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分匠七分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1076389 上传时间:2018-02-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三分匠七分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三分匠七分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三分匠七分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三分匠七分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三分匠七分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三分匠七分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三分匠七分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试论“三分匠,七分主人”30 percent depends on craftman,70 percent depends on master摘要:世人建造房子专以工匠为主,而当建造园林时则工匠占十分之三,主人占十分之七。所谓主人,不是指园林的产业主,而是说能主持造园的人。可见园林设计师在一个成功的园林中所起的作用是多么巨大。The house is built with artisans primarily, but when building is three over ten of garden craftsman, master or seven hundred percent. T

2、he so-called master, not a garden of the industry, but that can host the gardening. Visible landscape architect in the success of a garden, the role of is enormous.关键词: 造园 Garden Making、园林设计 Landscape Design、风景园林 Landscape Architecture一、 “主人”在园林设计建造中占主导作用园冶中开篇就有“世之兴造,专主鸩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的

3、说法,而这个“能主之人”是说明了人作为造物的主人,最大程度地符合“能主”的审美需求。 “能主”既包含主人,也包含设计造园主要工匠。古代公输班之巧,哲匠技艺的精湛,岂是只操斧凿的匠人?2如果工匠只以雕镂为巧,按式制作构架就是精,一梁一柱定规而不能移,俗称为没有心窍的人,是很确切的。所以凡是建筑房屋,必先考察基地而有所规划,然后按基地的大小,以确定建筑的开间和进数;根据地形的条件,随曲合方布置建筑和庭院,这就在于主持人能得体合宜。假如地形偏缺不齐,应充分利用旧地形布置,何必欲求端方齐整,屋架何必拘于型制,非三间即五间,一定要造几进不可呢?即使有半间的披厦,只要合宜就自然相称而雅致,这就是“主人的七

4、分”作用了。但主持造园的人,更要起比十分之七更多的作用。因为园林讲究“巧于因借,精于体宜” ,更不是匠人所能为,亦非凭园主的主观意图所能实现,必须寻求主持者得人,才能事半功倍的建成。欣赏园林,本身也是一种想像的艺术。园林欣赏的效果的获得,是园林与游人双向交流的结果。因此,园林师的其本身知识水平、审美经验、生活阅历、思想情感等因素,便很自然地影响着园林欣赏的效果。陈丛周先生曾经说过:“风景洵美,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还有个重要因素,即其中有文化,有历史。 ”在中国园林创作史上,取得最高艺术成就的是留存至今的江南古典园林,这类园林中多数是由被贬官谪居、或怀才不遇的文人所命题立意建园的,称为“文人写意山

5、水园” 。它们不但是第宅园林的精华,也是中国园林的精华。这种由文人创作或参与其事的园林,寄寓着造园者美的感情、美的抱负、美的品格。美的作品,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需要游赏者调动各种文化知识和审美经验,将其与园林中的个别风景或整体构思相联系,才能较好地理解和领会园林的意味。中国古典园林中,园主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园林的优劣。园林意境本身便是园林师文化素养的流露。假若游人胸中无笔墨,没有一定的唐诗宋词等文化素养,怎能领略幽深而丰富的园林意境、得其真趣呢?而且,中国园林中的景名题咏,都是借书法篆刻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了解一些中国的金石书法知识,对园林欣赏也是很有帮助的。3如果欣赏不同民族、

6、不同时代的园林艺术,就应当在历史主义的审美原则指导下,调动有关的民族知识和历史知识(包括社会制度、阶级关系、生活方式、自然环境、文化习俗、审美风尚等知识) ,把它们和特定的园林联系起来,以达到某种理解,这样才有较为深入的审美效果。中国遗存下来的一些古典名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均是为帝王、官僚、士大夫和一些文人们私人享用,因此都用高大的围墙构成封闭的园林空间,以讲究宅园的安全性。就使用功能上来说,江南的古典私家园林,由于过去只为家庭懂得少数人游憩,因此,片山斗室、游廊曲桥、亭台楼阁的空间尺度都比较小。如果让今天成群结队的人来游览这狭小的私家园林,用现代人开放的眼光,开朗、坦率的观点

7、来审视这封闭、幽深的庭园,显然是不合适的。在狭窄的游廊里,在盘曲的山道上,熙熙攘攘的游人摩肩接踵,提心吊胆地担心会不会失足,那还有雅兴去欣赏园林美景?由于各个欣赏者之间在文化素养、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上千差万别,这种个性差异很自然地会在欣赏过程中体现出来。任何一个景点、一座园林都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意义结构。欣赏者的兴奋点也总是有所侧重的,亦即欣赏时会有所偏爱。因此,对于同一景点、同一园林可能会作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审美评价。这就是为什么对于园林艺术作品的评价褒贬不一的缘由。中国有诗无达诂的说法,国外亦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一座园林,一个景点,均会得到

