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活动学科中心98年度研发计画-「班级活动」理念与实

上传人:L**** 文档编号:3105064 上传时间:2017-07-30 格式:DOC 页数:153 大小:1.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活动学科中心98年度研发计画-「班级活动」理念与实_第1页
第1页 / 共153页
综合活动学科中心98年度研发计画-「班级活动」理念与实_第2页
第2页 / 共153页
综合活动学科中心98年度研发计画-「班级活动」理念与实_第3页
第3页 / 共153页
综合活动学科中心98年度研发计画-「班级活动」理念与实_第4页
第4页 / 共153页
综合活动学科中心98年度研发计画-「班级活动」理念与实_第5页
第5页 / 共1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综合活动学科中心98年度研发计画-「班级活动」理念与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活动学科中心98年度研发计画-「班级活动」理念与实(1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9 年綜合活動學科教學資源研發成果1第一節 班級活動班級活動-班會理念與實例國立臺中第一高級中學 廖財固、吳曉暢壹、前言台灣的教育體系,存在著過於重視智育發展而忽略其他生活知能培養的問題,我們所培育的學生可能很會背書,但是遇到生活上的問題時,就不知該如何解決,因為平時慣於學科結構化的解題訓練,當面對無結構的生活問題情境時,常是不知所措(劉曜源,1999) 。因此,學校教育所安排的學科或活動,不應只著重於科學、史地等科目,還應包括人生的全部生活經驗,並透過兒童的社會活動以培養其民主生活能力與民主素養(Dewey,1916)。在學校教育中,最能提供學生生活問題的探究及培養民主素養的管道,當屬班會

2、活動的實施,因為透過班會對公共議題的討論,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溝通、協商、妥協能力,增進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還可以培養尊重他人言論自由、容忍反對意見的民主風度,是以班會不僅可以補充一般課程之不足,更能發揮統整之效果,養成學生健全的人格和適應社會的能力(董秀蘭,1996;蔡銘津,2000) 。而高中學生的身心發展,也日漸成熟,在法定年齡方面,即將成為合格公民 ,正式行使公民權 ,所以公民教育在此一階段更具實用性(張秀雄,1996:302) 。良好民主教育的擴展即是知行合一,班會活動即為民主教育實施的機制之一,經由學生親自體驗參與班級或學校事務的討論並藉由此管道提出己見,在這過程,更容易培養出學生具

3、有民主素養與溝通、協商、尊重與妥協的能力等等,由此可見,班會之推動與落實最能體現民主之精神,並以養成未來良好公民。因此,班會的實施實有其重要性。班會的重要性如前所述,然而我國自有班會以來並未受到重視,使得班會無法彰顯其功能,目前在各個學習階段參與的班會活動,討論的主題大多由學校指定,同學不積極參與討論、表達意見,有時還以抽籤的方式請同學提意見;當同學意見不合時,則多以相互批評的方式解決。目前國內班會的普遍問題,包括學生討論的議題常與生活無關、提出議案卻無申述理由的習慣、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班會已流於形式。而現行高中職校園內班會的普遍問題,包括學生討論的議題常與生活無關、提出議案無申述理由的習慣

4、、班會大多流於形式、導師未能認真指導活動、班會型態過程於僵化、傳統、呆板、生動度不夠以及欠缺彈性,甚至班會活動成為導師訓話、幹部報告與枯燥的討論。從上述情況得知,國內目前班會的問題在於學生缺乏尊重他人意見、無法合理表達自身的想法,甚至欠缺思考問題、冷漠看待公共事務的議題,不守議事規則,植基於99 年綜合活動學科教學資源研發成果2此,班會活動勢必改良,以增加活潑度,提升學生體驗民主政治的興趣,藉以發揮班會實質功能,使民主教育的真正目的,不致於落空。從以上所呈現的班會現況,可以歸納出我國目前班會最大的缺失出現在討論主題的選擇、學生討論的態度與討論的方式。在討論主題的選擇方面,由於討論主題與學生自身

5、所關注的問題缺乏關聯性,所以學生參與討論的興趣缺缺;在討論態度方面,由於學生缺乏包容異己之心胸,所以遇到意見不合的情況,多以相互批評的方式解決問題;在討論的方式方面,由於學生欠缺思考問題、討論問題的技巧,所以常無法針對問題的癥結思索解決之道,導致班會的討論流於形式、班會的功能無法彰顯。美國心理學家格拉塞在沒有失敗的學校 (Glasser 著,1969)一書中,設計了三種班會型態:解決社會問題的班會、開放式班會、教育診斷班會,這三種班會都是透過主題討論來召開。他認為只要能切實召開此三種型態的班會,便能使學生因討論與自己有關的問題,而激發出學習動機,啟迪思維,增強思考能力,增進解決問題的能力。而綜

