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半月评论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104060 上传时间:2017-07-3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半月评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半月评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半月评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半月评论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半月评论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半月评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半月评论(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半月评论半月谈2009 年第 11 期【半月评论】:警惕投资后遗症自去年底以来,中央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果断出台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目前这些措施已初显成效,一季度我国 GDP 同比增长 6.1%,农村消费增速首次超过城市,经济下滑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冷静地看到,当前的经济增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大规模投资实现的。在经济发展的特殊时刻,让投资发挥对增长的有力拉动无可厚非,但针对目前各地涌现的空前投资热情,需要提醒的是:我们长期积累的产能过剩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尖锐,前些年不少地方抛出各种优惠政策,大量圈地、招商引资、上项目,低水平重复投资结果变为闲置的

2、土石方、混凝土或生锈的设备,土地被荒废,环境遭污染,一时的 GDP 换来长久的包袱,类似的教训已多次上演!在新一轮投资热潮中,千万不能头脑发热,陷入一方面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又在制造更大问题的误区。对此保持警惕,有助于我们在保增长的同时防止因盲目投资而引发的各种可能出现的投资后遗症。对本轮地方投资热潮,首先要警惕的是区域性失衡加剧,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拉大。目前各省(区、市)相继公布了自己的 5 年投资计划,其中东部发达地区大抵在 1 万亿元上下,个别省份超过了 2 万亿元,中西部大抵在 5000 亿元上下,如果这些投资落实到位,我们可以想象,5 年之后,东部和中西部的差距和失衡状态不仅难以缩小,反

3、而会随着投资的乘数效应进一步拉大。因此,地方投资也应树立全局观念,在全国一盘棋的格局中定位自己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推进东部产业和资金向中西部转移、流动。其次要警惕的是结构性失衡加剧,生产与消费断裂,供给与需求脱节。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地区 GDP 等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与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提高的感受很不合拍,表现在投资与就业增长不协调,与居民收入增长不协调,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不协调。这些已成为保增长、扩内需的主要制约,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居民最终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如果消费长期乏力,就会导致投资踩空 ,形成新的产能过剩。因此,必须把投资的目标瞄准到满足人民

4、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上,而非异化为凸显政绩的几个数据上。 还要警惕各种可能影响金融运行安全和地区和谐稳定的竭泽而投 。目前各地的投资计划都比较庞大,这些资金究竟从哪里来?在不允许地方政府发债的地方,最多的来源恐怕还是银行贷款和土地收益,而如果地方政府及企业争相攀比,通过银行贷款融资,引发银行坏账的风险就会加大;如果超越土地补偿能力和失地农民安置能力强行征地、拆迁,则是以损害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来换取局部的花草楼宇,成为地区稳定的隐患。因此,一定要量力而行、按规律办事,同时严把项目的准入门槛和节能标准,防止国家投资再度走上低水平扩张的老路。警惕投资后遗症并非要因噎废食,而是要在投资的同时,努

5、力用好投资,把握投资方向,提高投资效益,以投资带动消费,把宝贵的投资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持久动力,避免大规模的投资给未来的发展带来风险隐患。当前全球经济进入低迷周期,国内经济增速回落。但危 中有机,如:危机时期市场约束加剧形成的倒逼机制,有利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发展新的生产力;成本上升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正在加速推动制造业的新一轮全球性转移;还有,经过改革开放 30多年的发展,我国整体进入城市带动乡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具有广阔的提升空间。这些都为调整经济结构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良好的时机和有利的空间,有利于各地把握科学的投资方向,构筑多元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保证科

6、学投资,各地区必须自觉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坚持以人为本,把追求长期目标与解决眼前困难相结合,把扩大内需与改善公共服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相结合,把投资的重点切实放在民生工程、节能环保和技术进步产业、现代农牧业、基础设施、社会文化事业和流通服务业等方面。保证科学投资,最根本的还是要深入改革那些不适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形成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改变 屁股指挥脑袋 的本位主义官场潜规则。2009 年 12 期半月评论警惕“加速城市化”金融危机冲击的警报尚未解除,新一轮城市化浪潮已经从不少地方涌起:

