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978193 上传时间:2018-02-03 格式:DOCX 页数:135 大小:252.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州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吉州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吉州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吉州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吉州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州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州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1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州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目 录第一章 旅游产业基础评估1.1 吉州区概况与旅游业发展基础1.1.1 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1.1.2 自然地理环境1.1.3 自然资源1.1.4 社会经济基础1.2 旅游业发展现状1.2.1 重要的支柱产业1.2.2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1.2.3 加大旅游管理力度1.2.4 积极的旅游市场营销1.2.5 引资开发取得成效1.3 旅游业发展的 SWOT 分析1.3.1 优势分析1.3.2 弱势分析1.3.3 机会分析1.3.4 威胁分析第二章 规划总则2.1 规划依据2.1.1 国家法规2.1.2 旅游行业法规与标准2.1.3 相关规划与文件2.2 规划原则2.2.1 区

2、域文化为核原则2.2.2 立足中心城区原则2.2.3 和谐发展原则2.2.4 扬长避短,综合发展原则2.2.5 紧贴核心市场原则2.3 规划指导思想2.4 规划目标2.4.1 总目标2.4.2 社会目标2.4.3 环境目标2.4.4 品牌目标2.4.5 经济目标2.5 规划范围、年限与分期2.5.1 规划范围2.5.2 规划年限2.5.3 规划分期2.6 规划流程第三章 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3.1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3.2 旅游资源的组合与配置3.3 旅游资源的评价3.3.1 定性评价3.3.2 定量评价3.3.3 综合评价3.3.4 旅游景观质量定量评价与分析第四章 客源市场分析与市场营销4

3、.1 客源市场现状与分析4.1.1 游客接待状况4.1.2 客源地结构与客流方向特征4.1.3 总体认识与分析4.2 客源市场发展定位与目标4.2.1 国内客源市场总体定位4.2.2 国内客源市场目标定位4.2.3 国际目标市场定位4.3 吉州区旅游形象策划4.3.1 理念识别系统 (MIS)策划4.3.2 视觉识别系统 (VIS) 设计4.3.3 行为形象系统 (BIS)设计4.3.4 听觉形象系统 (HIS)设计4.4 旅游市场营销规划4.4.1 政府营销4.4.2 旅游企业营销4.4.3 旅游市场营销措施第五章 旅游产业发展战略5.1 旅游发展战略思路5.2 旅游发展战略的实现5.2.1

4、 旅游发展战略5.2.2 阶段任务安排5.3 旅游产业发展指标体系5.4 旅游业与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第六章 旅游区域空间结构规划6.1 旅游区域空间结构分析6.2 旅游区域空间布局设计6.2.1 旅游区域空间布局总体思路6.2.2 旅游功能区划和项目规划第七章 旅游产品开发规划7.1 旅游产品开发思路7.2 旅游产品体系7.3 旅游线路组织第八章 重点旅游项目设计8.1 十里滨江游憩带规划8.1.1 项目背景分析8.1.2 开发策划定位与布局8.1.3 功能分区策划8.1.4 游线设计8.1.5 关联策划8.1.6 效应分析与投资估算8.2 曲濑乡村休闲生态度假区策划8.2.1 项目开发背景分

5、析8.2.2 开发策划思路8.2.3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策划8.2.4 游线设计8.2.5 关联策划8.2.6 投资概算8.3 官溪水库规划8.3.1 项目背景分析8.3.2 开发策划定位与布局8.3.3 功能分区策划8.3.4 游线设计8.3.5 关联策划8.3.6 效应分析与投资估算第九章 旅游产业要素规划9.1 旅游交通规划9.1.1 旅游交通现状9.1.2 旅游交通规划9.2 旅游住宿与餐饮规划9.2.1 旅游住宿与餐饮现状9.2.2 规划思路9.2.3 旅游住宿设施规划9.2.4 旅游餐饮设施规划9.3 休闲娱乐规划9.3.1 休闲娱乐现状9.3.2 休闲娱乐规划9.4 旅行社发展规

6、划9.4.1 旅行社发展现状9.4.2 旅行社发展规划9.5 旅游信息与通讯系统规划9.5.1 旅游信息系统现状9.5.2 旅游信息系统规划9.5.3 旅游通讯系统现状9.5.4 旅游通讯系统规划9.6 旅游商品开发与旅游购物规划9.6.1 旅游商品资源与开发现状9.6.2 旅游商品开发与设计9.6.3 旅游购物网络规划第十章 旅游环境保育规划10.1 保育、开发现状与可持续发展10.1.1 旅游环保现状10.1.2 环境保育规划原则10.2 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10.2.1 自然地理环境保育10.2.2 社会经济、旅游环境保育10.3 旅游灾害及其防治规划10.4 旅游安全保障规划第十一章 旅

7、游规划的实施与保障11.1 旅游经营管理体系构建11.1.1 旅游管理体制现状11.1.2 旅游管理体制的构建11.1.3 旅游经营机制创新11.2 旅游人力资源发展规划11.2.1 旅游人力资源现状11.2.2 旅游人力资源需求类型11.2.3 旅游人力资源培训和管理11.3 资本运营规划11.4 科技保障规划 附件1、附图一:区位关系图2、附图二:旅游资源分布图3、附图三:功能分区图4、附图四:旅游交通图5、附图五:旅游线路图第一章 旅游产业基础评估1.1 吉州区概况与旅游业发展基础1.1.1 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吉州区位于吉安市中部,赣江中游,东北临吉水县,北、西、南为吉安县包围,东隔赣江

