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10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1135586 上传时间:2018-02-05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10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10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10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10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10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1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10(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 10十六、 (08 湖北省宜昌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字,完成 69 题。伟大的证伪孙振华“天下乌鸦一般黑 ”,这句话被当成真理说了好多年。直到有一天,人们在澳大利亚的某个地方发现了白色的乌鸦,于是,真理变成了谬误。只要世界上存在一个例外, “天下乌鸦一般黑” 就是一个错误的陈述。提出“天下乌鸦一般黑 ”的人,原本是想说出一个真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确被当成了真理,可是到了白乌鸦被发现的那天,证明这个说法不对,这种否定的证明就是证伪。二十世纪伟大的哲学家波普尔,在他著名的“证伪主义” 理论中,对真理有一个解释。什么是真理?真理就是可能被证伪的理论,如果

2、一个理论自满自足、颠扑不破,没有被证伪的可能,那它就不可能是真理。还有一个公论:沙漠里的鸵鸟,发现危险以后,便将头埋在沙里。这个说法是罗马历史学家普利尼奥最先提出的,据说,他是欧洲第一个见到鸵鸟的人。后,人们证明,鸵鸟之所以把头埋进沙子里,并不是因为躲避危险,而是在用嘴挖洞,准备孵蛋。这个已经成为公论的说法尽管被证伪了,但它曾经是真理,理由是它可能被证伪事实上也的确被证伪了。所以真理即过程,就是不断提出假说,不断被证伪的过程。最近,中国考古学界有一个重要的证伪,专家花五年时间得出结论,历史上的“阿房宫 ”其实并未建成。从 2002 年 10 月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就开始对阿房宫

3、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结果证实,阿房宫现存遗址只是没有建成的前殿,共 0 万平方米,相当于半个平方公里。同时,考古发掘还证实了,这里并没有大火焚烧的痕迹,除了前殿遗址之外,就只有东汉的瓦砾。可见,历史上所有关于阿房宫的说法,只不过是在想像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关于阿房宫曾经有多少记载啊:所谓“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的说法;司马迁史记中“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 的记载;杜牧“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形容,看都是错误的。这些说法都已经被阿房宫遗址的发掘所证伪。人类知识的进步,就是从不断的证伪中推动发展的。历史上有许多以讹传讹、添枝加叶的说法,通过证伪而逼近真相。前两年,中国第一个飞向太空的航天员杨

4、利伟证实, “从太空的确看不到万里长城”,这也是一个伟大的证伪,它破除的,也是人们心中的某些虚妄。只是,一个习以为常的说法被证伪了,往往让人觉得扫兴,甚至有点伤自尊。但是,证伪改变了传统的说法,纠正了谬误观念,敢于证伪和承认事实无论如何比不敢面对现实,自欺欺人说,都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摘自深圳商报2007 年 12 月 24 日)6 下列有关“证伪” 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只要世界上存在一个例外,就可以证明真理是一个错误的陈述,从而真理变成了谬误,这就是证伪。B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当成真理的说法,后通过事实证明不对,这种否定的证明就是证伪。不断的证伪推动了人类知识的进步,通过不断

5、的证伪,历史上许多以讹传讹、添枝加叶的说法将成为真理。D 证伪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改变了传统的说法,纠正了谬误观念,它破除的是人们心中的某些虚妄。答案 7 下列对“真理即过程,就是不断提出假说,不断被证伪的过程” 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天下乌鸦一般黑” ,被人们在某个地方发现了白色的乌鸦所证伪,说明证伪是不断证明前人说法错误的过程。B 如果一个理论自满自足、颠扑不破,没有被证伪的可能,那它就不可能是真理,因为真理就是事实上的确被证伪了的理论。证伪是追求真理的组成部分,真理只有通过不断的证伪才能逼近真相。D 被证伪的说法曾经都是真理,理由是它可能被证伪或者已经被证伪了。答案 B

6、8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意思的一项是 ( ) A“ 沙漠里的鸵鸟,发现危险以后,便将头埋进沙里”这一说法尽管被证伪了,但它还是真理,因为真理就是可能或已经被证伪的理论。B 罗马历史学家普利尼亚奥是欧洲第一个见到鸵鸟的人,他也是最先提出“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是为了躲避危险”观点的人。历史上所有关于阿房宫的说法,如所谓“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的说法,杜牧“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的形容等等只不过是子虚乌有的东西。D 证伪改变了传统的说法,纠正了谬误观念,这种敢于面对现实的做法与自欺欺人相比是巨大的进步。答案 D9 根据原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是在用嘴挖

7、洞,准备孵蛋”,这一真理也有可能被证伪,因为没有可能被证伪的理论不叫真理。B 航天员杨利伟证实从太空的确看不到万里长城,这一伟大的证伪,让中国人再也不会认为长城是一个奇迹。历史上的“阿房宫” 其实并未建成,这个中国考古学界逼近真相的重要证伪结论,可能在以后相当长的时 间里会是真理。D 一个习以为常的说法被证伪了,往往让人觉得扫兴,甚至有点伤自尊,是因为证伪是尊重事实而不讲情面的。答案 B十七、 (08 荷泽市高三月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字,完成 68 题。汉服,未必可称“国服 ”雷颐在声势空前的“传统化热 ”中,消失已几百年的 “汉服”也被从历史的箱箧中翻捡出,为五彩缤纷的服装之苑增添了一个小小

