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论文: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31200746 上传时间:2018-02-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院校论文: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职院校论文: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职院校论文: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职院校论文: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职院校论文: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职院校论文: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院校论文: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职院校论文: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摘要:高职院校要想适应当前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及形成终身体育思想的需要,就必须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在立足于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高度重视高职学生所学专业与体育基本能力的有机结合,特别注重根据素质教育的特点对高职体育教学进行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的全方位的改进。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素质教育一、前言高职院校体育总目标是由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决定的,当前高职院校体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

2、想品质,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本文围绕这一总体目标,从素质教育的视角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二、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分析(一)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主体一大部分构成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直升到学校来,另一部分是通过高考招生来到学校,高等职业教育的这种政策调整使得体育教育对象变的复杂化1。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由于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条件较差,教学力量薄弱,学生缺乏健身知识,有些学生甚至未接触过合格体育器材;第二,因录取工作晚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入学前对高职院校的性质不太了解,心理上一般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第三,

3、高职院校一般是三年制,其中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外出实习,学生入学后学习时间远远低于普通高校学生,这样往往会造成学生为完成学业压力而牺牲锻炼时间;第四,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是走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中的角色和地位已大致确定。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并没有随着这些特点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上进行改革和调整。(二)没有明显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职业体系特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特点是“针对性”直接针对社会职业岗位,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其培养目标应该更注重学生毕业时的职业岗位能力,是适应特定的职业岗位群或某一技术领域的“专门职业”人才,而不是“普通专科”人才2。高等职业

4、院校培养人才的技术性、实用性、应用性等综合职业能力特征,使它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基础性学科教育。另外,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在经过系统学习后将快速走上一线工作岗位,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强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的另一个体现。作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该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特点相结合,围绕职业特征开发体育课程体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但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体系没有体现职业特色,没有突出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为此,在进行公共基础体育教学的同时,还应增加对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相适应的特色体育的知识和内容,使学生树立职业性体育意识,培养学生适应就业所需的体育能力、自我保健能力、

5、心理控制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将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劳动竞争或职业转换中发挥良好的体质基础和心理状态。为体现高职院校学校体育的特色和本质功能,开发和选择职业性体育教材、教法,已成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三)教学模式缺乏自身特点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多数是在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作一些简单的删减,部分高职院校完全照搬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甚至有的学校是中小学体育教材的简单重复,没有突出高职特色,也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3。重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统一,注重大纲与进度的统一,依靠统一考试来评价学生成绩和教学质量,这种教育从培养目标看只注重学生知

6、识层面的发展,只注重传授各种竞技教材内容,甚至把一些难度高、技术复杂的竞技运动项目搬到高职体育教学中,忽视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职业特征和人文素质的特点。到目前为止,尚无一套适用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大纲和教材体系,使其结合行业、职业的特点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并有效地预防某些职业病的发生,增强学生的从业能力。其次,高职院校教育主管部门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和要求,还没有形成具有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目前有关人士呼吁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应有自己的特点,突出高职特色。有的提出体育教学模式应向多元智能方向发展,与专业紧密结合,突出专业特色的体育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见到学生的体育

7、学习内容就可以判断其所学的专业类别。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也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方案,并进行过多次整合,希望体育教师既能指导学生锻炼身体,教会锻炼身体的方法,也能设计不同的专业体育课程,并根据高职学生常在生产现场边实践边学习的实际情况加以教学。部分先行的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模式上经过多次尝试与开拓实践,却难以找到适合高职体育教学需要的教学模式。真正找到符合高职发展需要,突出高职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与内容改革高职体育教学应立足素质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把健康体育的理念传播给学生,注重体育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形成高职体育的特有风格。(一

8、)转变观念,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高职体育教学与专业运动训练原本是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同、教学目标不一样的教学活动。体育教学要根据各专业培养模式特点从高职学生未来从事的具体工作需要出发,结合所学专业加强对他们体育基本能力素质的培养。加强科学锻炼的方法、健身运动处方、体质的评价、健身体育的组织、健身体育与竞技体育的欣赏等知识的教学,充实高职高专学生个人健身和就业所必需具备的体育知识。人的素质是一个整体、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坚持内容的全面性和结构的有序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4。(二)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把学生的职业需要放在首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健身运动和体育保健的基本方法掌握

9、运动技能,还要为以后的“职工体育”甚至“终身体育”打下基础5,更要侧重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以及生存能力,使他们毕业后能胜任本专业的工作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职业需要,合理地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多加强手脑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训练,可安排定向越野、排球的双手上手传球等训练;旅游专业的学生,应多安排健身操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形体训练。所以,在整个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各专业的职业需要,做到针对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三)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大力普及,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更应该认识到“以人为

10、本”的重要性。体育教学面向的是学生,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充分发展,最终激发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主动的掌握体育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体特点、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通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如抗挫折的能力,拼搏的精神,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还有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和精神等。(四)加强教法改革,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教育

1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对问题主动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态度。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行评价过多采用结果性评价,衡量体育成绩好坏,倚重于技术考试。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来说,既不公平又不符合职业教育特点。首先,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与学生的遗传因素有关。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体育素质全

12、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指标应反映学生的生理、体能、知识、技能的状态。其次,按照职业教育要求,体育教学更应侧重评价学生的职业体能和体育教学对职业操作技能的促进效果。另外,采用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看学生体育成绩的提高幅度和认真程度,并从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学习态度、行为、情感和意志、合作与交往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四、结束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项战略举措。体育素质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且对学生其它素质的发展与提高具有特殊的作用。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

13、型人才服务,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当前,中、小学生课业重,学生学习负担重,心理压力大,长期下去会导致学生身心畸形发展,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应把培养学生文明、健康、科学的体育方式作为重要目标,充分利用“二操一活动”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体性体育活动,使体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调节器,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使他们健康的成长。参考文献:1马柏平,李晓春,张帆.试论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0,(9):23-24.2陈功立,梁艳.高职院校增添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2):212-213.3陈圣平.以社会需求和职业构成引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福建体育科技,2006,25(4):65-66.4童建民.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对高校女生终身体育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7(4):78-79.5吴红胤.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4):156-157.6沈晓明.体育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方法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0-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