6、合活動科課程目標以培養學生具備生活實踐能力為總目標,先從自我出發,強化體驗、省思與實踐,激發潛能與促進適性發展;再延伸到人我 ,涵養互助合作與修己善群之團體精神,促進個性與群性的調和發展;後擴及大我 ,體現社會正義的熱忱與知能,涵養關愛自己、社會與自然環境的情懷。班會活動的落實或許是達成綜合活動學科教學目標的重要關鍵,因為其他五大領域如班級活動、社團活動、學生自治活動、服務學習活動等,現行高中職校園內大多有其發展空間且已落實多年;而班會活動卻是規定要進行、師生都最熟悉、但卻未能真正達其功能的一環,因此本示例企圖透過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整理出可以提供參考的範例,期待激盪出更多班會設計的火花。貳

7、、綜合活動科內涵中班會與班級活動的關係一、班級活動(一)依據:1.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綜合活動課程綱要(中華民國 97 年 1 月 24日台中(一)字第 0970011604B 號令發布) 。2.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中華民國 97 年 3 月 31 日以台技(三)字第970027618C 號令修正發布) 。(二)定義:班級活動是指是由導師輔導進行班會或班級性活動,用以實踐民主議事程序,推展班級自治、聯誼活動、班級團體輔導及生活教育99 年綜合活動學科教學資源研發成果3等活動稱之。(三)實施方式:1.班會活動進行方式,除開會應依會議規範程序進行外,宜力求生動變化,不要過分拘於形式,以提高學生參

8、與的興趣。2.班級活動應本民主精神,並由導師負責輔導,配合學校行事曆,研擬學期班級活動計畫。3.導師輔導學生慎選幹部,積極參與,培養民主風度,協助學生解決問題,並促進班級互動溝通。4.生活教育應包括自我管理、生活經營、人際尊重、團隊合作等常態性生活教育。二、班會班會由各班級各自組成,以各該班級的學生為成員,在導師指導下處理各班自治事宜,另設股長若干人,班級幹部在傳達校方規定、轉達同學意見,並在擔任校方與同學的溝通橋樑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余霖,1983:51) 。班會活動為民主教育實施的機制之一,經由學生親自體驗參與班級或學校事務的討論,並藉由此管道提出己見,培養學生具有民主素養與溝通、協商、尊重

9、與妥協的能力,以體現民主之精神,培養未來良好公民。民主政治的特色是議會政治,而班會活動正是培養學生會議能力、學習民主生活最有效之途徑(陳光輝,1990:7) 。以班會為平台,訓練學生團體的自治能力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管道,如吳清山等人(1998)即指出:學生自治組織是以班會為基本單位,身為教師應該以積極輔導的方式,來協助學生活動的進行。但回顧自身求學經驗發現,傳統的班會課只是拿來選舉班上幹部與教師單方面發表班上規則,這樣的課程中並沒有激起學生間熱烈討論的火花,更遑論培養學生自治的團體動力。三、整合上述論點,可知在 99 課綱綜合活動的學科精神中,班級活動涵蓋層面較廣,只要為導師與學生共同實施之各項

10、活動皆屬之,包含班會及其他班際聯誼、班級團體輔導及生活教育等活動,不可侷限於班會一項;因此導師在綜合活動科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學校排定班級活動為導師授課之基本鐘點之一,未來也將以班級活動作為課程名稱,用以涵蓋並取代傳統班會名稱,而導師也需配合此一政策,落實授課之精神。因此班會為綜合活動學科中,五大領域的班級活動之下,三大重要內容(班會、班級性99 年綜合活動學科教學資源研發成果4活動、班級團體輔導)之一,其關係圖整理如下:叁、班會活動的教學目標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經濟、社會瞬息萬變,知識也不斷推陳出新,人們所生存的環境備受衝擊,這時教育最需要教給學生的,應該是一種能讓學生適應環境與應變的能力。這

11、樣的能力,將使學生適應不同的生活環境,敢於面對環境中的挑戰,解決挑戰中的問題。而班會的目的,正是在培養學生這種足以應萬變的能力:引導學生從生活環境中發覺問題,澄清、了解問題概念,激盪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因而激發了學生深層的思考及聯想,使學生有能力去適應變化多端的環境,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依據布魯姆(B.S. Bloom)教學目標之分類方式(張春興,民 83) ,從認知、情意、技能三方面分別論述之。一、認知方面:引導學生以思考解決問題,習得問題解決的歷程人類的生活周遭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會影響生活品質,甚至構成生存的危機,所以必須訓練學生構思辦法,予以解決。班會活動便在引導學生去發覺問題的

