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教学案例 焦卫国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0996722 上传时间:2018-02-0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窗教学案例  焦卫国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窗教学案例  焦卫国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窗教学案例  焦卫国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窗教学案例  焦卫国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窗教学案例  焦卫国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窗教学案例 焦卫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窗教学案例 焦卫国(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初中语文窗教学案例连云港外国语学校焦卫国案例背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编排于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笔者基于课题研究的考虑(主持市“精品课题”“新时期初中生语文阅读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 ,把这一文本调整到七年级(下)进行教2学,试图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尝试探求以新的切入方式研读小说文本,进而理解小说的丰富多元内涵;尝试探求以“问题链”的形式进行小说文本阅读,在“对话”中走进文本,超越文本。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在语文的原点一书中提倡“智慧阅读” ,即“借助个性化的解读方式,获得对文本新颖、独特的理解,为高品位、高质量的阅读教学提供可能。 ”本教

2、学案3例试图以小小说文本为例,在教师的智慧、思辨阅读设计及学生阅读思辨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一些个性化的探究及理性的思考。情境描述一、 教学目标:1.尝试用由情节(结尾)入手透视人物本质、理解作品丰富内涵的方法来解读小小说。2.理解对比手法在结构、内容方面的作用。3.尝试在思辨中把握4小小说的丰富内涵。二、 教学重点:由情节(结尾)入手透视人物本质、理解作品丰富内涵。三、 教学难点:在思辨中把握小小说的丰富内涵。四、 教学设备:PPT课件。五、 课时:一课时。六、 教学过程:(一) 教师用 PPT 课件(1)交代本课时教学目5标(教师作适当解读) 。设计意图:教师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不求小说教学

3、的面面俱到,而是结合七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及认知状况,摒弃一般的小说解读方式,巧妙选择由“结尾”切入,透视人物,进而了解“对比”手法在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最终把握小说的丰富内涵。 (二) 要求学生结合6已有的文本材料(复印无原文最后一节的课文)回答 PPT 课件(2)的问题:1. 故事发生在: 2. 文中主要人物是: 3. 开始,两人关系 ;后来,两人关系 ;最后,两人关系 。! ?窗7(图 1)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学会整体感知课文,摄取文章主要、关键的叙事信息,教师同步绘制简图(图 1) ,直观形象地描述情节,为下面引导学生理解小说巧妙构思及认识实验性文本的特点做铺垫。 (三) 问

4、题研讨:81.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故事最后有什么问题?你能尝试根据前面的情节给故事加上结尾吗?简单说说这样加结尾的理由。(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推举发言代表说说试加的结尾及这样加的理由。学生发言呈现一种共性:结尾带有对“远离窗的病人”的惩罚性,教师提醒发言同学要尊重文本,揣测作者的创作意图)设计意图:让学生9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合情合理的想象,在“对话”中交流自己的设计结尾的意图、理由,体验尊重文本的创作愉悦感,激发学生的阅读、探究兴趣。 2. 教师适当小结。出示 PPT 课件(3) ,让同学们讨论以下结尾哪一个可能是原文的结尾?为什么?窗外的风景果然像病友描述的那样美丽,他10陶醉

5、了。他觉得窗外的风景并不像病友描述的那样美丽,有些失望。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他什么也没看到。他看到一堵墙,墙上也有一扇窗,窗外的风景依稀可见,他若有所思(此项为老师个性化的设计) 。设计意图:呈现多样化的结尾,设置思辨格11局,师生共同与文本“对话” 。 3.为什么作者故事的结尾是“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辨析,逐步引出小说的人物之一 远离窗口的病人)设计意图:学生在比较中选择、在理性中反思、揣测作者结尾及陈述理由的过程也是走进文本、走近作者的过程。教师也12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参与讨论,形成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 4. 细读课文,文中两个病人分别是

6、什么样的人?(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细节,其中在“靠窗的病人”描绘公园优美景色的地方可以合情合理地展开想象,体会其美好的心灵;在“远离窗口的病人” “仍然盯着天花板”的细节处合情合理地展开想象,以13第一人称添加其心理,体会其丑恶的心灵。教师结合学生的分析用线条绘出情节发展变化图(图 2) ,为下文探究小小说的丰富内涵作准备。 )(墙! ?窗14图 2)设计意图:以细节及学生的合情合理想象“补白”来解读人物个性,透视人物精神实质,让学生学会解读人物的方法,避免“架空”人物分析。 5.一间病房中的“两个病人” ,一扇“窗”与一堵“墙” ,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学们讨论一下对比手法的作用。讨论、明确:结

