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舞蹈审美的关系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1309001 上传时间:2018-02-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域文化与舞蹈审美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域文化与舞蹈审美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域文化与舞蹈审美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地域文化与舞蹈审美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地域文化与舞蹈审美的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域文化与舞蹈审美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域文化与舞蹈审美的关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地域文化与舞蹈审美的关系摘要:东方舞蹈文化圈,以中国舞蹈为代表来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地理风貌复杂多样,山川平原河流错综复杂,半封闭的割据状态,造就了中国古典舞的含蓄和内倾性的审美风格。西方芭蕾舞的产生地古希腊,是一个地域分散,居民种族繁多的地区,因海外移民较多,使当地人们的思想观念开放,造就芭蕾舞的星射状,外倾性 和“向上”性。地域文化决定和制约了舞蹈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要求。关键词: 地域文化; 古典舞; 芭蕾; 审美引 言在人类和文化同存的历史长河中,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的变化,舞蹈文化的生成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塑造。在人地的关系中,自然环境主要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生理特点

2、和心理特征产生影响。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民族生产方式有别,生活习俗差异很大,犹如我国南北方的人们,而生理差异则主要表现在人种的差异,心理特点和精神特质上的差异,而这种特征基本是受社会环境作用的影响所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着地域环境特征,人类活动形成文化,因而由于生产,生活活动所创造的人类文化,就必然地带有地域环境的基本属性,这就决定了地域文化的形成。由于各地区地域文化的不同,各民族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就会不同。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套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最能直接

3、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在形形色色的舞蹈中每一种舞蹈都有它对美的不同要求。我要说的是舞蹈的审美情趣和地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地域文化这一因素决定和制约了舞蹈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要求。我浅从西方舞蹈和东方舞蹈的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与其地域文化来谈谈微薄的见解。第一节、东方舞蹈文化圈的典型性代表中国舞蹈“东方舞”,一个宽泛而神秘的概念。所谓“东方舞”,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东方舞指的是风靡于埃及、土耳其等中东国家的肚皮舞。广义的“东方舞”,则指的整个东方国家,即亚洲和非洲诸国的舞蹈,还包括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的舞蹈。

4、我们今天作为教学机制来筹建的“东方舞蹈”专业,主要包括典范的中国传统舞蹈以及以中国为地域中心的“环中”各国的舞蹈东有日本舞蹈、朝鲜舞蹈;东南有泰国舞蹈、缅甸舞蹈、叙利亚舞蹈、印尼舞蹈、哈萨克斯坦的舞蹈;北有蒙古舞蹈。我们所说的东方舞蹈文化圈是位于北半球、涉临太平洋西岸的欧亚大陆的“东方”的舞蹈。东方舞蹈文化圈各个国家在历史上就有过密切的交流,而在几百甚至几千年前是这个文化圈的中心地带。(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积淀的中国古典舞一、中国古典舞的溯源中国古典舞最初发轫于戏曲舞蹈,中国古典舞的形体动律与审美规范的基础则是自戏曲舞蹈。戏曲舞蹈被认为是中国舞蹈的历史延续。中国戏曲舞蹈艺术是继承、融合前代多种

5、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汉魏六朝脚抵百戏的精湛技艺、隋唐音乐舞蹈的高度成就。历代参军戏的流传,武术、说唱等各种文化因素的积淀。中国古典舞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产生的新名词,但确实中国几千年传统舞蹈积淀下来的艺术结晶,也是历朝历代与东方各个国家频繁交流的融合的艺术品。中国舞蹈发展历史上有三大集大成的时代,周代,汉代,唐代,特别是汉代和唐代。汉朝时,汉武帝曾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经千辛万苦,沟通了西域与中原的交往。西域诸国也相继派遣使者来到中原,文化艺术的交流已逐渐开始。武帝以后,随着汉公主远嫁西域,致使西域与中原的交往更为频繁,尤其是乐舞艺术的交流。西域也将“胡舞”等传入中原。倭国(今日本)在武帝灭

