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1035647 上传时间:2018-02-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漳州市历史名城保护规划1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与历史名称规划研究所 2001.1(一)历史沿革简述漳州,得名于唐垂拱二年(公元 686 年)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辖区大略相当于现在漳浦、云霄、诏安和东山诸县。尽管作为州治之所,历经一千三百余年屡次变迁,但始终和今日漳州辖区范围基本一致。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漳州属“七闽”地;秦汉时属会稽郡,县署在东冶(今福州) ;三国两晋时漳州市域属晋安郡的晋安县和义安郡的绥安县;南北朝和隋朝时期漳州辖地属晋安郡(后来的建安郡)龙溪县地。隋亡唐立,陈元光于公元 686 年被任命为漳州第一任刺史,为漳州后来成为一个发达的沿海膏腴之地奠定了基础。公元

2、782 年,柳少安任漳州刺史,他在巡视龙溪时,很赞赏龙溪的山川形势,认为是建州治的好地方。陈广荣继任后,于公元 786 年将州治迁至龙溪,即为今日漳州成为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始。五代十国、两宋时期基本上承袭唐前旧制。到宋廷南渡,中原氏族为避乱入闽而至漳州者很多,使漳州的经济文化得以较大的发展。元、明、清三朝,尽管漳州曾一度以月港取代泉州港而成为闽南重镇,但不久就被新兴起的厦门港所取代。明代不断有倭寇入侵扰乱,对漳州的经济发展破坏很大。随后郑成功抗清入闽,漳州城因战争死亡十几万人,使漳州进一步衰落下去,直至清末也没有很好的复兴。民国初年,陈炯明在漳州拆毁城墙,扩充马路,历时一千多年的城墙

3、防御体系至此被拆除。与此同时,也进行了如兴建中山公园在内的一系列城市建设活动。1987 年漳州市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二)编制规划的目的通过本次规划明确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和特色;划定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健全保护措施;调整保护区用地性质;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达到保护文物、历史街区及其所在环境的目的;协调城市其它各项建设,为未来旅游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三)规划依据城市规划法 、 文物保护法 、建设部部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和地方相关法规和规定。(四)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1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1)文物保护单位漳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丰富,至

4、 1998 年底,市域范围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 29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523 处。其中中心城区内有国保 1 处,省保 6 处,市保 38 处。她们是历史文化名城的菁华。其中 漳州石牌坊、陈元光墓、文庙大成殿、比干庙、浦头大庙、威惠庙、宫保弟、简大狮避难处等文物集中反映了漳州是台胞的主要祖居地,在闽台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古城格局中国古代先民对城址的选择十分慎重,在龙溪县时期,从漳州周围山川形势整体考虑,城市选址北依紫芝山(“自天宝发脉十二峰起伏南来” ) ,南以丹霞山和南山为案山, “枕三台” 、 “襟两河” (北溪和西溪) 。龙溪县的城垣,唐及以前

5、无考。县城中轴线北起日华亭,中经龙文塔,南止南山寺,这是古龙溪县建城的基线。宋初筑为子城,古称牙城,是官署所在地,周长 4 里,设 6 个城门,城外为居民区。大中祥福六年(1013 年) ,竖木栅为外城,周长 15 里。南宋绍兴间(1131-1162 年) ,毁子城,改东西北三面木栅为土城垣,惟独南面阻溪。嘉定四年(1211 年) ,始在东一面筑石城,高 10 级,长500 余丈。绍定三年(1230 年) ,续砌西南北三面城垣,高 20 级,周长3000 余丈,辟 7 个门。元至正二十六年(1394 年) ,改建城墙,比宋绍定间缩小三分之一,唯南面临大溪如故,北面依山而壑,西南隅依山,城高 2