8、不同的解释,产生不同的效果。诚然,一些优秀的园林,闻名的园景,它们所具备的美,是能雅俗共赏,获得欣赏者大体相似的审美评价的。因为园林欣赏的前提毕竟是园林。园林欣赏中的再创造不是凭个人意志的臆造,想象也绝不是不着边际的想象,它必然受到欣赏对象的一定规范的制约,遵循着园林景象固有的逻辑途径进行。4二、要尊重匠人的造园实践经验园冶中对造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立意, “巧于因借,精于体宜”的构想,汇江河山川,聚古木奇石,演化出人间仙境,终于一园。计成提出“欲知堆土之奥妙,还拟理石之精微,山林意味深求,花木情缘易逗。有真为假,做假成真,稍动天机,全叨人力”的观点,成为了一种造园技术的文化精华所在。环

9、 秀 山 庄 是 以 假 山为 主 的 一 处 古 典 园 林 ,可 以 称 得 上 是 山 景 园 的代 表 作 。 此 园 本 来 园 内地 盘 不 大 , 园 外 无 景 色可 借 , 造 景 颇 难 , 但 因布 局 设 计 巧 妙 得 宜 , 湖山 、 池 水 、 树 木 、 建 筑 ,得 以 融 为 一 体 ;而 于 假 山一 座 、 池 水 一 湾 , 更 是独 出 心 裁 、 另 辟 蹊 径 , 两 者 配 合 , 佳 景 层 出 不 穷 , 望 全 员 , 山重 水 复 , 入 其 境 , 移 步 换 景 , 变 化 多 端 。 园 中 假 山 出 自 清 朝 叠山 名 家

10、戈 裕 良 之 手 。戈 氏 叠 山 运 用 “大 斧 劈 法 ”, 简练 , 结 构 严 谨 , 错 落 有 致 , 浑 然 天 成 。建 成 后 的 假 山 能 逼 真 的 模 拟 自 然 山 水 ,在 一 亩 的 有 限 空 间 内 , 山 体 仅 占 半 亩 ,然 而 咫 尺 之 间 , 却 构 出 了 谷 溪 、 石 梁 、悬 梁 、 绝 壁 , 建 有 问 泉 亭 等 园 林 建 筑 , 以 质 朴 、 自 然 、 幽 静 的 山 水 , 来 体现 委 婉 含 蓄 的 诗 情 。 园 林 大 师 陈 从 周先 生 说 过 : “环 秀 山 庄 假 山 允 称 上 选 ,叠 山 之

11、法 具 备 。 造 园 者 不 见 此 山 , 正5如 学 诗 者 未 见 李 杜 , 诚 占 我 国 园 林 史 上 的 重 要 一 页 。 ”三、建造园林中,要发挥匠人的优秀技能,又要积极遵循能组织造园的人的建议天地万物,恒常有序,只有为人类所利用,才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人类的造物意识形成,也是在对物化的不断认识中,改变事物的性质,即通过造物的方法,使物品为人所适用,从而在造物中成为自然人化的结果,获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计成在“三分匠,七分主人”的立论基础上,提出“能主之人”的观点,是进一步对造园设计者的尊重,也是造园艺术的根本。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是无与伦比的。保护它们不仅仅是保

12、护它们的现存状况,让后人继续享受古代艺术的神韵与美感,而且,事实上也保护了中国人的心灵与梦想。在这里,我要为大家介绍一下位于德国的中国现代园林“潜园” 。它的寓意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在高楼林立,汽车如潮的异国他乡,竖立起一座具有东方色彩的园林建筑,在这钢筋混凝土的天地之间也可谓之“世外桃源” 。造型宜简朴素雅、山野情趣和民居格调,即集古之风韵,寓淡泊情怀,是潜园的设计思想依据。园林占地不大,厅榭桥廊与自然山岩参差分布围成小院,院内以水居中,它可倒映出园中6景色。造园手法“贵在因借” ,与小园之内均可借景到墙外的茂密树林。园内园外互相渗透,水上水下交相辉映,以期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当人们走近

13、这座园林,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朴素古雅的深宅大院,苍劲的石板折桥,伴着一池清水,淡淡的疏影斜洒在洁白的墙面之上,如诗如画。环顾四旁春绿秋黄,碧水丹岩,顿会感到这是藏于山麓之中的一处世外桃源。四、当代园林建设发展的启示在全球面临重大环境危机的当今世界,中国园林环境创作的范式作用和生态意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源。当前在中华大地上,以中国古典园林为艺术范本,同时吸取异质文化因子,已经出现园林文化新的价值形式,体现了中国园林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良好势态。继承园林一脉,凝聚古典园林艺术和现代理念的精髓。一种伟大的文明想要不至于枯萎,必须既尊重传统,又能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保持自己内在的科学和人文之间的张力,形成新的文化价值形式。参考文献:陈从周, 说园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陈从周, 惟有园林 ,百花文艺出版社;曹林娣, 中国园林文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赵农, 园冶图说 ,山东画报出版社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