6、朝鲜后曾派使者通汉朝。倭国有办丧“歌舞为乐”的风俗,类似湖北等地流传的古老风俗舞蹈跳丧。强大的大唐帝国,在把我国古代舞蹈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的同时,也对域外特别是亚洲邻国的舞蹈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唐舞曾传入日本、朝鲜,名样啊印度等国,至今日本雅乐舞蹈中仍保存了不少与无哦哦唐舞同名的“唐乐”,如破阵乐春莺转围乱转等,且有舞图传世。中国与朝鲜半岛的舞蹈交流自古有之,而且互相影响更是俯拾即是。宋朝的“队舞”形式,包括献桃仙五羊仙等。那时候的中国地广物博,成了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带。中国古代舞蹈是整个东方舞蹈文化圈互相交流的结晶,中国古典舞是对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吸收融合的精华。二、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点“拧

7、、倾、圆、曲”中国各类型艺术和表现艺术是线的艺术,是它们的灵魂,也是中国古典舞的灵魂。,而线最大的特点是“曲”,曲折堪称所有线中的至美,它是主宰中国整个文化艺术的特性。舞蹈是视觉的艺术,具体地说,中国古典舞的特性体现在他的形态上“拧、倾、圆、曲”。中国舞蹈讲究“圆”,讲究“曲”。所谓“圆”就是讲究“形圆”,“线圆”,“大圆套小圆”,姿势要求圆”。在以腰为轴的特点所形成的平圆、立圆、8 字圆的动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生发出一发百动,瞬息万变的动作、舞姿和上下翻飞,拧倾仰俯的民族身法和技巧,以及千变万化,龙飞凤舞的势态。所谓“曲”,就是贯穿在中国古典舞中,讲究形体的曲线美和运动路线的迂回曲折、感情表现

8、方式的含蓄和隽永的内涵美,忌讳直来直去,一览无余,总给人一种余音未尽、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的意味和感觉。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点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拧、倾、圆、曲”。三、中国古典舞审美特点与地域文化 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特性的形成,是经过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所欲与,它带有地域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所生成的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深刻烙印,也是赋予民族语言,民族艺术的表现手段,民族风格的明显标志。中国古典舞植根于中国民间舞的土壤,中华大地的每块土地上。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东林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拥有位居世界第三的 960 完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腹里纵深,海岸线屈曲盘旋,中国人

9、生活在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气候温和,自然资源和生物种类丰富繁多,自然生存条件具有优越性、多样性和独特性,为其他文明古国所不能比拟,这一构造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历史和文化的基本因素。半封闭状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古代中国大陆的民族意识,既安逸闲适、眷恋故土、自尊自强、偏执保守的民族心态;加之中国历史上流动和战乱的局面长期普遍存在,这种环境造成了中国人们对安宁的巨大心理需求。另外中国封建制度的三纲五常,宗法制度的影响,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中和为美等宇宙观的束缚,重义轻利,重农抑商等价值观取向等,也影响着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取向“拧、倾、圆、曲” 。地理风貌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造就了中国

10、古典舞面部表情丰富多样,肢体动作也丰富多彩。中国地貌蜿蜒曲曲,海岸线屈曲盘旋。所以中国古典舞舞姿动作上更是“平圆、立圆、8 字圆”的运动路线。大大小小的弧线,大圆套小圆的舞姿动作。无不体现着以“曲” “圆”为美的审美倾向。 “中和为美”的思想,造就中国人追求对称美平衡的美的思想。中国人的图腾崇拜也对其审美产生着影响,中国人几千年来以“龙”这种“人手蛇身”的动物作为图腾,在现实中这种动物是不存在的,闻一多先生曾说“龙族文化做了我国四千年文化的核心龙族的文化才是我们真正的本位文化。”几千年来始终在中国大地上徘徊,或为中华民族崇尚的对象,直至今日,炎黄子孙仍自称为“龙的传人”。一提到“龙”,就会想到

11、龙的形态是蜿蜒弯曲的,首尾相顾。正是这种龙族文化的意识造就了审美特点的“圆”“曲”内核。造就了中国古典舞的含蓄朦胧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内倾含蓄的特点。(二)中国民族民间舞与中国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历史的民族,而每一个民族都有它各自的风俗文化,语言文字,民族民间舞蹈更是丰富多彩,而每一个民族都有她不一样的审美情趣。一“世界屋脊”的藏族舞蹈被人们称作“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山脉横亘绵长,雄伟高峻,名山广布。地处我国西藏自治区和西南边界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达 2450 公里。青藏高原缺氧,人们劳动的节奏不能过于急促;气候温差大,人们多穿着宽大的

