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经验做法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1136884 上传时间:2018-02-0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经验做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经验做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经验做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经验做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经验做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经验做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经验做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经验做法近年来,市区深入学习实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民生政绩观,按照“全市争第一、全省争一流、全国争前移”的工作要求,以建设“全省城乡最充分就业区”和“全省社会保障全覆盖区”为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破解失地农民的安居、就业和社会保障难题,构建了一个和谐、文明、共享的发展环境,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建设安置小区,破解失地农民安居难题土地征用后,失地农民最迫切要求解决的是住房问题。近年来,为保障失地农民安居乐业,我们大规模地开展安置房建设,集中、统一安置被征地农民,今年又创造性地启动了“村为主”集体土地性质安置房建设,找到了一条

2、解决失地农民住房的好办法。一是集中建设安置小区。从XX 年开始,启动征地拆迁农民集中安置小区建设,目前已经建成安置小区 5 个,提供安置房 4000 多套。这些安置房经过小区规划、户型设计并征求农民群众意见后,均由各街道所辖的置业公司负责办理规划、建设、国土等手续,采取多种融资手段、多样化的建设模式进行建设。安置房仅面向征地拆迁群众,其销售定价由市物价部门核定,约为市场价的 40%,亏损部分由政府进行补贴。这项政策深受群众欢迎,较好地解决了拆迁群众“买得起房、买得到好房”问题。二是以“村为主”集中安置。近两年来,随着土地征用速度不断加快,安置房建设进度很难做到征拆与安置同步。为破解这一难题,区

3、对安置房建设用地性质进行了新的突破,启动了“村为主”集体土地性质的安置房建设工作。今年,有 3 个安置小区均是采用在集体建设用地上以村为主进行安置房建设,为实现征拆与安置同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预留用地安置。市政府出台了专门文件,明确安置留地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总面积的10%15%确定。按照“定地址、定规模、定指标”的要求,落实了一批预留安置用地。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预留安置用地全部用于农民住房建设,并探索农民跨村跨组集中建房形式,目前 1 个村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已初步建成。二、打造就业平台,破解失地农民就业难题失地农民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缺乏职业技能,失去土地后就业非常困难,仅靠自

4、身难以解决长远生计问题。近年来,区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财政投入,打造促进就业的专业平台,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就业之路。一是打造职业技能培训平台。缺乏职业技能是造成失地农民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区把提供免费技能培训放在促进就业工作的首位,建立了短期技能性培训、长期系统性培训两个层次,与职业院校合作培训、与企业联合办班实习、自办培训班三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在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根据失地农民的就业意愿和市场需要,采取自办和联办的形式,面向失地农民免费开办了20 多个专业方向的技能培训班,让他们迅速掌握一技之长。同时,因地制宜创新培训方式,通过开办夜校培训班、SYB创业培训班,提高失地农民

5、的文化素质,引导失地农民从“等就业”转向“争创业” 。在长期培训方面,与 4 所职业技校合作,建立人力资源培训基地,与园区企业签订技能人才用工合同,选送失地农民到培训基地接受 13 年的专业教育,在全市首创了“职业院校+企业+失地农民”的订单式培训模式。同时,建立升学奖励制度,鼓励失地农民子弟提高文化素质,根据考取的不同类型学校,失地农民子弟升学可享受 15002500 元不等的一次性升学奖励。二是打造就业服务平台。组建了高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学会,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共同研究解决失地农民培训、就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就业提供适合的服务和政策;建立了失地农民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滚动式的用工

6、需求信息库和求职人员档案库,实现了区、街道、社区就业服务机构与用人单位信息的互动交流,给失地农民及时提供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建设了“新区人力资源网” ,开设政策咨询、求职、招聘、网上办公等栏目,通过网上平台为失地农民培训、求职与就业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与园区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定期举办现场招聘会,推介失地农民就业。三是打造就业援助平台。鼓励企业招用失地农民,对用人单位与失地农民签订 6 个月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奖励,对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兴办劳务派遣经济实体的用人单位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政府自身建设施工、市政维护、环卫保洁、公共后勤等方面的工作岗位中,优先招用失地农民,目前这些岗位失地农民

7、比例达 50%以上。特别是对失地农民中“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开展了大规模的援助活动。在今年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活动中,招聘了大量的失地农民“4050”人员从事市容环卫监督员、保洁员、卫生员等工作,较好地解决了失地农民中“4050”人员的就业问题。三、构建社保体系,破解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难题一次性货币安置政策,不能完全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为全面解决失地农民迫切希望的养老、医疗等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今年,区大胆突破,全面启动和实施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率先在全省全面实施和启动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一是政策更加完善。出台了被征地人员就业培训和基本生活保障、被征地人员医疗保险等政

8、策,在被征地人员养老、医疗、过渡生活补助、老年生活费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放宽了失地农民参加农垦养老保险和企业养老保险的政策面,提供了幅度更大、时间更长的补贴。资金主要来源于征用土地中的集体土地补偿部分和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未来 10 年,区财政至少需支出 15 亿元用于被征地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区也将比较系统的、彻底地解决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实现最大限度和最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二是保障力度更大。在养老保险方面,被征地人员符合条件参加农垦系统养老保险的人员可以享受到最多 15 年的个人缴费补贴,补贴标准为个人缴费标准的 75%,个人只须缴纳 25%,目前全省仅区实行;其他参加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的被征地人员,也可以享受到 512 年的缴费补贴。在医疗保险方面,被征地人员参加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个人承担缴费基数的 2%,退休后或退休人员不再缴费,终生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在其他方面,对第三年龄段人员设置了生活补助费制度,对未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老年人设置了老年生活费制度。三是群众反映更好。目前,有 6500 多人次被征地人员办理了各项基本生活保障业务,累计发放农垦养老金1290 多万元,发放失地人员养老保险补贴、生活补助费、医疗费 1400 万元。群众实实在在地受益后,纷纷表示“感谢政府的关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