6、.3 丈,城周长只有 2173 丈,保存东西南北城门,月城各周长 50 丈。明洪武二十七年 91394 年)重修城墙,月城内外各建楼,设两个水关楼。隆庆五年(1571 年) ,修城垣敌台及四城门月城。隆庆六年91572 年) ,在城东南拆旧楼改建八角楼,名威镇阁。万历三十七年(1609 年) ,因改建南桥露出三台洲,为此改南城门为三台,东城门名文昌,北城门名太初,西城门名太平。清顺治十二年(1655 年) ,清郑两军交战,隳城所砌之石投之于海。顺治十三年(1656 年) ,再筑城,周长 1971.1 丈,四城门各筑城楼。康熙八年(1669 年) ,改南城门为时阜。康熙三十六年(1687 年)

7、,修筑南城楼。乾隆二年(1737 年) ,重建威镇阁,基与城齐,楼高出城六丈多。嘉庆十二年(1807 年) ,修城垣。同治十三年(1874 年) ,又修城垣垛口,窝铺及望楼炮台。民国七年(1918 年) ,粤军陈炯明进驻漳州,大兴市政建设,拆除古城墙,以古城墙石板铺砌街道路面和城南之九龙江江岸,古城墙仅存东城门一段。1996 年,这段残墙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被完全拆除。漳州城区作为州署所在地是从公元 786 年开始的,从公元 786 年至清末,城市建成区逐步东移。明清时期,城市南北向轴线北起塔口庵,中经香港路,南止中山桥;东西向轴线是由东门经新华东路、新行街至漳州市历史名城保护规划2 中国城市规

8、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与历史名称规划研究所 2001.1浦头港。城市中心逐步东移,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城墙位置虽几经变迁,但古城内部街道格局仍基本保持了唐宋以来“九街十三巷”的历史结构。(3)历史街区即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比较集中连片,较能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地段。漳州的历史街区中即有闽南特色的“竹竿房”和“骑楼”建筑,又有闽南建筑与西洋建筑相结合的“南洋风”建筑,且历史街区分布集中,规模和数量比较大,形成了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基调和背景。漳州市区内现存主要历史街区如下:新华东路(巷口段和岳口段):是唐宋古城外主要的历史街区。民国七年铺石板路面。清至民国,这里是南北药材的

9、集散地(南药指南洋进口的药材) ,也是参行林立的街道,名行老铺比比皆是, “老笃城” ,“天一” , “南升斋” , “谦益行” ,等等。是城区热闹街市。岳口段两侧为骑楼式建筑,街中有保存完好的清康熙间牌坊,一是“勇壮简易、所向无前” ,为福建水师提督蓝理立。一是“闽越雄声、楚滇伟绩” ,为康熙间荣禄大夫、左提督许凤立,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巷口段保存有许地山故居,祁保亭和弘一法师卓锡处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香港路:是明清时期漳州的城市中轴线,是漳州历史街区中的菁华。自北向南称双门顶、南市街、南门头、旧桥头。民国 7 年铺设砖石路。路两侧都是骑楼建筑,全砖木结构,沿街店铺招牌字号都雕造在骑楼上方

10、。双门顶段有两座明代石牌坊,一是“尚书、探花” ,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三年(1605 年) ,为林士章建。一是“三世宰贰、两京扬历” ,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 年) ,为万历间南京吏部右侍郎赠尚书蒋孟育及其父、祖父的,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市街有诗人扬骚故居,及干果店“德发” 、 “元兴” 、 “捷美” 、 “英美”和“何广生” 、 “太义丰” 、 “裕成” 、 “德和”等老字号。台湾路:民国时期为砖石路面,东段是骑楼式店面,雨伞店云集。西段有“天益寿”老药铺、 “大同”文具店等百货、皮箱、枕头铺等老字号。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是漳州历史街区中的菁华。新行街:以闽南民居建筑风格为主,西端有市级

11、文物保护单位中共漳州工党旧址。东部的 98 号112 号,是漳州闽南民居建筑的精华。修文西路:学府前街段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漳州文庙,上苑街段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王升祠,西桥街段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西桥亭。浦头街:是明清至民国初期漳州主要的码头。浦头街周围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浦头大庙、文英楼和霞东书院。青年路:是漳州历史街区中的菁华。民国 7 年拓建为石板路,两侧全为骑楼式建筑,北段东坂后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基督堂和天主堂,中段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嘉济庙碑和名宅何衙内,以及“五成米绞”碾米厂、 “同善堂” 、 “至和堂”药铺、 “九和堂”提线戏、 “奇苑”茶庄、“蔡福美”鼓店等老字号。另外芳华横路、龙眼营

