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098113 上传时间:2017-07-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框题一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习目标】 1. 结合生活实例,解释实践的含义以及实践的基本特征;通过描述实验过程,阐释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 通过做实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 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学习重点】 能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学习过程】 一、学习准备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意识的能动作用,知道了人不仅能能动地认识世界,还能在正确的思想意识下改造世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属于马克思主义的

2、辩证唯物论范畴,从认识论来讲,意识就是认识,那么,人的正确认识从何而来呢?这就要学习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了。 二、学习探究 探究一:实践的含义及基本形式 阅读思考 播放视频成都市地铁 2 号线进入试运行冲刺阶段想一想: 1. 是谁在从事修建地铁的活动? 2. 活动对象是什么?是在认识对象还是在改造对象? 3. 此活动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4. 根据活动对象的不同,该活动有哪些基本形式?归纳概括 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以下填空: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_改造_的_活动。 2、实践的基本形式: (1)_(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_ (3

3、)_ 探究二:实践的特点 阅读思考 请阅读以下材料并思考回答后面的问题。 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中国西部重要中心城市之一,新型工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中心城市。 基于新的城市发展目标,依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20) ,2011 年 3 月,成都市委托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2020年线网规划方案由 10 条线路组成,其中 1、2、3、4 号线为城市骨干线,5、6、7、8 号线为城市辅助线,10 号线一期连接双流机场的市域快线,9 号线一期是位于中心城区南部3、4 环间的市域半环线。 想

4、一想: 1.修建地铁需要哪些要素?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是不是想怎么修就怎么修?这些说明实践有何特点? 2.为何修建地铁? 这与燕子筑巢有何本质不同?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3. 修建地铁只是总设计师一个人的实践活动么?北京在 1969 年就拥有了第一条地铁,为何青岛至今才开始修建地铁?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归纳概括 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以下填空: 3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_、_、_。 温馨提示: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是统一的。实践既具有客观物质性,又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而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的变化发展的。 探究

5、三: 实验出真知 请阅读以下材料并思考回答后面的问题 喝开水时眼睛起雾、雨雪天车窗起雾、洗澡时镜子起雾,这些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那如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有些网友提出用洗洁精、肥皂水、醋或者糖水涂在镜子上能防止起雾。那么这些观点是否正确呢?那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吧。 实验名称 部分液体防止镜片起雾效果测试 实验目的 找到能有效防止镜片起雾的液体 实验步骤 先将镜子放在热水上,验证是否会起雾;然后分别在镜片上涂上洗洁精、肥皂水、醋、糖水,擦干后放在热水上检验是否还会起雾。 实验结果 1、有效:_;2、无效或效果不明显:_ 想一想: 1、在这次实验中,你是如何知道某些液体能有效防止镜片起雾,体现

6、了什么哲学道理? 2、网友的某些观点为什么是正确的?正确与否是通过什么检验,又是如何检验的,这体现什么哲学观点? 3、为什么我们要研究防雾液体?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虽然洗洁剂、肥皂水有防雾效果,但仍出现了专门的防雾眼镜,此眼镜运用电磁铁原理设计而成,为什么会出现专门的防雾眼镜,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4、从实验中获得的防雾小常识对你的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吗?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归纳概括 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以下填空: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_是认识的来源(原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_中、在_和_的_中才能完成) 2、_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原因:实

7、践处在_和_的交汇点上) 3、_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原因:认识本身不是目的,_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_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原因:实践遇到_;实践的发展提供日益完备的_;实践锻炼、提高了人的_) 温馨提示: 方法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三)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_作用;2、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_作用。温馨提示: 方法论: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学习反思】 【学习评价】 1、为了控制白色污染,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 ,印度马哈拉施特拉实行对乱扔、乱用、乱发塑料袋者,最高可判 5 年监禁,并处 10 万卢比的罚款

8、,意大利实行“塑料袋课税法” 。这充分说明:( ) A、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B、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C、实践是主观能动性活动 D、客观是主观研究的对象与结果 2、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世界各国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个世界密切相关。这说明实践是: ( ) A、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B、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C、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3、约瀚洛克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外部经验和内省的经验。他的观点否认了:(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9、、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 ( )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百闻不如一见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A、 B、 C、 D、 6、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而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了千分之三十

10、,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当时却遭到批判。从到年,十年里我国累积出生了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世纪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学习链接】 拓展阅读:洗洁精、肥皂水为什么能防雾?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周晓海表示,如果在车窗玻璃上涂上一层洗洁精和肥皂水后,它们含有的表面活性剂会在玻璃表面形成一层膜,隔绝玻璃和水之间的距离,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使水蒸气不能凝结成小水珠,因此可以达到防雾的效果。 专家解释,表面活性剂是一种亲水亲油的材料,洗洁精、肥皂水中都含有此种材料,但两者含有的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并不相同,洗洁精中的表面活性剂活性更大,因此防雾效果会更好。 同时,表面活性剂是不会挥发的,因此,只要不水洗、抹擦这层表面活性剂形成的膜,理论上来说,防雾效果是可以持久保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