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复习(一)第一专题:祖国土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1134769 上传时间:2018-02-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复习(一)第一专题:祖国土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复习(一)第一专题:祖国土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复习(一)第一专题:祖国土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复习(一)第一专题:祖国土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复习(一)第一专题:祖国土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复习(一)第一专题:祖国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复习(一)第一专题:祖国土(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复习(一)第一专题:祖国土苏教版高中语必修三复习(一)第一专题:祖国土 一、江多娇复习概要1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美,了解人与祖国之间不可分割的关联,懂得爱国情感是人类普遍的情感。 2了解祖国的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3进一步认识散的体特征,感受散写景状物的特点以及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复习要求1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会结合有关材料分析和理解作品。 2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尤其要注意揣摩中的关键语句去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注意分析艺术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

2、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3研习祖国川颂 ,了解“颂” 这一传统表现手法的特点,理解祖国的含义及人与祖国之间无法割舍的关系的原因;研习长江三峡 ,能够把握借助景物描写抒发的爱国情怀,掌握抓住景物特征的写作手法;研习肖邦故园 ,能理解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感受肖邦的爱国情怀,把握祖国与个体之间的双向意义。 4能有感情地朗读,选择一定的朗读技巧,传达出景色的意境与韵味,准确表达出对祖国的赞美和挚爱。积累整理下列词语:烧灼 盎然 一泻千里 层峦叠嶂 吟哦 遐想 脸颊 涟漪 斑斓 晨曦 蹒跚 颓然 萦回 丘壑 澎湃 云蒸霞蔚 荒诞不经 庇护 沧桑 伶仃 夙愿 通衢 缱绻 多舛 寥寥 有条不紊

3、 簌簌 剔透 婆娑教学建议本专题在研习方案的设计中突出了“知人论世” 的读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穿插对这一方法的介绍,要求学生前查找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并指导学生结合这些材料分析和理解作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本板块由 3 篇散组成,在研习中可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散的一般方法解读本。例如要注意感受形象,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情;要注意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要注意多种表现手法运用,体会其艺术表现力;阅读中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等等。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积极的鉴赏态度,引导学生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肖邦故园是一篇将学与音乐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作品

4、,教师可将肖邦的音乐引进堂,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加深对本的理解。欣赏肖邦音乐需要一定的音乐欣赏常识,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也可以和音乐欣赏结合起。教学中还可将音乐与学本结合起,看看作家是通过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去再现音乐、传达音乐的效果的。只是这里的音乐鉴赏,不是纯粹的音乐欣赏,而应着眼于本专题的人内涵,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将音乐形象、作品主题以及审美感受用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达出,重点还是落实在语上。本板块的 3 篇散都是比较典型的朗读材料,教学中可以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通过揣摩朗读的轻重缓急,把握本的思想内容;亦可在本研习的基础上,用朗读把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恰当地达出。二、颂歌的变奏复习

5、概要1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祖国的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把握含有深深的悲剧感与忧患意识的爱国主义情怀,了解人和祖国关系的丰富性。2体会个体面对国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认识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3与前一板块比较,理解本板块这种“变奏” 的颂歌的特点,这是一种更深层的爱国情怀。复习要求1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学会结合这些材料分析和理解作品。 2能在以往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诗歌的体特征,通过分析意象的特点和象征义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3能根据对作品的理解,设计朗诵方案,用流畅的普

6、通话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理解、感受。4从 4 首诗中选择 2 首背诵。积累整理下列词语:迸溅 罡风 擎火 噩梦 颓垣 荒冢 载负 倾泻 诅咒 瘦瘠 疲惫 纤绳 簇新 绯红 蹂躏 齑粉 沙砾教学建议本板块的四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师应围绕这一复杂的感情组织学生研习探讨,让学生明白,不仅仅要用美好的语言歌颂祖国,还要感受到祖国的苦难,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这是一种更崇高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种复杂的情感学生理解起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要做好铺垫,把握好分寸。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经历、思想、创作的动机及作品的社会影响,是解读这组诗歌的前提,前可让学生从“知人论世”

7、 的角度主动收集资料。具体研习时可抓住作品中象征祖国“贫穷” 与“悲哀”的意象,分析这些意象在表现现实和反映诗人情感方面的作用。在对本研习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整合本板块的内容,探讨“变奏” 在意象和思想感情上与“颂”的区别,以引导学生把零散的、感性的认识升华提炼,形成对本板块内涵的理性思考。 本板块的学习要注重朗读的训练,可在理解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设计朗读方案,要求用一定的朗读技巧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感受,并对朗读进行评价和修正。本专题写作实践体上都是散,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散形散神聚的特点,写作中既要彰显个性,表现真情实感,又要注意在行中由一线贯通,有可循。在写作之前可要求学生收集相关

8、材料,指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给定的情境进一步理解本专题的人内涵,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理解、情感与收集的材料结合起。第二专题 :号角,为你长鸣一、殉道者之歌复习概要1了解伟大人物为信仰和理想无私奋斗的精神,了解这些思想先驱的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操守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2准确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伟大人物高尚的人格操守,认识人的尊严和崇高,培养良好的个人品格,树立进步的人生追求。3了解政治抒情诗的特点,并能结合时代背景特点,体会 3 首诗的不同的基调。复习要求1能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人和时代的关系,了解伟大人物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理想,说出自己对崇高人格的认识。2能从作品的语言入手,把握离骚中“香草

