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考研复习资料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1238421 上传时间:2018-02-06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2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史考研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古代史考研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古代史考研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古代史考研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古代史考研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史考研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史考研复习资料(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晋和南朝(东晋,公元 317420 年)(南朝,公元 420589 年)东晋和南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及其状况,是两汉以来的政治、经济制度及其状况的继续和发展。就地主阶级来说,在西汉前期,还可称作新兴地主阶级。此后,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和地主阶级自身的发展变化,其上层先后有豪强地主、世族门阀、士族(三个名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时混用)等不同名称,其积极的历史作用越来越小,消极的作用越来越大。到东晋南朝时期,则日益走向腐朽反动,亦逐渐没落。其中、下层,也就是中、小地主,庶族地主或寒门地主,其经济、政治地位却在上升,并逐渐起着较大的作用 。这一历史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东晋后期至南朝整个时期的政治、

2、经济状况及其发展。第一节 东晋偏安江南一、东晋的建立1、永嘉南渡 永嘉(307313 年)是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在永嘉之前,中原地区曾发生过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这次变乱直接招致了永嘉时期的民族斗争。匈奴和羯族的首领刘曜、石勒等率领部众,残酷地屠杀汉人。永嘉四年(310 年) ,刘曜在今河南东部攻下汉人坞堡一百余处。同年,石勒在今湖北襄樊一带攻下坞堡三十余处。后又在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鹿邑)击败晋军主力,晋军死者十余万人。同年,刘曜攻陷洛阳,纵兵大肆屠杀焚掠,洛阳化为灰烬。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晋朝的官民实在无法忍受,就大量南逃,史称“永嘉南渡” 。当时,琅琊王司马睿(rui 瑞)为镇东大将军,都督

3、扬江湘交广五州诸军事,驻建邺(建兴元年(313 年) ,因避愍帝司马邺讳,改称建康) (今江苏南京) 。江南比较稳定,当权的官僚们极力设法把自己的子弟、亲属安插到江南任地方官吏,以为将来自保之地。如宰相王衍就任命其弟王澄为刑州刺史,族弟王敦为扬州刺史。在永嘉南渡时,北方的许多士族、大地主携眷南逃,随同南逃的还有他们的宗族、部曲、宾客等等,同乡同里的人也往往随着大户南逃。随从一户大地主南逃的往往有千余家,人口达到数万之多。有的逃到广陵(今江苏扬州) ,有的逃到京口(今镇江)以南。 (晋书王导传曰:“洛阳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2、 “王与马,共天下” 公元 316 年(建兴四年)

4、 ,西晋灭,南方的官僚和南逃的北方士族的首领们于次年拥立司马睿为晋王,又次年称帝,是为元帝,建都建康,史称东晋。司马睿在洛阳时,就与王导“素相亲善” , “契同友执”。后以王导为高级幕僚。王导属琅琊王氏,是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他随司马睿到建邺(建康) ,建议睿从南来的士族中, “心明眼亮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争取 “侨姓士族 ”的拥护。又建议拉拢江南“吴姓士族” 。他说:“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 ”(以上均引自晋书 王导传 ) 。司马睿也得到“吴姓士族”的拥护。司马睿称帝,王导和其族兄王敦的功劳最大。他以王导任丞相,掌大权。以王敦任镇东大将军、都督

5、江扬荆湘交广六州(几乎包括当时东晋全境)诸军事、江州刺史。所以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晋书王敦传 )之说。在司马睿登帝位,接受将吏朝拜之时,他让王导“升御床共坐”(晋书王导传 ) 。可见王家在东晋政权中的地位之高。朝廷和地方官吏,几乎都由侨姓或吴姓士族或其子弟充当。当时, “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 ”东晋王朝一建立,就显露其为士族门阀大地主的政权性质,政治和社会情况一直比较混乱。二、东晋北伐东晋建立之前和建立以后,曾几次出兵北伐。影响较大的是由祖逖(ti 替)和桓温领导的北伐。1、祖逖北伐 祖逖是范阳遒(qiu 酋,今河北涞水县北)人,士族家庭出身,曾做过职位不高的官吏。在刘曜攻陷洛阳