12、路、振成巷、始兴南路、文化街、解放路等历史街区内也保留有大量有价值的历史建筑。(4)传统文化传统戏剧、木偶戏和民俗生活是漳州历史文化名城活力的表现。唐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兵入闽开发漳州,中原的灿烂的华厦文化随之在漳州落地生根,民间音乐、歌舞、戏剧也随之兴盛起来,至今尚存的竹马戏即是有唐宋遗风的戏剧。元末明初至今,在漳州这块土地上传播并形成了的潮剧、昆曲、外江(汉剧) 、四平(正字) 、京剧、梨园(七子班) 、竹马、南词、猴戏(法事戏)以及布袋、提线、铁枝和纸影木偶戏,加上民国以后传回大陆的由台湾歌仔戏发展起来的芗剧等共十四个剧种。传统产品:木版年画、泥塑木偶头、漳绒、漳绣、彩扎花灯、剪纸、棉花画

13、、麻杆末画、竹壳叶画、竹刻、木雕等。传统饮食:乌龙茶(5)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 漳州是台湾同胞主要祖居地,漳台人民同根同源,这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的核心。据记载宋已有漳州人去台湾,现在 1900 万台湾人口中祖籍漳州的就占 35.8%。现在漳州有三千多名台胞,七万多去台人员家属。历史上漳台人民在开发台湾和共御外侮的斗争中,患难与共,结下难解之缘。至今漳台仍然语言相通,民俗相近,宗教信仰相同,文化艺术相互融合。 独具地方特色的闽南民居,是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以“骑楼” 、“竹竿房”和“南洋风”建筑风格为代表的历史建筑,是明清至民国漳州手工业的繁荣和工商业的发展,促使东西方建筑文化的相互融

14、合的实证,是漳州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 近现代史上漳州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如小刀会起义、闽南护法区、平和暴动和中央红军进漳等,在全省民主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化史方面,以咸通碑为代表的书法碑石,张燮的东西洋孝和吴朴的小路针簿 、黄道周的学术成就、蓝鼎元的经济思想,以及宋代竹马戏、明清木板年画等,是我国文化史中的精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综上所述,内涵的多样性是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特点,台胞的漳州市历史名城保护规划3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与历史名称规划研究所 2001.1祖居地是漳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闽南特色的历史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立足的基础。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民俗生活

15、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活力。(五)名城保护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中心城区用地发展方向不明确,城市中心在旧城区北侧就地“膨胀” ,造成旧城区周边的地价升高,开发强度过大,交通量和人口密度增加,致使旧城保护难度增加。 缺少规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历史街区详细规划,没有划定历史文化名城的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界线,给名城保护管理在客观上造成困难。 由于主观上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意义和价值缺乏统一认识,且缺少资金投入,以至于造成旧城区基础设施欠帐过多,居民生活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 旧城区主次道路交通缺乏有效管理,道路分工不明确,且缺少社会停车场。 旧城区内存在大量破坏名城风貌的搭建、插建。至使建筑密

16、度增大。(六)保护原则 坚持主城区用地发展方向和城市中心东移原则,在城市总体规划层次上减缓城建开发给旧城区造成的用地和交通上的压力。 根据漳州市实际情况,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公布历史文化保护区。明确划定名城重点保护区和建筑控制地带界线,协调好名城保护与旧城区改造的关系。 大力加强基础设施投入,改善旧城区居民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调整名城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内部分用地性质,优先满足市政、园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从管理入手因地制宜地建立机动车,非机车和步行交通系统,完善静态交通设施建设。 对文物保护单位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对历史街区以保护街区传统风貌为主要手段,采取保护、整治和必要改建,拆除相结合的原则,避免大拆大建,以假代真。 对历史文化名城称号这一无形资产的巨大价值应达成共识,对城市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