12、存在,然後透過思考教學策略,循著問題解決歷程:即界定問題,了解問題的現象,探究問題的成因,構思解決的辦法,形成解決的策略,最後檢視解決的方法是否適切等(Robert J. SternbergLouise Spear Swerling綜合活動科班級活動 社團活動 學生自治會活動 學生服務學習活動 學校特色活動色活動班 會 班級性活動 班級團體輔導其他,如生命教育 生活教育聯誼活動99 年綜合活動學科教學資源研發成果5著,李弘善譯,民 89;張春興,民 83) ,來協助學生解決切身相關的問題,並習得問題解決的方法,以因應將來成長環境中面臨種種問題的挑戰。二、情意方面:提供成功解決問題的經驗,建立學

13、習自信,提高學習興趣在求學階段,若能經常給予成功的經驗,減少其挫折感,將能提振學習士氣,建立自信,養成樂觀、正向發展的人格(Erik H .Erikson, 1902) ,增強其抗壓性。遺憾的是,傳統教育重視正確答案及智育成績,學生在學習上經常遭遇挫敗,少有成功解決問題的機會,因此對學習提不起興趣,以至於常有不適應的行為(唐曉杰譯,民 87) 。而班會活動的落實即希望彌補此缺憾,希望讓學生體驗成功解決問題的經驗,獲致學習的自信心,提高學習的興趣。因此當學生透過問題解決的歷程,討論和自己相關的事情,思考生存休戚相關的問題,提出解決辦法,便能擁有成功的經驗;也能感受到學習和自己的關聯性,體會思考過

14、程的樂趣,而覺得學習是一種有意義、有價值的活動,而能激發內心的共鳴(林玉體 民 77) 。三、技能方面:學生擁有表達、溝通之問題解決能力在一個團體裡,每個人的成長背景不同,個性殊異,很難期待所有事情都能有一致的共識,因此需透過表達與溝通加以達成。綜合活動科課程揭櫫,透過班會等班級性活動以提升自我學習、邏輯思考、價值澄清與問題解決的能力,以強化自我體驗、省思與實踐。因此,透過班會的實施,擁有充分表達與溝通的對話機制,充分、合適的表達意見,把握說話重點充分與人討論溝通的能力,可讓學生解決在意見不同時,不善辭令,無法明確表達想法,發生衝突時不知如何與人溝通等因表達溝通技巧不足所致之問題。學生在每一次

15、的主題班會中,透過老師的激勵、引導,不斷針對問題焦點,進行開放式的對話討論,得以充分明確的表達觀點;當意見不同時,亦在老師引導下,做理性的對話溝通。歷經不同主題不斷的對話訓練後,良好的表達與溝通技巧便將能從中逐漸的養成,終將擁有表達觀點,與人互動溝通之問題解決能力。肆、班會活動示例一、傳統班會實施模式:校園班會的起源來自於公民教育課程的設計,民主政治的特色是議會政治,而班會活動正是培養學生會議能力、學習民主生活最有效之途徑,且民主教育的第一課,就是在班會進行所涉及到的議事規則(陳光輝,1990:7) 。由99 年綜合活動學科教學資源研發成果6此可見,我國校園班會即是以議事形式進行。會議規範的制

16、定,其主要目的在加速推行國民行使民權,內政部於頒布公告的各項會議皆以此規範為開會遊戲規則(陳勁達,2006:7) 。因此,學校班會的開會程序也是依照一般民主會議的流程召開。而會議的基本議程有十項程序,這是會議程序的最基本架構,不可隨意刪除任何一項,其順序的安排都是有其議事邏輯的思維,也不能輕率的調整其順序。不過,為了因應不同的狀況而增加議事程序,以適應當時環境的需要而做調整是容許的。以下將針對一般班會之基本會議程序做簡單說明(陳勁達,2006:29-51):(一)報告出席人數:一人謂之獨思,二人謂之對談,三人以上即可成會,但並不意味只要三人聚在一起就可以開會,而須視會議的法定出席額數而定。一般會議是以簽到的出席人數超過應到人數的過半數,始得開會;特別會議是以簽到的出席人數超過應到人數的三分之二,始得開會。若無出席人數的規定,則只要三人出席即可由主席宣布開會。班會為一般會議出席人數超過應到人數的過半數就可以開會。報告出席人數得由出席主席執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