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制约因素和未来趋势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0997164 上传时间:2018-02-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制约因素和未来趋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互联网+”制约因素和未来趋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互联网+”制约因素和未来趋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互联网+”制约因素和未来趋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互联网+”制约因素和未来趋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互联网+”制约因素和未来趋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制约因素和未来趋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和相关制约因素一、 “互联网+”的背景在 2015 年 3 月 5 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芯片等在企业、人群和物体中的广泛应用,为下一阶段的“互联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互联网+”即是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 “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无论网络零售、在线批发、跨境电商、快的打车、淘点点所做的工作分享都是努力实现交易的在线化。只有商品、人和交易行为迁移到互联网上才

2、能实现“在线化” ,只有“在线”才能形成“活的”数据,随时被调用和挖掘。在线化的数据流动性最强,不会像以往一样仅仅封闭在某个部门或企业内部。在线数据随时可以在产业上下游、协作主体之间以最低的成本流动和交换。数据只有流动起来 其价值才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影响将持续深入,跨界融合渗透成为常态,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将层出不穷。消费互联网逐步走向产业互联网,传统产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的互联网潜力进一步释放,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的智能制造、能源共享正在改变传统工业生产模式,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大规模协同、价值共享正在走向主流,驱动未来发展的要素资源从物质能源转向信

3、息知识,众创、众包、众需等不断涌现,构成了“互联网+”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目前,发达国家正在积极应对新一轮经济变革带来的挑战,纷纷鼓励信息技术变革和应用模式创新,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及网络空间国际战略 ,英国的信息经济战略 2013等一系列行动计划和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旨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加强在新兴科技领域的前瞻布局,以谋求抢占制高点、强化新优势。中国人均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量受制,传统产业粗放型发展方式所带来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依然存在,发展后劲不足。必须发挥现有条件和先发优势,抓住机遇,主动谋划,加快发展以互联网、物联网为主要载体的信息经济,打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4、“升级版” 。面对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新时代,面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加速各行各业渗透、融合、发展的新形势,面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必须适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必须坚持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创新,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抓手,使中国逐步步入保持中高速,打造提质、增效、升级版的现代化强国。二、 “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从目前来看, “互联网+”处于初级阶段,其理论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互联网+”加于企业自身。即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营销、组织、人才等诸多方面需要用互联网思维重塑。企业需要利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企业的流程

5、、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实现决策和管理思维以及企业运营模式的互联网化,从而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绩效。其本质是用互联网思维重塑企业管理。因此,企业需要深度理解互联网思维,更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来武装企业管理。另一方面“互联网+”加于产业,加的是传统的各行各业,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过去十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很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尤其是加在第三产业:加媒体产生网络媒体;加娱乐产生网络游戏;加零售产生电子商务;加金融产生互联网金融。未来两三年互联网将在第一产业的农业(互联网农业) ,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尤其是工业 4.0) ,第三产业的交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金融、房地产、租赁

6、、居民服务、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产生深刻变化,并且,各行各业互联网化的过程中,大数据会加速各行各业的互联网+进程。(一)“互联网+”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要通过“互联网+”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区建设,以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为核心,以三网融合通道建设和资源整合为重点,打造智慧农业云平台,构建现代农业信息、村务民生服务和农产品电子商务三大类专业信息服务系统。通过多方协作建立透明可持续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示范系统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及安全水平。开展设施农场种植、规模农场养殖、森林防火监测等农业物联网的建设示范试点工作,推进设施农业物联网建设,大力发展

7、高效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围绕农村消费、农产品销售、农村青年创业和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深入实施“电商换市”,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立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CSA)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打造网络型农村供销服务体系,解决农村“买难卖难”问题。继续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拓展“村邮站”覆盖范围,完善农村配送服务网络,优化提升农村电子商务基础环境。(二)“互联网+” 工业,推动智能制造发展要依据需求,积极组织开发智能网络化新产品。围绕传统产品智能化和新的智能产品形态这两条主线,通过在产品中嵌入传感器、数控装置及软件,丰富产品功能

8、,升级产品性能,创造高价值工业产品。完善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协同创新机制,统筹布局智能汽车、服务机器人、消费电子、智慧家庭、可穿戴设备等产品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制造业产品向高端化发展。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依托创客、众筹、众包等平台,利用大众创新不断开发智能化新产品。加快发展智能网络化装备,实施智能制造重大专项、“数控一代”装备创新等工程,推动智能设备及关键部件核心技术升级和产业化。加快研发虚拟仿真、3D 打印、智能建模、工业数据采集与管理等共性关键技术和高端核心工业软件,为智能制造提供技术支撑。构建纺织、轻工、装备、医药、石化、汽车等重点行业智能

9、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制造系统,实现机器之间、人机之间、机器与产品之间的信息交互,形成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维护等特征的智能生产系统。依托中国“机器换人”工程,做大做强智能机器人产业。推进制造企业物联网建设。跟踪德国工业 4.0 经验,引导企业建立信息物理系统(CPS),集成软件、感知和通信系统,实现资源、设备、产品、人的无缝连联通、相互识别和高效交流。支持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的集成应用,加快建立企业之间的透明供应链体系。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引导和支持制造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围绕高效、准确、及时挖掘和响应客户需求,实现客户的全过程深