9、美人” 的寓意,感受屈原在厄运中坚持高洁的志向和独立人格的可贵;感受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中体现出的战斗者的豪情和必胜的信念;理解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中“船长” 、 “港口”等意象的象征意义,在诵读中体会人称转换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意义,感受诗歌的悲壮基调。3能了解屈原、普希金、惠特曼关于诗歌创作的知识。4能用恰当的语调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表现人物的精神追求和诗人的敬慕之情。背诵离骚的名句,摘录并背诵本板块本中体现人物高尚情操的精彩优美的诗句。6积累整理下列词语:后裔 骐骥 枷锁 潜藏 旌旗 脉搏 殷切教学建议本板块由 1 首古诗节选和 2 首外国诗歌组成,都是经典本,研习前要引导学生收集资料,了解作

10、者及作品人物的生活背景与人生选择的关系。具体研习时,要紧扣住具体诗句品读揣摩,要透过诗句的字面意义,发现诗人的内心世界。 离骚的阅读障碍较多,字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应尽量让学生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可以向学生介绍离骚的基本知识和诗人生平,要求借助工具书尝试翻译,以便于深入探讨本内涵。基础比较薄弱的教学班,可以多用些时间帮助学生疏通诗,给学生印发节选部分译,降低理解本的难度。研习活动要和诵读结合起,可以组织学生探讨诵读的要领和技巧,确定每首诗诵读的基调,以加深对作品丰富内涵的理解,准确表达作者的情感。诵读离骚 ,应表现出诗人的豪迈自信;诵读致西伯利亚囚徒 ,应表现出诗人对战友同志的怀念和鼓舞;诵读啊

11、,船长,我的船长哟! ,应表现出对死去的领袖的悲痛和崇敬怀念之情。二、烈士的抉择复习概要1了解古代杰出人物在民族存亡之际、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舍生取义的精神。2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价值取向,树立进步的人生观。 3学习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的艺术手法。复习要求1能根据指南录后序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怀。领会详略得当的特点及作用。 2结合作品的有关背景材料研习五人墓碑记 ,能够领会五人“激于义而死” 的意义和价值,探讨的对比手法对表现主旨的作用。3两都在叙述的基础上发议论,能比较其叙述和议论的特点。4熟读指南录后序第 4 段,背诵五人墓碑

12、记第、6 两段。整理中古今异义的词语和词类活用的现象,积累“除” 、 “易”、 “暴”等言实词和“以” 、 “于”、 “而” 、 “若”、 “所”、 “为”、 “焉”等言虚词,能把中关键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教学建议教学这两篇言,应该“”“言”并重。 “言”是把握“”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可指导学生充分预习,一方面查阅参考资料,了解作品的背景,一方面借助工具书尝试翻译,做到基本通顺,并要求学生画出在预习中不能解决的词句,对内容质疑,以备在堂上交流和讨论。在理解读懂本的基础上,应从语言入手,抓住关键的语句和段落,落实“”的内涵。教学中以这些内容为 “钥匙”,围绕人物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人格设计问题组织

13、探讨,准确地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他们的价值取向。还要探讨两篇的表现手法,加深对“”的理解。例如,探讨指南录后序第 4 段中连用 22 个“死” 的叙述,与后议论的关系,感受作者出生入死、以国家存亡为己任的炽热情感;探讨五人墓碑记中多角度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感受五义士的“死义”精神。两还都在叙述的基础上发议论,可以比较其叙述和议论的特点,体会从主旨出发,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手法的必要性。学习本板块,仍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加深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完本板块,应要求学生对相关的言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底层的光芒复习概要1了解底层社会人物恪守道德准则,维护社会公正的品格,认识他们在历

14、史进程中的作用。2关注底层社会状况,了解不同阶层的人物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的不同人格追求,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人的尊严和崇高。3学习从人物活动中选取有价值的材料,以恰当的形式表现人物的写法。复习要求1结合特殊的时代背景研习品质 老王 ,感受格斯拉在工业革命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感受老王在“革” 动乱时期一如既往地关照杨绛夫妇的可贵品质。 2能从新的视角评价生活中的平凡人,在完善自我人格方面有新的认识。 3了解不同体、不同风格在表现共同主题时的不同表达方式。 4学会从人物活动中选取最有价值的材料,以恰当的形式去表现人物的品格和性格。 积累

15、整理下列词语:橱窗 羞怯 鬈曲 赊帐 荒唐 趿拉 蹙眉 时髦 垄断 褶皱 窥视 惶恐 取缔 伛偻 阴翳 愧怍 攥紧教学建议本板块为选学内容,2 篇品质和老王内容都比较浅显,可以安排外自读。阅读时可要求学生勾画重要的语句,注意作者的选材和立意,关注作者的时代环境和人物的社会地位,以人物形象和人物品格的研习中心,分析格斯拉和老王身上的“不变” :格斯拉不肯在市场大势发生变化时和其他人一样粗制滥造、浑水摸鱼,而车夫老王在“革”动乱时期一如既往地关照杨绛夫妇。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不变” ?引导学生结合人物所处的特定的时代背景,感受他们身上坚忍的道德力量和闪光的品格。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中流露的感情倾向。

16、两篇都能关注底层劳动者的生存境况,作者的笔触也都表现了悲天悯人的情怀。2 篇体不同,要注意研究写作方法的异同。写作实践本专题的写作活动,可围绕三个目标实施教学:1 学会感动,学会思考,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学写本人物评传,掌握叙述、议论相结合的手法。2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手法,自由表达心灵感动和独立思考。可以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本资,启发学生从教科书中汲取写作营养,借鉴学习写作方法。比如, 品质和老王 ,就为“在底层” 这个话题的记叙类写法提供了借鉴的本。3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可以启发我们如何抓住心灵的爆破点,走进人物,走进人物的内心;而五人墓碑记叙议框架适当变形则可以为“在底层” 或“走近”提供可以参考的某种写作范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