6、时,他率亲族邻里数百家,南逃至泗口(今江苏清江市北) 。 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在南逃中, “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 ”他被流民推为“行主”。司马睿任命他为徐州刺史。后又调他到京口,任军谘(zi 兹)祭酒。当时,中原地区已陷入匈奴贵族的铁蹄之下,各地人民起义反抗的很多。祖逖上书司马睿,要求北伐。他说:“ 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 ”(晋书祖逖传 )他估计,只要南方的晋兵一出,北方人民必然群起响应,中原可以收复,可是司马睿只想在江南建立他的统治,对北伐并无兴趣。因之给了祖逖以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的名义,又给了一千人的口粮和三千匹布,作为军用物资,

7、要他北代,但却不给士卒和兵器。要他自行招募和打造。永嘉七年(公元 313 年) ,祖逖毅然率领自己原有的部曲百余家渡江北上,他在长江中流击辑(ji 集) ,慷慨发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祖逖在淮阴(今江苏清江)治铸兵器,招募士兵,队伍扩大到二千余人。他进军至今河南地区,联合当地的起义武装,大破石虎(石勒之侄)军王万余人,又连破石勒军,一时“黄河以南,尽为晋土”, “石勒不敢窥兵河南。 ”可是正当祖逖准备渡河北上, “扫清冀、朔的时候,司马睿派来了戴渊为都督兖豫幽雍并六州诸军事、征西将军,以牵制祖逖。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加剧。祖逖忧愤成疾,于公于 321年(大兴四

8、年)病死于雍丘(今河南杞县) ,北代停止。后来祖逖收复的土地又相继失去。2、桓温北伐 桓温是龙亢(今安徽怀远)人,晋明帝之婿,任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吏。荆州刺史。公元 347 年(永和三年) ,他率军入蜀,灭了賨人李氏的汉国(李雄称成都王,国号成。公元 338 年李寿(雄侄)改国号汉) ,声威大振。他后来曾三次北伐。第一次是在公元 354 年(永和十年) ,他亲率步骑四万八人,连破氐族苻健军,直抵霸上(今陕西西安东) 。当地居民“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晋书桓温传 )桓温因军粮不继,未能攻克长安,退返襄阳。桓温向晋穆帝建议还都洛阳;又建议自西晋未年南迁

9、的士庶人等,一律返回故乡。可是这时自皇帝下至达官贵人,均安于江南一隅,不愿北还。桓温的建议未被采纳。后来桓温返回江南,洛阳和其他已收复的土地又相继失掉。第三次北伐是在公元 369 年(太和四年) ,桓温率步骑五万人大破前燕军,进抵枋头(今河南浚县) 。可是前燕得到前秦的支援,截断了晋军的粮道,桓温只得退兵。在退兵途中,晋军遭到前燕骑兵的追击,死者三万余人。桓温北伐,虽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可是东晋统治集团内部却勾心斗角,破坏北伐,所以很难成功。三、肥水之战(肥水亦作淝水)1、北府兵的建立 桓温死后,其弟桓冲为中军将军、扬豫二州刺史,代掌兵权。这时氐人建立的前秦已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对东晋的威胁日益

10、严重。桓氏原来与另一世家大族谢氏有矛盾。桓冲为了缓和桓氏与谢氏以及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以便团结起来抗击前秦,就主动解除了自己所兼扬州刺史一职,让与辅政的谢安。他出镇京口,与谢安协力,加强对前秦的防御。谢安为了组织一支归中直接指挥的得力军队,就让其侄、广陵(治今江苏扬州)相谢玄招募来自徐、兖二州的侨人或其子孙,组成军队,并进行长期严格的训练,号为“北府兵”(东晋都建康,军府在广陵,位于建康北,故称北府) 。北府兵的将卒都深受匈奴和羯人的仇杀之苦,因之有抵御苻兵秦,保卫江南的决心。晋书刘牢之传曰:“ 玄多募劲勇,玄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 ”2、肥水之战 前秦于公元

11、382 年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其疆域“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击苞襄阳,北尽沙漠”。 (高僧传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传 )当时只有东晋与它对峙。东晋在前秦皇帝苻坚的眼里,是不足道的。苻坚于统一北方的次年,就决定调士卒九十余万人南下灭东晋。他还傲慢地说:“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晋书苻坚载记 (下) ) 晋书苻坚载记曰:“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秦军前锋为二十五万人,由苻坚之弟苻融率领,很快攻下寿阳(今安微寿县) 。东晋以谢安之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以谢玄为前锋都督,率北府兵八万人迎击秦军。将军刘牢之以精兵五千人袭击梁城垒(今安徽怀远) ,歼秦军一万五千人,掳获大批粮草器械

