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二年级古诗文教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104764 上传时间:2017-07-3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册二年级古诗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上册二年级古诗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上册二年级古诗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上册二年级古诗文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上册二年级古诗文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册二年级古诗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册二年级古诗文教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校本课程古诗文诵读教案上学期前士郭小学二年级赠刘景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流程: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关于“秋天” ,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经验。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2、读准、读通诗

2、句。思考讨论:诗中写出哪些景物?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当学生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文荷花片断,板画“荷叶”理解“擎雨盖。 )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出示“荷尽”图,理解“尽” 。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你体会到了什么?4、 “菊残犹有傲霜枝” ,菊花的精神,令诗人对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她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读诗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 ,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

3、了?(学生说不出时,可引导背诵秋游景山片断“这里的果树果实累累。” )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四、诵读全诗,体味诗情【诗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注释(1)擎:举,向上托。 (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3)最:一作“正”。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古诗山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 ,读准“斜” ,理解词语。2、读懂山行 ,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

4、意思。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古诗激趣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二、揭题学习山行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B 、山上白云缭绕的

5、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C 、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6、介绍古诗(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8、美读古诗形式多样,体会情感。三、作业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3径:小路。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5斜:此字读 xi,为伸向的意思。6.坐:

6、因为。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回乡偶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二、教学重难点: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数: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1、介绍背景。 (出示课件插图)2、揭示题目:此时贺知章十分激动,于是就写下了一首古诗回乡偶书 。读题回乡偶书 。3、据题质疑:读了题目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

7、吗?重点理解“偶书” ,这里的“偶” “书”各是什么意思?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1、师:自由读诗,读准生字新词,并边读边观察,想想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2、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再齐读生字新词。指名读诗;分组读诗;齐读古诗。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1、师:小朋友,刚才在老师的介绍中已经了解到贺知章在 10 岁那年就离开了家乡,直到 82 岁才回到家乡,古诗中哪个诗句向我们介绍了这个内容?2、引出并学习诗句一:(课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引导理解:乡音:小朋友,咱们班有乍浦人、四川人,安徽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

8、讲的话一样吗?老师给大家一句话,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秋天到了,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指名用家乡话说,理解“乡音“一词指名说说诗句一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3、引出并学习诗句二:(课件图片)指导感情朗读。4、感情朗读整首古诗。5、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古诗的意思。四、故事续编。五、小结。回乡偶书其一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教学要求: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荫、急走”等词语的内容意思。教学要

9、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教具准备:投影。教学过程: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理解文字,再理解词语意思,最后连接句意,理解诗意。2从诗意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及作者的表达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领悟诗中的意境。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理解字、词、句意板书课题。教师一边背诵,一边在黑板的左侧板书古诗。1指名学生读诗正音:“疏”读 Shu 不读 Su。2利用工具书自学古诗(分四人组) ,理解诗的字、词、句意。3教师检查自学效果。(1)检查对字、词、句理解的情况。(2)分句解释诗意(同学们相互补充) 。(3)教师小结后解题,介绍作用。三、诗文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根据诗意学生画简

10、笔画(指名两位学生分别在黑板和幻灯片画,其他学生在草稿上画) 。2师生评画。(l)评黑板上的画。同学们认为画得很美,但画中枝繁叶茂的树木固然好看,但不符合“未成阴”的诗义。(2)评幻灯片上的画。同学们感觉通过抽出的新芽、延伸的小路、茂盛的菜花、翻飞的蝴蝶、儿童的形态,充分展示了春天的气息。(3)修改自己的画。四、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1师:古人咏诗有什么习惯动作生:摇头晃脑。师:为什么会摇头晃脑呢生:读出节奏,抒发感情。请一位学生用“” “|”“”画出这首诗的节奏。 (幻灯出示:“”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短, “”表示断开拖韵时间长, “|”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更长。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

11、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师:哪位学生表演一下(一名学生上台摇头晃脑地背起来,其他同学也随之自由背诵,气氛活跃。 )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绝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学会本课中的 5 个生字及新词。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教学重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教学过程:1、朗读全诗

12、,要求读准字音。师生共同纠正字音。2、自读诗歌,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3、理解上述词语的意思,逐句诗句的内容。黄鹂- 也叫黄莺,一种益鸟。身体呈黄色,嘴淡红,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翠柳- 翠,就是新绿。翠柳就是指处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白鹭- 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青天-蔚蓝色的天空。鸣- 鸣叫。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千秋就是千年。万里船- 万里指遥远。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船。含- 包含。泊- 停泊。重点理解“含”的意思,并引

13、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句意: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只。-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4、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会。5、川联诗句内容,要求学生独立说出译文。6、结合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7、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知道朗读,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杜甫清明教学设计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对古诗吟诵的兴趣,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3.了解清明节人们踏春扫墓的传统习俗。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VCD

14、 教材。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观察讲述,引起学诗兴趣。 1教师根据古诗讲述“清明”的故事。 2出示图片,提问,你在刚才的故事里,这张图片上看到了什么呢?(古时候的一个小孩,一个老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在问路,在说话)天气怎么了?( 下雨 ) 二.观看 VCD 片,观赏体验,感受古诗意境。 1. 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 在春天呢,有一天是清明节,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2. 教师小结:清明节是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 古时候,有一位杜牧的诗人,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3. 教师播放 VCD,请幼儿观看。 4. 问:刚才我们看了

15、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 (请幼儿讨论。 ) 5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三教师朗诵,解读诗句,帮助幼儿理解。 1. 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欣赏。 2. 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 4解读其中的诗句,理解个别字词“雨纷纷” 、 “欲断魂” 、 “借问” 、 “遥指” ,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四学习朗诵,表达感情,幼儿感受古诗意境。 1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慢慢跟读。 2幼儿分组学念,感受古诗意境。 3. 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表演,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提醒,注意表达合适的感情,轮流请几批幼儿。 4. 请幼儿集体朗诵 1-2 遍,进一补感受古诗意境。 五延伸活动。 1请幼儿把学会的古诗在清明节来到时朗诵给爸爸妈妈等家人听 2在图书区添设古诗图书,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感受古诗意境。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月下独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吟诵。2、紧扣诗题中的“独”字,理清“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