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高原梨协会先进事迹材料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1073386 上传时间:2018-02-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2.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村高原梨协会先进事迹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村高原梨协会先进事迹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村高原梨协会先进事迹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村高原梨协会先进事迹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村高原梨协会先进事迹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村高原梨协会先进事迹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村高原梨协会先进事迹材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村高原梨协会先进事迹材料夏末秋首,丰收的气息已悄然走进 XX 县午街铺镇龙潭河村,车过弥泸师公路旁龙潭河高原梨协会生产基地,扑入眼帘的是一山山、一坡坡缀满枝头、黄橙橙、水灵灵,在绿叶中时隐时现,有如孩儿们在捉迷藏般的鲜嫩水果,那就是龙潭河“高原梨” ,是龙潭河人致富的“金果子” 。在“科技兴果”的产业发展思路引导下,XX 年龙潭河村高原梨基地产量达 1350 吨,销售收入 244 万元,其中协会组织的销售 1000 吨,销售收入达 150 万元,会员户平均卖梨收入在 5000 元以上,收入在万元以上的有 15 户,占 15%,全村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达 3000 元,比上年增长 22%,高原梨产

2、业已成为龙潭河村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源泉。XX 县龙潭河村位于 XX 州交通干线弥泸师二级公路线上,离县城 25 公里,有农户 365 户、1398 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高原季风气候,适合于梨树的生长。过去的龙潭河村,是一个座落在坝区的“小山村” , “路无百步平,房无十户齐,院无一户净” ,群众思想落后,观念陈旧,经济来源单一,增收十分困难。栽种高原梨,在龙潭河村虽有悠久的历史,然而,农民停留在“栽在地,偿在天,八月十五(中秋节)吃一晚”的种植水平,缺乏科学管理的果树,没有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年复一年春光虚度。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龙潭河高原梨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然而, “散、乱

3、、小” 、村民们各自为阵的生产方式没有形成产业优势,加之管理技术跟不上,造成各种病害漫延、水果质量低劣、市场信息闭塞,使得农民心中盼望的这棵“摇钱树”并没如愿以偿。为改变这种现状,把高原梨建设成为龙潭河村的一个主导产业,形成规模、打造品牌、推向市场,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县科协的引导下,经过种植户们的充分酝酿准备,XX 年 7 月, “龙潭河高原梨种植技术协会”正式成立。协会成立后,功能立即得到彰显发挥,把“高原梨”定位为龙潭河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项目,实施“科技兴果”战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协会会员已发展到 150 户,其中种植户 146 户,营销户 4 户,拥有示范基地 200 亩,办公

4、培训场所 60 平方米。协会按章程设立理事会,辖技术组、市场组、综合组,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全村的高原梨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并把每年的 7 月 1 日定为全村高原梨的“上市日” ,统一采摘、统一分类、统一包装、统一检测、统一销售,合力打造“龙潭河”牌高原梨品牌。优良品种是高原梨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为推进全村梨树品种改良工作,龙潭河村曾举行过一场别开生面的“尝梨会” ,新上任的村民小组长蔡光华从外地买回 20 公斤优质梨,在村里召开了一次特别的村民会,组织村民吃梨,通过亲口尝试后大家一致认为优质梨比本地老品种梨好吃,肯定能卖好价钱,纷纷报名要求种植和嫁接优质梨,梨树改良工作顺

5、利启动。科学管理是高原梨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协会一是针对“早酥” 、 “雪花” 、 “金花”三个品种中一些产量不高、“只开花不结果”的果树,采取短截、一次嫁接红梨、新世纪、湘南、富源黄梨等授粉品种,既解决了梨树授粉问题,又增加了优良品种。二是针对普遍发生的梨园介壳虫和黑星病,组织技术骨干自己熬制石硫合剂,动用电动喷雾器进行统防统治,既降低了农药成本,防治效果又明显,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三是通过协会推广运用拉枝、修剪、环剥、环割、疏花、疏果、套袋等技术,提高了高原梨的品质和产量。农民科技素质是高原梨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县、镇科在该村举办的农函大“梨树种植技术培训班” ,成了农民学

6、习种植技术的主平台,先后 10 多期、参训达 1600 多人次的办班培训,使全村群众普遍掌握了高原梨生产的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拉枝、修剪、疏花、疏果等技术,多数农民技术骨干达到了“理论上会动口,实践中会动手” 。市场销路是高原梨产业发展的保障因素。为改变群众“沿路摆摊” 、 “提篮小卖”的营销模式,协会组建了一支由 10 人组成的营销队伍,在全省大小城市开展推销、展销工作,寻找产品销路。XX 年 7 月,在县、镇有关部门的支技下,协会邀请省内 23 家新闻媒体参与,在本村高原梨交易市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高原梨推介会,通过品梨、赏梨和新闻媒体的宣传,龙潭河高原梨的优良品质得到人们的认可,打响了品

7、牌,一度成为 XX 高原梨的代名词,龙潭河高原梨市场也成为全县高原梨的主要集散地,高原梨不仅进入昆明的各大超市,还远销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供不应求。高原梨产业的发展给农民带来了实惠,龙潭河村的张永清,是高原梨让他“翻身”的。他家的三间瓦房 2001 年冬天差点倒塌,没有钱修理,无奈之下只好用绳子固定起来,全家人心惊胆战地住在里面。XX 年,他家的高原梨等水果一共卖了 2 万余元,又从亲朋好友处借了 6 万元,他立即拆了旧房建了一幢价值 10 余万元的“小洋楼” 。今年,他不仅还清了欠帐,在银行里还有了 2 万元的存款。物质生活富裕了,龙潭河村民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也悄然在改变,村中建起了

8、一栋 138 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配备了科技图书、报刊杂志、电视音响,使党团组织和协会有了活动的地方和娱乐的场所;组建了一支集老中青为一体的文艺宣传队,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贯穿在文艺节目里自编、自导、自演,用文艺方式来凝聚人心、激发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生产热情,该村 69岁的杨富安老人高兴地说:“以前只想吃饱穿暧就满足了,现在不仅吃得好、穿得好,就连我们老年人也学会享受生活了。我们老年人经常集在一起唱唱跳跳,精神也好了,思想也无任何负担。 ”全村人“富而思进、富而思源” 、 “求美、求乐、求富”慰然成风。今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龙潭河高原梨协会得到了更高的升华,依托协会

9、组建了党支部,形成了“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水果发展模式,在群众中的影响和号召力进一步增强,通过三年多的建设和发展,龙潭河村实现了“五个全县第一” ,即:全县第一家建立高原梨协会、第一家安装村间路灯、第一家建立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第一家建立文化中心户、第一家建立村级水果交易市场。如今的龙潭河村, “山上是银行、山下是粮仓” , “村里有路灯、家里有电话” ,群众既饱了“口袋”又富了脑袋。村民们高兴地说:“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在一年又一年高原梨的花开花落中,龙潭河人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和努力,收获着富足、收获着幸福,收获着党的富民政策的恩泽, “龙潭河高原梨种植协会”也跃身于“云南省百强农技协会”之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依托科技,勇立潮头,引领着龙潭河高原梨产业走向新的辉煌。XX 年 11 月 6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