12、,取得首战的胜利。谢石下令水陆并进。苻坚在寿阳城头,望见晋军, “部阵齐整,将士精锐 ”;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怃(wu 武)然有惧色。 ”(晋书苻坚载记) (下) 。怃然,失意貌)谢玄乘胜进军肥水东岸,与西岸的苻融军相对峙。当时,苻坚曾派朱序至晋营,劝说谢石投降。朱序原是晋的梁州刺史,镇守襄阳,在与秦军作战时,城破被俘。他心向东晋,建议谢石曰:“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晋纪孝武帝太元八年(383 年) 。谢石采纳了这个建议。谢玄遣使和苻融相约,秦军自肥水西岸“小退” ,晋军到肥水西岸决战。苻

13、融企图乘晋军半渡之时,加以邀击,全歼晋军于肥水中,便下令士卒稍退。可是秦军内部民族复杂,氐人很少,十之八、九是汉和其他族人民,他们被胁迫而来,不愿作战。特别是汉人,心向南方。因此,一旦退却,不可遍野。晋军乘势猛攻,秦军大败,苻融被杀,苻坚中流矢,单骑北逃。他在路上“闻风声鹤唳,皆谓晋师之至。 ”(晋书苻坚载记 (下) ) 。苻坚逃到洛阳,收集散乱士卒,剩十余万人。各族首领乘机反秦自立。两年后(公元 385 年) ,苻坚为羌族首领姚苌(chang 常)所杀。肥水之战后,东晋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今山东、河南、陕西等部分地区) 。在肥水之战中,前秦所以失败,是由于前秦内部民族复杂,矛盾

14、严重;南侵是不义战争,士卒和人民并不支持;在军事上由于骄傲自满,缺乏周密计划和正确指挥。东晋所以胜利,是由于在强敌压境之时,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有所缓和,所谓“君臣和睦,上下同心。 ”(晋书苻坚载记 (平)引权翼语) 。北府兵有保卫江南、规复中原的思想和要求,将士用命;指挥比较正确。这次战争的胜利,进一步稳定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但东晋亦无力收复中原,于是南北对峙的局面长期延续了平来。四、侨置与土断1、侨置 永嘉南渡及以后的一段时间中,中原地区的人口南逃的极多,仅登录于官府户籍的,就约有七十万人。还有相当数量被控制在大地主手中,作为私家奴役的人口,未登于户籍。也有不少漂流不定的人口,叫做“浮浪人

15、”,亦没有户籍。这些南流的人口叫做侨人、侨户,侨人的绝大多数是按照宗族、乡里相聚而居的,侨姓士族、地主往往是侨人的自然首领或主人。他们以拥有侨人作为自己的势力。东晋统治者为了控制侨人,也为了维护侨姓士族的利益,在侨人比较集中的地区,暂时借地重置居多数侨人的原籍州、郡、县,并仍用旧名。叫做侨州、侨郡、侨县,简称“侨置”或“侨立” (随书 食货志:“晋自中原丧乱,无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之壤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 ”)如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侨置徐州,在江乘(sheng 胜,今江苏句容北)侨置琅邪郡与临沂县。刘裕收复青、徐等州后,曾在原州、郡名前加一“北” 字,

16、与侨州、郡梓区别,如北兖州(治今河南滑县旧滑县) 。刘裕代晋后,又取消“北” 字,恢复旧名,而另在侨州、郡名前加一“南” 字,如击兖州(治今江苏镇江) 。初置侨州、郡、县时,规定侨人有户籍的,免除赋役,这对招徕北人和鼓励登录流人于户籍都起了一定的作用。南方原有的郡县叫收“土郡县” ( 宋书州郡志三“雍州刺史” 条:宋“孝武大明中,又分实土郡县以为侨郡县境。 ”)江南的土郡县原是吴姓土族的势力范围。永嘉南渡,尤其是侨姓土族南下,吴姓土族的利益受到侵犯,因之两土族集团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吴姓土族排斥侨姓土族,侨姓土族则利用他们的政治地位或权势压抑吴姓土族。2、土断 土断是东晋和南朝废除侨置、将侨人的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办法。东晋设侨置,本来是一种临时措施。侨置设立后,出现了许多严重问题:一是版图混乱侨置的设立,本来是以侨人的籍贯相同为原则;可是北人南来,都是流民性质,同一地区,往往聚有北方几个郡县的侨人。于是侨置郡县林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