的问题。4、乡镇政府“权”小、 “钱”少,无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镇域经济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与国家和市经济相联,下与乡村经济相接,处于城乡结合点,

8、承上启下的地位十分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说,镇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全市城乡统筹发展,同时,发展镇域经济也是我市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 “中央财政蒸蒸日上,省级财政喜气洋洋,市级财政勉勉强强,县级财政哭爹哭娘,乡级财政名存实亡”的现象抑制了乡镇经济的发展, “乡财县管”体制导致乡镇一级根本没有独立的财权,按国家财政体制分得的实际财力也非常有限,大多数乡镇都是靠区县一级财政转移支付维持正常的运转,可谓是“权”小、 “钱”少。同时,不合理的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制也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公共产品一直是由各级政府来供给,而农村的公共产品一直以来大多数是由乡

9、镇政府组织或引导农民筹资解决。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二元经济结构,牺牲了广大的农村换来了城市经济的一片繁荣,使广大的农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广大农民对中央政府的期望值和要求日益增加,在他们看来,乡镇人民政府是中央政府各项惠民政策的坚定执行者,所以,要求象城市居民一样由政府出资解决社保、医保、硬化村级公路,要求享有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产品,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长时期,完全由政府特别是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解决广大农村的一切问题肯定是不现实的,于是乎,他们对乡镇政府便产生了怨气,乡镇政府由此成了他们发泄的“受气筒” 。5、中央的

10、一系列“直补”政策使乡镇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XX 年,为了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免除农业税、特产税、村提留、镇统筹等一系列惠民政策,XX 年,国务院开始对粮食、农资、良种和购买农机具实行补贴,大多数采用直补方式进行。据有关部门统计,XX 年,全国用于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和购买农用机具补贴资金 1230.8 亿元,比 XX年增长 19.4%,预计 XX 年将达到 1334 亿元,XX 年,重庆市用于扶持“三农”的资金也达到了 132.3 亿元。这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民、农村和农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是新时期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

11、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城乡统筹政策的生动体现。各种资金“直补”给农民,让乡镇政府集中了很多人员收集每个农民的基本情况,并建档制卡,耗费了乡镇政府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直接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基层政府的不信任,加剧了广大农民对乡镇政府的怨气,按照部分农民调侃的话说:“连中央政府都不相信你们乡镇政府,看来你们的确有很多问题。 ”由于直补资金是普惠制,几乎人人都该享受,于是乎,村干部为了回避矛盾,搞虚报和平均主义,种粮直补、油菜直补基本上都是平均分配,既造成国家资金的浪费,又助长了虚假、 “和稀泥”等等不正之风。由于上级资金分散,发放到每

12、位农民手里资金就很少了,投入再生产和改善生活条件又明显不足,那么,这钱怎么花呢?我们常常看到部分农民一拿到这笔钱,要么到茶馆堵上一把,要么到餐馆搓上一吨。看到此种情况,我们真的是感慨万千!试想,如果把所有的惠农资金集中在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村(居)民委员会按照农民意愿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建设和管理,或者用于广大农民的医保、社保,何愁农村面貌不改变?何愁乡镇经济不发展?6、乡镇政府几乎没有任何调控手段,发展经济的措施不力。乡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乡镇政府责无旁贷。然而,作为中国的一级政府虽然是最基层的一级政府居然没有相应的“人”权、 “财”权、物

13、权和各种融资平台, “人”权、 “财”权与“事”权极不对称。比如说乡镇政府的领导班子是区(县)委配备的,即使个别班子成员在工作中有一些问题,甚至严重影响了工作,乡镇能随便调整吗?乡镇普遍存在缺少文化水平高、工作能力又很强的年轻大学生,你能想当然的随便进人吗?假如某乡镇的一名优秀年轻干部被上级相关部门选中而你又不想让其调离,你能阻止吗?我镇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遇到这样一件事:政府花了 2 年时间才拿到了市政府 200亩城镇建设用地批文,但按相关规定,政府必须先预缴约3000 万元资金到国土局,待完成农民安置后再进入招、拍、挂程序,我镇没有独立的“财权” ,根本不可能拿出这笔资金,又没有相应的融资平

14、台向银行借款,更不可能由职工集资来完成,只好交给区里平台公司来完成,其中的利润就由平台公司拿走了,本想利用城镇开发发展壮大城镇经济,最后还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现在乡镇普遍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30 岁左右的年轻人前途有盼头,基本上还能兢兢业业干工作,45 岁左右的公务员已经知道前途渺茫,一部分人便积极怠工,出工不出力,津补贴规范以后,缺少了必要的奖励措施,单靠理想、宗旨、信仰教育好像已经力不从心了,于是乎,乡镇政府很容易形成干事的少、观望的多;兢兢业业干工作的少,稀里糊涂混日子的多;当“铁匠”干部的少,做“泥水匠”干部的多,严重影响乡镇政府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7、乡镇干部的整体素质不高,部

15、分干部进取精神不足,缺乏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一些干部工作作风飘浮,组织纪律涣散,工作拖踏,积极性不高,说的多干的少,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乡镇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够,长期受落后思想的束缚,开放、探索、创新意识差。广大群众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观念转变慢。在广大的农村事实上还存在着铺张浪费,好逸恶劳等不良现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有待进一步加强。大量有文化、有思想、有知识的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老人、妇女的主要职责是照顾子女,种点粮食够吃就行,几乎没有人把种庄稼当作“主业”来抓了, “土地”好像已经不是农民谋生的唯一手段了,这些问题也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6、。二、乡镇经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党内部分干部严重背离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和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来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法宝。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内不少干部习惯于说大话、套话,甚至是假话,特别是当上级领导考察或者检查指导工作时,隐瞒乡镇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事先准备好的示范点作为政绩呈现出来,甚至连视察线路都是提前安排好并经过反复预演了的,在这种情况下,我真的不知道领导是否了解了农村的真实情况!以至于中央的很多关于农村经济改革和各项惠民政策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具体落实在基层就很难落实下去或者是大打折扣,进一步恶化干群关系、党群关系。比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各级的要求是参保人数逐年递增,XX 年,要求参保人数必须达到 95%以上,而农村的实际情况是几乎 40%的人都外出打工了,全家外出打工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要完成规定的比例,乡镇、村不搞假又怎能完成呢?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