7、农居集中化,郊区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大拆大建,紧锣密鼓。有官员声称:中央出台刺激经济政策,我们自应抓住机遇,加快拆迁改造推进城市建设;有学者论证:只有加速城市化,才能使中国经济摆脱长期陷于谷底的危险。不过,从最基层传来的还有一些农民的不满、抵制,乃至抗争性群体事件,这也应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如何保障农民在城市化中的合法权益?城市化拉动内需应该从何处着力? 当下推进城市化最迫切的任务是什么?令人欣慰的是,许多地方的政府文件中都明确了“尊重农民自愿”的原则。应该说,这是郊区城市化、宅基地换住房中的一条不该逾越的红线:可是,实践中呢?依然有不少农民“自愿”的背后,是政府官员的强势政治动员,是当地宣传

8、的意识形态话语,是少数村官的擅自民意代表。更有甚者,竟有地方出台专项文件,对那些不及时“自愿”者及其亲属,以停职停薪、下岗失业等相威胁。农村融入城市,应当是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分享城市化发展成果的难得的机会。如何使这一机会变为农民手中的实惠?在农村现实生活中,宅基地被农民视为家产,并代代相传。在宅基地换住房中,拆迁补偿的标准是否合理?是以房换房,还是以宅基地换房?宅基地增值收益如何分配?原来的城乡接合部农民租赁房屋的“瓦片经济”瓦解之后,新的收入增长点在哪里?对原来的集体经济,如何保障农民发展、分红的权益?村民转变成城市居民后,怎样解决好他们的生活、就业、教育、保险等后顾之忧?这都是需要政府

9、与农民协商一致、共同求解的难题。当初,政府通过强制征用农民土地、低价补偿失地农民,推动了国家城市化的伟大进程,中国农民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今天,我们毕竟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发展阶段,在利益关系的协调中,应该有全新的施政理念和政策安排。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稳定,自是当务之急。以城市化为杠杆,撬动内需增长,也不失为一个积极的选择。大拆大建,加速城市化,可以有力拉动农民的住房消费,从而引领与住房相关的各类投资:但是,这种消费有多少是农民自身主动的、生存发展内在的需求,又有多少是政府以行政手段一厢情愿强势推动、人为制造、超前解放的需求?不问农民的承受能力、幸福感受,不顾城市发展的演进规

10、律、现实条件,期望在一个早上让所有的郊区农民跑步进入城市社会,它会带来什么后果、引发哪些问题?写到这里,我油然想到一些经济学家曾再三启蒙的“破窗理论”:当一扇窗户被打破后,主人自然要购置新玻璃,这就间接促进了玻璃厂的扩大再生产,从而拉动了经济发展。只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人为地去打碎并非急需更换、主人也并不情愿更换的窗子,这是在“折腾” ,还是在发展?加速城市化,宅基地换住房,拉动了房地产的新的热潮 只是单一以住宅开发带动区域发展,虽然可以改善原居民的居住条件,但忽略了他们的生计安排在一个个“卧城”中,在缺乏坚实产业基础和巨大吸附能力的“郊区城市化”浪潮中,如何承载更多的就业?如何保障农民市

11、民化后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保障、增进农民权益,拉动、扩张内需增长,推动、深化城市化进程,如何在“加速城市化”中统筹兼顾?我以为,在于将着力点从“土地城市化”转向 “人的城市化” ,转向农民工的“融城化” 、 “市民化” 、当然,农民工城市化也有一个城市承受能力的问题,但是,这绝不应成为我们延缓户籍改革、迟滞农民工融城步伐的理由。亿万农民工,用双手托举起城市的建设,牵引来城市的繁荣,却依然被拒绝在城市的体制之外、社会之外、发展之外。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身处城市,城市却拒绝接纳,根在乡村,乡村已无法回归,他们的外出动因、心理定位、身份认同、文化归属、发展取向、社会预期、职业选择,已经发生根本性转换,