10、度参与及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支持制造企业面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设计和整体解决方案,发展供应链金融、再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专业化新业务。加快重点行业的绿色制造变革。在造纸、印染、医药、化工、皮革、蓄电池等容易产生污染的行业推广物联网技术,实现网络化环保控制。以龙头企业、绿色与安全制造企业为重点,推行资源回收利用技术、低能耗优化作业调度系统、能源利用综合平衡和调度管理系统等,降低制造业能源消耗和三废排放总量,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制造业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三)“互联网+”现代服务业,加速推进现代服务业信息化深化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向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

11、渗透,实现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进行服务业智能化和网络化升级,推进现代服务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依托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运用,开拓发展科技咨询、数字出版、会展、连锁经营、文化服务、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推进传统电信服务业转型。培育发展新型通信服务产品和特色业务体系,加快培育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环境下的新兴服务业态。加速发展云计算产业。以云工程及云服务为重点,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向云服务企业转型,提供云计算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形成完善的云计算公共服务产业体系,推动建设一批政务云、工业云、农业云、电商云、健康云、旅游云等行业专有云,为行业提供专业云服务。培育发展大数据产业。以大数

12、据应用为中心,加强数据挖掘分析、商业智能、多媒体加工、可视化软件等自主技术创新,推动大数据产业链协同发展。积极推动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围绕软件、服务平台、应用服务等,引导培育移动互联网产业向特色化、高端化发展,形成一批领先的应用服务产品。三、 “互联网+”发展制约因素目前来看,我国“互联网+”的纵深发展,或者说产业互联网的顺利推进还存在以下的制约因素:(一)缺乏对“互联网+”的正确认知,观念落伍目前我国的传统产业存在较为严重的观念固化的现象,由于对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设施服务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应用, “互联网+”在不同产业中的认知度存在很大差异, “互联网+”模式在商业零售、金融、交通等服务行业

13、有较高的认知度,在工业制造业中也得到部分认同,在传统农业、部分传统制造业中认知度则普遍较低。由于缺乏对“互联网+”的正确认知,拥抱互联网的积极心态尚未在全社会得以确立,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些企业对“互联网+”存在怀疑心态,担心对其现有商业模式造成冲击和颠覆;二是一些企业对“互联网+”抱有观望心态,不相信“互联网+”所具有的巨大力量和积极作用;三是一些企业虽然有意愿利用“互联网+”提升效率、促进原有商业模式的革新,但由于自身惰性、历史惯性等原因而不愿主动做出改变,不想承担革新原有商业模式带来的成本,不愿放弃固有的企业经营方式和既得利益。全社会如果不能形成对“互联网+”的正确认知,真正树立拥抱互联网

14、的积极心态, “互联网+”的推广和发展必将遇到很大困难。(二) “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滞后“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包括三个层面: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和标准接口的基础设施。与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持续进步相比,我国网络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城乡、中西部的“数字鸿沟”严重制约信息经济的深入普及、应用。首先,在网络基础设施上,还需要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并加强宽带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确保我国在网络基础设施上能够赶超其他互联网发达国家。网络设施的投资和建设重点应由“铁公基”转向“云网端” ,特别是加强农村、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公共数据的开放

15、成为数据基础设施的基石,相互连接和数据共通的重要渠道。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先后将数据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目前,我国数据信息系统基本是由各个部门分别主导建设的,对于开放共享与协作考虑不足,再加上条块管理的体制原因,导致信息孤岛、数据壁垒现象较为普遍。同时由于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市场化、产业化程度较低,造成公共数据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数据价值无法得到充分挖掘和体现因此,需要打破各领域的信息孤岛,开放公共数据资源,推动全社会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最后,新兴行业生产服务标准的滞后和相关接口不统一是“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屏障,在跨界融合中已遇到了诸多因接口不统一而导致的重复开发和效率低下的后果。(

16、三)政策制度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匹配目前信息生产力还未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主要是受到了原有基于“工业经济”的生产关系的束缚,具体体现在制度安排上的落后。比如:没有促进信息(数据)的流动与共享的政策;只有 IT 投资预算制度,没有购买云服务的财政支持制度;再比如,互联网金融监管方面,不能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等等。“互联网+”作为新形态生产方式,在发展过程中难免触碰改革的深水区引发产业之间的博弈与竞争,如近期争议不断的打车、专车等移动网络服务,在被市场认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溢出风险,对原有的行业管理体系与管理方式带来一定冲击。需要相关政策制度护航破解“互联网+”业态在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或有效防范、化解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经济之间资源争夺、利益博弈。(四) “互联网+”人才匮乏、教育体系落后。目前,与低技能的劳动力相比,适应“信息经济”发展的相关专业人才非常短缺,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比如,电子商务人才、移动互联网人才、互联网金融人才等领域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传统产业人才占比大,新兴产业人才“一才难求” ,跨界融合型人才严重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