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1130354 上传时间:2018-02-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诵读欣赏古诗蝉 孤雁 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诵读欣赏 古诗蝉 孤雁 鹧鸪 (2) 教案设计 诵读欣赏 古诗蝉 孤雁 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 1 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 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 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化。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导言: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欣赏三首古

2、诗。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诵读欣赏(一)蝉 蝉 虞世南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 1、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 要正确读音、断句。 3、 识别诗体。 二、诵读 1、 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 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 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 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 (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 三、诵读 1、 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 (1) 你从“蝉”

3、 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 (2) 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 (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 四、诵读 1、 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2、 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诵读欣赏(二)孤雁 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是一首悲伤而执着的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

4、一个劲儿飞着、叫着,追寻它的同伴。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实也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首咏物诗写于大历初杜甫居夔州时。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称佳绝。 1 全诗的诗眼是(孤 ) 诗骨是(飞鸣声念群 ) 2 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意思是 “一片孤单的雁影 ,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 一片 ”、 “万重” 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 ”;“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一、用诵读欣赏的方法自己体会诗歌孤雁的思想感情。 二、将孤雁改写成一篇散,在班里交流。

5、 诵读欣赏(三)鹧鸪 鹧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 品流应得近鸡。雨昏青草湖边过, 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 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 苦竹丛深日向西。 晚唐诗人郑谷, “尝赋鹧鸪,警绝” ( 唐才子传 ) ,被誉为“郑鹧鸪”。可见这首鹧鸪诗是如何传诵于当时了。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其鸣为“钩辀格磔”,俗以为极似 “行不得也哥哥 ”,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着力表现其神韵,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构思落墨的。 开篇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鹧鸪“性畏霜露,早晚希出”(崔豹古今注 ) 。 “暖戏烟芜锦翼齐 ”,开首着一 “暖”字,便把

6、鹧鸪的习性表现出了。 “锦翼 ”两字,又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在诗人的心目中,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鸡同列。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雕细镂的描绘,而是通过写其嬉戏活动和与鸡的比较作了画龙点睛式的勾勒,从而启迪人们丰富的联想。首联咏其形,以下各联咏其声。然而诗人并不简单地摹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韵。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特殊环境,已足以使人产生幽思遐想,而诗人又蒙上了一层浓

7、重伤感的气氛: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鸣了。然而“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反复吟咏,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对此,沈德潜赞叹地说:“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三四语胜于钩辀格磔也。诗家称郑鹧鸪以此”( 唐诗别裁 ) ,正道出这两句诗的奥秘。 五、六两句,看是从鹧

8、鸪转而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相当巧妙。 “游子乍闻征袖湿 ”,是承上句 “啼”字而, “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鹧鸪声而发。佳人唱的,无疑是鹧鸪词,这是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闺中少妇面对落花、暮雨,思念远行不归的丈夫,情思难遣,唱一曲鹧鸪吧,可是才轻抒歌喉,便难以自持了。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 “才” 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最后一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诗人笔墨更为浑

9、成。 “行不得也哥哥” 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 一“闻”在呼应?这是颇富想象的。“湘江阔”、 “日向西” ,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何时才能返回故乡呢?终篇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清代金圣叹以为末句“深得比兴之遗”(圣叹选批唐才子诗 ) ,这是很有见地的。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难怪世人誉之为“警绝” 小结:本节我们用诵读欣赏的方法欣赏里了三首古代咏物诗,这让我们又一次领悟到与人类朝夕相处的动物们,以他们独特的特点寄托着人类的情感,以他们的灵性给人以启迪,以他们的内在品质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关爱生命” 人用我们的行动依然是我们不变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