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学院《口腔临床药物学》教学大纲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31001023 上传时间:2018-02-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医学院《口腔临床药物学》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广东医学院《口腔临床药物学》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广东医学院《口腔临床药物学》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广东医学院《口腔临床药物学》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广东医学院《口腔临床药物学》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东医学院《口腔临床药物学》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医学院《口腔临床药物学》教学大纲(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医学院口腔临床药物学教学大纲(供口腔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用)第一章 概论(1 学时) 一、教学目的:本章重点介绍口腔临床药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口腔疾病用药特点及我国有关药品的法规,使学生能了解口腔临床药物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掌握口腔疾病用药特点及我国有关药品的法规。二、教学要求:1、介绍口腔临床药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2、重点介绍口腔疾病用药特点。3、重点介绍我国有关药品的法规。三、教学内容(一)口腔临床药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1、口腔临床药物学的研究对象:口腔疾病。2、口腔临床药物学的任务:阐述国家药品法律和规章制度,介绍口腔临床常用药物的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

2、和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的概念与内容,培养规范的临床处方行为,运用循证医学指导合理用药(二)口腔疾病用药特点1、局部用药;2、多种给药途径;3、酚、醛类药;4、药物剂型多样化。(三)我国有关药品的法规1、保证提供合格药物。2、实行新的药学保健工作模式。3、实行基本药物制度。4、促进合理用药。5、实施药物分类管理制度。6、建立医疗保障体系和制度。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1 学时)一、教学目的:本章教学应联系生理学有关物质的转运,生物膜等内容,重点介绍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的时量关系和药物的消除动力学,使学生能掌握药物转运与转化(ADME)的基本规律,药动学基本概念,药

3、动学参数的意义及相互关系;药物消除动力学、连续用药血药浓度变化的规律。二、教学要求1、重点介绍药物吸收过程及转运的基本规律。简单介绍离子障,给药途径、首关消除;2、介绍药物的分布特点,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的再分布,血脑屏障,胎盘屏障。3、简单介绍药物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类型。重点介绍肝微粒体酶,酶诱导剂和抑制剂,酶诱导剂和抑制剂对药物作用的影响。4、简单介绍药物的排泄及影响因素,肝肠循环。5、重点介绍药物的时量关系,峰值浓度,达峰时间,曲线下面积,生物利用度,药物消除动力学规律,零级动力学和一级动力学概念和参数,消除速率常数、药物半衰期,清除率、表观分布容积。6、重点介绍连续多次给药的血药

4、浓度变化规律,稳态血药浓度、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浓度时间、负荷剂量和维持剂量。7、介绍药动学参数间的关系,简单介绍房室模型概念。三、教学内容:(一)药物的转运1、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和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2、药物转运的基本规律,pKa,离子障(ion trapping)。(二)药物的体内过程1、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2、药物的给药途径,药物的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3、药物的分布(distribution),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的再分布(redistribution)。4、血脑屏障(blood-

5、brain barrier),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5、药物的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生物转化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包括氧化(oxidation)、还原(reduction)和水解(hydrolysis);第二步为结合(conjugation)。6、肝微粒体酶,酶诱导剂(enzyme inducer)和酶抑制剂(enzyme inhibiter),酶诱导剂和酶抑制剂对药物作用的影响。7、药物的排泄(excretion)及影响因素,肝肠循环。(三)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1、时量曲线(concentration-time curve,C-T),峰值浓

6、度(peak concentration),达峰时间(peak time),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2、药物消除动力学的规律,零级动力学(zero-order kinetics)和一级动力学概念(first-order kinetics)。3、消除速率常数(elimination rate constant,Ke)、药物半衰期(half-life,t 1/2),清除率(plasma clearance,CL)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 d)。4、连

7、续多次给药的血药浓度变化规律,稳态血药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Css)、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浓度时间、负荷剂量(loading dose)和维持剂量。药动学参数间的关系。(四)房室模型1、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s) 。2、二房室模型(two compartment model )的时量关系。第三章 循证医学与合理用药(1 学时)一、教学目的:本章教学应联系生理学,病理学和临床医学的相关内容,重点介绍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合理用药原则,使学生能了解循证医学的有关原理,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掌握药物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和危害;了解滥用药物的危害。

8、掌握合理用药原则。二、教学要求1、介绍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介绍药物反应个体差异原因,药物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3、简单介绍滥用药物的危害。4、重点介绍合理用药原则。三、教学内容:(一)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二)合理用药的重要意义1、不合理用药的表现2、影响合理用药的因素:性别、遗传异常、病理情况、心理因素与安慰剂、机体对药物反应的变化,等。(三)合理用药的意义1、提高药物疗效2、减低药物不良反应3、降低医疗费用(三)合理用药原则1、明确诊断。2、根据药理学特点选药。3、了解并掌握各种影响药效的因素。4、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并重。5、对病人始终负责。第四章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1 学时)

9、一、教学目的介绍药物药物不良反应分析与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熟悉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掌握药物不良反应分析与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不良反应的种类及其临床表现;熟悉药物不良反应的分型;掌握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药物方面、机体方面、用药方面) ;熟悉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范围;熟悉药物不良反应分析;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目的和意义。二、教学要求1 介绍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性。2 重点介绍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及特点。3 介绍药物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4 重点介绍药物不良反应分型及发生机制。 5 简单介绍药物不良反应的判断和研究方法。6 介绍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7 介绍药物不良反应

10、监测管理办法 三、教学内容1 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性。2 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及特点。3 药物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4 药物不良反应分型及发生机制。 5 药物不良反应的判断和研究方法:病例报告法、系统病例报告法、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6 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自发呈报系统、正式自发呈报监测、非正式自发呈报监测、集中监测系统7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第六章 药物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1 学时)一、 教学目的简单介新药的概念及药品临床试验管理的发展, 重点介绍中国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和临床试验中的常见误差及试验设计原则,简单介绍药物临床研究热点。二、 教学要求1 简单介新药的概念及药品临床试验管理的发

11、展。2 重点介绍中国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和临床试验中的常见误差及试验设计原则。3 简单介绍药物临床研究热点。三、 教学内容1 新药的概念及药品临床试验管理的发展:(1)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2)化学药物注册分类。(3)药品临床试验管理的发展。2 中国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3 临床试验中的常见误差及试验设计原则。4 药物临床研究热点第七章 抗微生物药(2 学时)一、教学目的在联系机体、病原体、抗菌药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各类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使学生能掌握抗菌药物的作用原理和抗药性产生途径,熟悉各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和基本概念,了解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打下理论基础。二、教

12、学要求1、重点介绍抗菌谱、耐药性和化疗指数的概念及其意义。2、介绍常用抗菌药的作用机制,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及预防措施。10、 简单介绍抗菌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和抗菌药联合应用。三、教学内容1、抗菌药物与化学疗法(1)机体、病原体、抗菌药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抗菌药在防治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2)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抗菌药、抗菌素、抗菌谱、抗菌活性、抑菌药、杀菌药、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和抗菌后效应的概念。2、抗菌药作用机制(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2)影响胞浆膜通透性(3)影响胞浆内生命物质的合成: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3、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1)耐药性(resistance)的概念(2)细菌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水解酶和合成酶(3)细菌体内抗菌药原始靶位置结构改变(4)细菌胞浆膜通透性发生改变(5)细菌代谢途径的改变4、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1)严格根据适应症选药(2)防止抗菌药不合理应用(3)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4)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5)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