7、构上,使情节简洁、明了;内容15上,两个病人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出美的更美,丑的更丑的效果,一窗一墙的对比,似乎还有丰富的内涵。设计意图:对比手法是文本重要的创作方法,教师结合前面形成的结构图,形象直观地剖析作者创作思维,体会此类实验性文本的特质。 6.深入思考、辨析:这个故事可能有哪些丰富的内涵?16(此环节为本课时的难点所在,教师应提醒学生在前面的感性的分析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归纳、概括、提炼;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有理由的大胆猜想,教师因势利导。 )学生小组讨论、归纳出以下内容:扬善惩恶;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自私阴暗,自食其果;爱最终战胜自私;“选择”决定人生的17意义,不同“选择”中间只隔着一

8、堵“墙” ;人性是复杂的,病房只是人性的实验室,“窗”透视了人性。设计意图:此环节要体现课堂的“生成性” ,同时也是学生在思辨中提升文本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要学会倾听,并适当追问、点拨,让学生实现由感性阅读到理性思辨的跨越。 (四)回顾教学目标,18总结本课时教学中初步习得的“由情节(结尾)入手抓住人物理解文本丰富内涵”的解读方法(由此适当迁移到其它的解读方法:由人物语言切入、由“窗”切入、由特殊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切入等) 。(五)想象拓展训练PPT 课件(4) :1.尊重文本的拓展训练:续写病人看到“墙”后的心理及行为。2.超越文本的拓展训19练:假如远离窗户的病人当时良心发现按了电铃按钮

9、,后面的情节会怎么发展?设计意图:想象拓展训练设计两个层次:尊重文本的拓展训练,主要训练学生合乎文本逻辑的想象力及语言表现力;超越文本的拓展训练,要求学生大胆创造,放手挑战文本作者的权威性,以相对自由的姿态进行文本的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20力、思辨力。 思考及策略一、 对文本研读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阅读的价值。窗一文有明显的实验性文本的特点,作者在小说环境的选择、人物的设置、情节的发展、结尾的设定等方面有明显的人性实验特点,这一文本特色要求教师研读文本时要在深度与广度上下功夫。此外, “欧亨利式”结尾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教师21在研读文本时要有一个开阔的视野,应关注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 警察与赞美

10、诗 最后一片叶子等作品,以期对“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有更深刻的理解。二、 目标的确定性及合适度决定了课堂效益。目标 1“尝试由情节(结尾)入手透视人物本质,理解作品丰富内涵的方法来解读小小说”主要解决文本解读的切入口问22题;目标 2“理解对比手法在结构、内容方面的作用”主要解决过程性阅读时的核心问题;目标3“尝试在思辨中把握小小说的丰富内涵”主要解决阅读文本生成性学习效果的问题。三个目标的设定遵循以下思路:由哪里切入过程如何走落脚点在哪里,把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打碎”融于以上三个目标之中,目标 1 更多考较教师的思23辨意识,目标 3 更多考较学生的思辨能力,

11、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管中窥豹,略见一斑”的效果。三、 过程性问题决定了目标的落实与达成。本案例中几个问题构成了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链”:解读目标梳理情节试加结尾并研讨追溯人物,分析个性体会对比作用探究丰富内涵想象拓展训练,从实际效果看,整个课堂起承转合非常顺24畅。此外,在这一“问题链”的展开过程中,也生成了一些“现场”问题,(如课堂中关于“嫉妒”的追问及对学生个体的“心灵拷问”等) ,为这一“问题链”增加了许多活力与生机,教学目标正是在过程性问题的不断产生与解决中得到了落实与达成。四、 实验性文本决定了文本的实验价值。泰格特的窗与鲁迅的一件小事都是短25篇小说,仔细比较可以发现窗与一件小事相

12、比有太多的“留白” ,这一实验性文本特色要求教师与学生作为学习共同体走进文本时要以思辨的眼光打量、判断文本的类型,在智慧、思辨的阅读中实现文本“例子”效益的最大化。本案例由结尾切入,进而追溯探究人物个性,挖掘文本丰富的内涵,只是个性化解读方法之一,其它的切入方式还可以有:常规式(按情节26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顺序解读) 、话语式(由“真实的谎言”切入)、悬疑式(由探究“靠近窗口的病人”的死因切入)、辩论式(由人性的善恶辩论切入) 、透视式(由“窗”切入) 、关系式(由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切入)等,不一而足。总之,文学作品的解读无定法而有章法, “横看成岭侧成峰” ,终究百川归海。也许“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一广告语能2诠释本案例“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初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