12、他们对平等享有教育、医疗、就业落户权利的愿望更为迫切,他们对公平正义、人格尊重、公民权益和价值实现的需求更为强烈、从户籍、社保、培训等方面帮助农民工有序、顺利地向产业工人转变,向城市市民转变,这足加速城市化新的更为迫切的课题。官员和专家们不是一再强调城市化对刺激经济的重大意义吗?从城市看一看,如果农民工市民化了,必须有大量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仅在房屋建设上每年所拉动的需求就将是惊人的,更不用说还需要满足更大量的社会公共设施、教育卫生等服务的巨大需求, 再从乡村看一看,农民工市民化必将加速农村土地的流转,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充分释放土地的财富效应,充分释放转移农民的创造需求,它将为加

13、速城市化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也将为农村的现代化开拓更为广阔的天地。要警惕,城市化的进程不可逆转,但不能急功近利,盲目扩张,走粗放经营的老路;拉动内需的机遇不可错失,但不能只重数字不重人,只重城市规模不重民生福祉。半月谈2009 年第 13 期【半月评论】:怎样确保“权为民所用” “权为民所用”是 2002 年胡锦涛同志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对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这一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权力本质认识的高度自觉和对权力行使目标的鲜明态度,对中国社会政治权力的健康运行具有极其重大的示范与规范意义,也有力地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但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回避,在一些地方、一些党员干部行使权

14、力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警觉的现象,口头上讲“权为民所用” ,实际中却是“权为己所用” 。像最近发生的领导干部的孩子为在高考中加分而改民族成份、经济适用房分配竟然摇出千亿分之一概率的六连号、领导干部及其亲友低价购买商品房、政府官员入股房地产公司牟取暴利等等,这些事件的背后没有一件是“权为民所用” ,无一例外的是“权为己所用” 。诚然,这只是少数人、少数地方的个别现象。那么如何才能让“权为民所用”真正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要求变成行为?就需要我们双管齐下,标本兼治,通过制度设计让党员干部必须“权为民所用” ,通过高扬信仰让党员干部自觉“权为民所用” 。先讲制度设计。我们的党员干部都是愿意代表人民群

15、众利益的,也都认为自己是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但这种代表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语中,必须体现在行动上。只有体现在行为上的代表才是真正的代表。科学的制度安排正是让这种代表从理论走向现实的必由之路。它可以让权力必须为民所用,权力不得不为民所用;让权力不能为己所用,权力不敢为己所用。这样的制度设计,主要着眼于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加强对权力行使的监督。随着现代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互联网络、手机短信等信息平台,录音录像等数码产品的广泛普及与使用,使得权力透明运行具备了实现的手段。前一段时间公务员海外奢侈考察,房产局长抽天价烟等等问题被曝光,充分说明权力再想在暗箱中操作越来越不容易。最近最高人民检察院开通的举报

16、网站由于点击人数太多,导致网站瘫痪,而举报电话 12309 也几近被打爆,这更是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有监督的积极性。我们要及时地把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到制度的层面。让制度保证政务公开,所有能公开的必须全部公开;让制度保证监督有力,所有该监督的必须接受监督。这样的制度设计还必须要有足够的严肃性,对权力违规使用绝不宽容。据媒体报道,有的地方干部低价购房被曝光后,不仅没有畏惧之心,甚至连补差价这一最起码的改正措施都不愿意做。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惩处力度不够,心存侥幸。制度的严肃性就体现在,让乱用权力为私己谋利益者一经发现,马上罢官丢爵,这样再不会有人敢铤而走险。因为对那些想要以权谋私的官员来讲,他们深深知道没有了权力就什么都没有了。再讲高扬信仰。制度是有效的,但制度只是保证“权为民所用”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如果只强调制度而忽略其他方面必要的配套,不仅制度的功能不能有效、充分发挥,甚至还会出现“法愈繁而人愈怠”的状况。找制度的漏洞,钻制度的空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制度研究告诉我们,人是制度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人如果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