12、长袍,劳动时,把两只长袖系于腰后,以便双手进行劳动。高原道路崎岖,人们喜欢穿软底,软帮的长靴以便行走;搬运物品或劳动时,一般不用肩挑,而是用背来负。在住房,饮食,起居方式等方面,也不渲染着高原色彩与情趣,从而形成高原民族特有的心理,这种审美特征反映在民间舞蹈中,就成为高原“一顺边”的美。“一顺边”的美,是高原农牧文化型民间舞蹈的主要特征之一,“一顺边”指的是手和脚同出一侧所形成的“一顺儿”,即俗语说的“顺拐”。 但舞蹈的“一顺边”完全不同于生活中因过于紧张手足无措时所形成的一顺儿,而是人们在高原上劳动生活中形成和所持有的艺术升华。高原上山路崎岖,人们往来其间诸多不便,上山,下坡自不必说,就是一

13、般走路也和平原上大不相同,主要区别在于脚掌的着力点和身体的平衡上。例如背水,人们多用木桶或竹桶来背,并且把水紧贴在背上,腰部着力最多。这样做身体易于平衡,可以减少水桶的晃动,水不易溢出。脚步着地时,身体重心多移向一侧,两手也随向一侧自然微摆,于是逐渐形成了一顺边的舞姿体态,这种审美心理与地域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二 英姿飒爽的蒙古舞蹈地处中国北方辽阔无垠的大草原,是中国游牧民族的发祥地,在这里有奔驰的骏马,展翅翱翔的雄鹰;所以蒙古人的舞蹈以热情奔放为美,以展胸展臂为美,游牧民族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马,马和游牧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通过肩部动作和上身的动态展示出在骏马上奔驰的动作;用双肩大幅度绕

14、八字生动的模仿展翅翱翔的雄鹰的形象。这些从中央民族大学创作表演的舞蹈奔腾、蒙古人都可以清清楚楚看到草原游牧民族的审美情趣的豪迈、奔放。三 充满亚热带风情的傣族舞蹈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坡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自治州,傣族人多居住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地区。那里土地肥沃,山川秀丽,四季常青。村寨多依山傍水,椰树高耸,焦林处处。傣族所处地区天气炎热,人们自然喜欢树荫和水边,喜欢明月和繁星,连劳作的时候节奏也不能过快过于激烈;劳动后清洗洁净,素有洁净,爱美和歌舞风习的傣族,就是这样把水的清纯和水波轻柔的流淌,化为他们安详,舒缓的舞蹈动律。傣族姑娘轻柔优美的舞蹈动作动律处处

15、洋溢着亚热带风情。在中国还有很多的民族,它们同样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受其地域环境的影响,在中国大江南北传承着属于它们自己的舞蹈文化。同样,在西方其它国家同样受其地域文化的影响,而有他们自己对舞蹈的审美标准。第二节、古希腊文明与芭蕾舞的美(一)芭蕾舞的发展西方芭蕾舞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特别是对于一些民间舞蹈艺术来说,她还是近代发展形成的一门年轻的艺术。芭蕾舞起源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形成于 17 世纪的法国,18 世纪传入俄罗斯,19 世纪初期至中世纪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并创立了脚尖站立的舞蹈技巧和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的学派。(

16、二)芭蕾舞的美芭蕾舞的美学特征可概括为“开,绷,直,立”四大美学原则。一、“开”是芭蕾舞美学的最主要的特征,是芭蕾舞艺术的精髓。所谓“开”,指的是芭蕾舞者不分男女,均需从肩、胸、胯、膝、踝五大关节部位,左右对称的向外打开,或向两侧打开,尤其是两脚应该向外打开 180 度。这一美学原则奠定了芭蕾舞最显著的特点,即使在芭蕾舞手脚的五位中,也表现了“向外”的本质,这是一种贯穿以一切芭蕾舞动作的倾向性的特征。“外开”的艺术特性主要表现在:1、延伸身体线条:外开主要是为了在表演时最大限度地延伸舞者肢体原有的线条,扩大舞蹈动作的范围,增强艺术表现力。当动作范围得到空前的扩展,其表现力变得格外丰富而饱满。所以正如科恩所言“舞者整个身体看上去都是外倾的向其他身体开放,对周围的空间开放”。2、夸大表现空间,增强运动的灵活,保持身体的平衡力。二、除了“开”的原则以外,还有绷、直、立,也是芭蕾者,均需将肢体各个部位“绷”到丰润挺直,又美丽饱满的艺术效果,从而产生形体美与肌肉美之审美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