8、的“亮点” 。“穿衣戴帽,各有所好” ,此事本无可厚非,然而,某些汉服爱好者、提倡者表达出的那种“天朝上国”“华夏中心”的价值观念却不能不令人深思;而有人进一步要求将汉服定为“国服” ,则期期以为不可。“衣服”本的功能只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但在历史中又演化出了政治、审美的功能。在传统社会,服饰的政治功能被突出、强化,成为统治者“治民” 的重要部分。历代王朝都有车服制 服品第一类对着装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早在周代即产生了比较完整的衣冠制度,自天子至大夫到士卿,服饰各有区别定制。至魏晋时期,王公贵族虽然“服无定色 ”,但仍有八品以下不得着罗、纨、绮等高级丝绢织物的规定。唐代是最开放的年代,但从唐

9、高祖李渊起就正式颁布衣服之令,对皇帝、皇后、群臣百官、命妇、士庶等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色彩、服饰、佩带诸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总之,中国古代服饰的核心是等级制度,衣冠服饰是尊卑贵贱等级序列的标志,任何人都不得僭越。今天人们所推崇的“汉服” ,实际只是传统社会中少数“上等人 ”的服饰,广大“引车卖浆者流”,绝不能像孔乙己那样穿长衫,只能如阿 Q 那样着短装。以“夷狄”入主中原的满清王朝以血腥手段强迫汉人易服表示对其“臣服”,服装成为对一个王朝的忠诚与叛逆问题, “穿,还是不穿”成为“生,还是死 ”的大问题。清王朝同时又秉承华夏“衣冠之治”的传统,同时制定了种种有关穿靴、戴帽、着装、佩饰的烦琐规定

10、,维持等级森严的统治。服装政治化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仍大为盛行,服装成为“革命” 与“不革命”的重要标志,在 “革”中几乎只有工作服、蓝中装和绿军装成为被允许的“革命服装 ”。改革开放是思想观点大解放,也是服装大解放,人们重新拥有了穿衣戴帽的自由。然而,现在一些“汉服” 的提倡者却再度将服装政治化,提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 ”“恢复华夏服饰,重建衣冠上国”“是我们不断在寻找的民族归属感和明标志的符号” ,并且,主张将“汉服”定为“国服” ,而“国服是一个国家的外在象征和代表,就像我们的黑头发、黄皮肤一样,是我们民族的标志。国服的确立,也意味着民族自信和自尊的确立”。于是,服装问题重新上升到

11、“爱国”“民族复兴”的道德、政治高度,在这种话语的隐喻中,不着汉服者自然居于“不爱国” 、不参与“民族复兴”的道德和政治劣势。而且,主张将“ 汉服 ”立为“国服” 者似乎忘记了,中国还有其他五十多个民族,他们虽然人数少得多,但其权利与汉族不应当是完全平等的吗?千百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们才逐渐摆脱了“服饰政治化” 观念,服饰成为个性表达、选择的最好形式之一。今天,重倡汉服不应是对个性的否定。宽衣博带、长裾雅步的汉服与西装、中装、短裙牛仔、中国其他民族服饰等各色服装纷然杂陈,供人平等选择,诚然为社会多元、进步的标志之一。(选自中国新闻周刊 )6 不能说明“汉服,未必可称 国服 ”这一观点的一项

12、是 ( )A 某些汉服爱好者、提倡者表现出的那种“ 天朝上国”“华夏中心”的价值观念,令人深思。B 今天人们所推崇的汉服,实际只是传统社会中少数“上等人”的服饰,普通百姓与之无缘。人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逐渐摆脱了“服饰政治化” 观念,重倡汉服不应是对个性的否定。D 中国还有其他五十多个民族,他们虽然人数少得多,但其权利与汉族应当是完全平等的。答案 A解析从首段内容可知,A 项内容是汉服提倡者的表现,不属于本作者的论据。7 下列说法,完全符合意的一项是 ( )A 在传统社会,衣服的功能不再是遮蔽身体、保暖防寒,其政治功能被突出、强化,成为统治者“治民” 的重要部分。B 历代王朝都有对着装等级制

13、度的严格规定。唐代是最开放的年代,但对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诸方面的规定也最为详细。服装成为“革命” 与“不革命”的重要标志,是历史上 “服装政治化”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延续和具体表现。D 宽衣博带、长裾雅步的汉服已消失了几百年,汉服提倡者将它从历史的箱箧中翻捡出,毫无意义和价值。答案 解析A 项“衣服的功能不再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误,B 项说唐代“规定也最为详细” 于无据,D 项从最后一句话可知, “毫无意义和价值观 ”不对。8 对这篇论述基本的行思路,分析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开宗明义提出论点从历史的角度论证提倡汉服的危害从少数民族的角度说明提倡汉服的错误总结全。B 针对现实提

14、出中心论点回顾服装被政治化的历史指出称汉服为国服是服装政治化的表现进一步重申论点。现在:有人提倡汉服过去:汉服在历史上的种种表现现在:不宜提倡汉服。D 正面:明确基本观点反面:汉服在历史上的种种危害正面:深化基本观点。答案 B解析这篇的基本论证思路是从反对“服装政治化” 的角度,反对将“汉服”定为“国服” ;而对“服装政治化”的危害,则是通过回顾历史展开论述的。所以比较起,B项的分析概括是最准确的。20062007 年联考题一、 (07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字,完成 69 题。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喀拉北麓起步,接纳千溪

15、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西、河南、东等九大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 464 公里,流域面积 7 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化也比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蓝。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

16、(或 “夏”) ,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 “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为“中华” 。后“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化,是古代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渑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 000 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制古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这种化被称为“仰韶化”或“彩陶化” 。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化,曾是当时世界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化。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化的发地。6 第一段第二句话说明了黄河的几个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