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1079411 上传时间:2018-02-04 格式:DOC 页数:108 大小:4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 二 个 五 年 规 划 纲 要序 言“十二五” 时 期(2011 年至 2015 年),是 许昌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为阐明全市发展的战略意图,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根据中共许昌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本纲要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一一一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强市新局面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科学发展、成就辉煌的五年。未来的五年全市上下要

2、立足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格局,增强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乘势而为,砥砺奋进,努力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新局面。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成就“十一五” 是极不 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和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全市上下锐意进取,迎难而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贯彻落实“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 一揽子政策措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好的态势、好的气势、好的趋势,荣获了“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 “全国绿化模范市 ”、“中国金融生态城

3、市”和“中国花木之都” 等称号, 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综合经济实 力大幅攀升的五年,是发展质量显著提升的五年,是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变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连续五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2010 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 1312.8 亿元,年均增长13.4%,提前两年实现“ 十一五”确定的力争突破千 亿元的目标;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4375 美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 57.45 亿元,年均增长 23.5%;人均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是 2005 年的 1.

4、8 倍、2.9 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 2720 亿元,与“十五”相比,翻了两番还多;对外贸易出口总额达到 10.8 亿美元,年均增长 24.8%。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2010 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达到 88.6%,比“ 十五”末提高 5.1 个百分点。在全省率先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形成了“一带十区二十个产业集群” 的发展格局。中原电气谷上升为省级战略,并逐步成为市区经济新的增长极。主导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风电装备、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布局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25%。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总产连创历史新高,达

5、到 275 万吨,畜牧业产值比重达到 47.1%,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发展迅速,荣获“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市”。物流、金融、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规划建设了 6 个物流园,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空港产业园落户许昌,引进了 4 家股份制银行,成功举办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三国文化周和中国钧瓷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全市城镇化率达到 41%,比“十五” 末提高 9 个百分点。许昌新区规划建设加快推进,由许昌战略上升为全省战略,为未来赢得发展空间。城市基础建设力度加大,许都大剧院、文博馆、体育馆等标志性文化工程和许长城际道路、魏武大道、天宝路等一批重大城市基础设施

6、建成投入使用,中心城市承载功能明显提升。城市精细化、数字化和灯饰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县(市)城和重点镇综合功能显著增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村投资和消费需求有效启动,农民文明素质和社会和谐得到提高,土地等资源得到集约节约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交通实现跨越发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263.6 公里,许昌至登封、许昌至扶沟、郑州至尧山许昌段高速竣工通车,京珠高速许昌段拓宽完工。国道 107 复线、国道 311 等重要干线公路完成升级改造,农村公路快速增长,实现了“村村通 ”油路(水泥路)的目 标。石武客 专、许禹铁路改建等重点项目开工兴建。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干,以国省干线公路为

7、网络的运输大通道初步形成,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能源基地建设取得新成就。在关停全部燃煤小火电机组的同时,建设完成禹州电厂二期工程、许昌东城区热电厂等大容量、高参数机组,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煤炭资源重组基本完成,资源快速向优势企业集中,建设完成了首山一矿、泉店煤矿等大型煤炭矿井。覆盖各县(市、区)的天然气输配管网基本建成。许昌 500kv输变电站竣工投产,220kv 及以下输配电网不断完善,电网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南水北调工程许昌段开工建设,实施北汝河综合治理、颖汝灌区节水改造、禹州纸坊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建设呈现新态势。全省率先实

8、现县县有污水处理厂, 城市污水集中 处理率达到 90%,市、县均建成了垃圾集中处理工程,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90%。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淘汰了小火电、小水泥、小造纸。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比 2005 年有了明显的下降,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0 天,林木覆盖率达到 30.5%。在全省率先规划启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形成一批循环经济园区,长葛大周再生金属产业园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能力日益增强。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行政管理、企业、医药卫生、投资、城市公用事业、农村税费等一些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的重大改革取得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五年

9、累计完成企事业改制 257 家,企业活力显著增强。对外开发水平不断提高,大招商活动成绩斐然,引进了一批重大产业转移项目和中国平安、国家电网、澳门名嘉等一批战略投资者。郑许联动发展步伐加快,城际公交开通。大力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新增上市企业 4 家,全市上市企业达到 7 家,总数居全省第二位。五年累计出口 35.8亿美元,是“ 十五” 时 期的 3 倍,实际利用外资 6.7 亿美元,是“十五” 时 期的 4.5 倍。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连年荣 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各级各类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提高了薄弱学校办

10、学水平; 职业技术教育取得重大进展,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迁建工程投入使用,成功申报许昌陶瓷职业学院、许昌电气职业学院。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5以内。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档案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五年财政投入改善民生的支出达到 212 亿元,年均增长 25.5%,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 52.5%。每年为群众办好“ 十项民生工程” 。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动态消除了“ 零就业”家庭。五年建 设廉租房 24.8 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 6.2 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 106 万平方米。继续落实免除农业税和实

11、施农机、种粮、良种、综合直补四项补贴,减轻了农民负担。降低检查、检验等医疗服务价格,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逐步缓解。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2010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15171 元和7197 元,年均增长 14.3%和 14.6%。经过五年的快速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更高的平台上,进入了转型升级、蓄势崛起的新阶段。回顾“十一五” 发 展历 程,无论 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 境如何变化,我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审视、谋划工作,理清思路,完善举措,力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过了一条科学发展路,实现了辉煌“十一五” 。专栏 1 “十一五”主要目标完成情况“十

12、一五”规划目标 “ 十一五”完成情况类别 指标名称2005年实际 2010年 年均增速% 2010年年均增速%指标属性生产总值(亿元) 605.47 1063 12 1312.8 13.4 预期性人均生产总值(元) 13440 22617 28416 预期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亿元)239.4(645)482(1857) 16829.4(2720) 31 预期性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万美元) 35579 71500 15 108000 24.8 预期性外商直接投资(万美元) 4260 10600 20 22000 38.5 预期性经济增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19.96 45.7 18

13、 57.45 23.5 预期性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83.5 88 88.6 预期性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57.6 70 70 预期性研究开发费用占 GDP比重(%) 0.9 1.5 1.5 预期性经济结构城镇化率(%) 32 40以上 41 预期性人 年末总人口(万人) 450.5 470 6.46 462 5 约束性市区面积(平方公里) 50.8 80 80 预期性市区人口(万人) 51.4 80 80 预期性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5年降低 18% 5年降低 18% 约束性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34.39 34.39 34.41 约束性林木覆盖率(%) 21 26

14、30.5 约束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 317 320 320 预期性口资源环境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83 85 90 约束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7769 11970 9 15171 14.3 预期性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3642 4870 6 7197 14.6 预期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 15.3 100 100 约束性城镇登记失业率(%) 3 4 3.5 约束性城镇人口基本养老覆盖人数(万人) 25 29 34.4 约束性劳务经济收入(亿元) 70 100 110 预期性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72.4 82 82 预期性公共服务人民生活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万人

15、) 2.5 3 3.1 预期性注:1、生产总值及人均生产总值为当年价,年均增速按可比价计算。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当年价。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第一节 机遇和有利条件“十二五” 时 期仍是许 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 战略机遇期,面临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中部崛起带来新机遇。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把加快许昌电力装备制造基地纳入国家产业布局,为我市以电力装备为代表的现代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中原经济区建设带来新机遇。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全面展开,我市作为核心区的重要支点城市,面临着借力发展、乘势而为的新机遇,尤其是我市推动郑许联动发展等思路和重大布局将上升

16、为省级战略,甚至国家层面,为我市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更广阔的空间。产业转移带来新机遇。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产业梯次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向中部地区设点布局,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对外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扩大内需带来新机遇。 “十二五” 时期,我市城 镇化、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国家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利于我市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许昌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改善民生带来新机遇。 “十二五” 时期,国家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进一步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利于我们补齐社会事业“短板” ,促进协调发 展。思富思进带来新机遇。全市干部群众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在注重运作中找到的克难攻坚办法,在真抓实干中形成的务本责实作风,为继往开来、加快发展带来强大动力。第二节 挑战和突出矛盾“十二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