8、与青原区相望。全区面积 416 平方公里,历来为吉安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吉安,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先民定居。夏商,为中原九州之一的扬州西境。西周,是周文王五世孙周章封疆之域。春秋属吴,战国属楚。本境有据可查的历史长达5000 余年。吉安,历为赣中重镇。自东晋咸康八年(公元 342 年)始建庐陵郡治以来,尽管朝代更替,隶属变动,均为郡、州、路、府和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隋改庐陵郡为吉州。唐永淳元年(公元 682 年),废赵公塘(堂)旧城,新建州城于今市区北门街道辖区内,并将庐陵县治从石阳古城迁入。宋朝始,吉州造船业与刊刻印书业发达,使之在宋、明、清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与工商

9、业并重发展的城市。后历经 1927、1930 年和解放后三次建市(吉安市)。2000 年 5 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县级吉安市经调整分设为吉州区、青原区。吉州区现辖古南镇、永叔、文山、习溪桥、北门、白塘 6 个街道办事处;樟山、长塘、兴桥 3 个镇和禾埠、曲濑 2 个乡。1.1.2 自然地理环境(1)地质地貌吉州区地层层序不全,出露地层主要为白垩系上统南雄群,岩性以紫红色砾岩、砂砾岩、砂岩及泥岩为主。南部禾河沿岸出露有第四系地层,以河湖沉积的砾石层、砂砾石层夹亚粘土、亚砂土为主。吉州所在的吉安市大地构造为华南加里东褶皱带、桂湘赣褶皱带东段的次级构造单元,吉安泰和凹陷。岩浆岩仅有裂隙式火山喷出的玄

10、武岩,作透镜状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零星分布在赣江西岸螺子山、天华山及樟山等地,时代为燕山晚期(距今约 7000 万年)。受大地构造和流水的共同作用,地貌成因类型属流水地貌。全境地势低平,起伏不大,可划分为低丘、岗阜台地和河谷平原三种类型。低丘(海拔高度 100-200 米),占全境的大部分,广泛分布在北部和中部,丘顶舒缓,波状起伏。岗阜台地成宽带状分布在低丘和河谷平原之间,海拔高度 50-100 米,城镇、村庄密布。沿禾河、泸水和境域东北赣江沿岸为河谷平原。市区北、西、南分布有螺子山、真君山、天华山和神岗山,形成了山环水绕的城市格局。(2)气候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全年气候温和,降水丰

11、富,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春秋短而夏冬长,年平均气温 18.3,年降水量 1457.5 毫米,属于我省降水量偏低区。境内地势低平,气候的地域差异不明显。(3)水文境内河流有过境河流和在境河流两类。过境河除赣江外,还有禾河、泸水和桐江,本境河流有后河和螺湖水。赣江过境长 27.5 公里,富航运之便,其它各河均纳入赣江,形成了以赣江为主干的掌形水系。吉州区境北、西低丘区建有众多水库,水波潋滟,风景优美,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4)植被和生态环境本区开发历史悠久,人类活动强烈,地带性常绿阔叶林已不复存在,次生林、灌木林和人工林已成为主要的植被类型,根据地貌类型和植被特征可划分为三个生态区:低丘生态区:本

12、区位于区域的北部和中部,植被覆盖率居全区之首,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广泛分布以松、杉为主的人工林和油茶等经济林,是吉州重要的粮、林产区。低丘岗地生态区:本区位于低丘与岗地的结合部,地貌既有低丘,又有岗地,还有河漫滩和沙洲,由于地势较高,不易受洪水威胁,故村镇较多,是本区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河谷平原生态区:本区为赣江和禾河、泸水冲积而成,地势低平,土壤肥沃,人口稠密,与低丘岗地区相似村镇较多,除村庄附近的风水林、人工种植的果园和少量防护林外,呈现的是以水田为特征的农田景观。1.1.3 自然资源吉州区的自然资源以土地资源、古树名木和水域资源较为突出,可垦殖土地面积较大,耕地比重大,次为林地、水域

13、和园地,森林覆盖率达 28.04%。由于天然林较少,山地海拔较低,野生动植物资源易于遭到破坏,所以生物资源以人工林、经济林和人工饲养的畜禽为主。吉安为我国重要的樟树分布区,遍布各地的古樟以及古榕树和罗汉松等珍贵树木有很高的开发价值。矿产资源相对贫乏,开采量较大的有砂石、片石、粘土等少数几种。1.1.4 社会经济基础(1)人口2005 年吉州区总人口 31.86 万人,其中城市人口 20.36 万人,农村人口 11.48 万人,城镇比率 63.9%。全区平均人口密度 730.6 人/平方公里,由于有近 2/3 的人口居住在市区,农村人口密度约 280 人/平方公里,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经济

14、和社会发展2005 年,吉州区国内生产总值 29.5 亿元。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形成了 “蔬菜、畜禽、水产、花木、优质稻”五大主导产业,建立了一批种养基地。工业已初步形成电子、机械、食品、药化、成衣制造等支柱产业,2005 年工业园完成工业总产值 15 亿元。社会事业得到发展,2005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604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3678元,财政总收入 17116 万元,社会消费品零销总额 12.5 亿元,。城市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3)交通与通信吉州区交通网已基本形成。京九铁路、105 国道沿赣江东岸穿过,赣江大桥、吉安大桥、井冈山大

15、桥将它们与吉州区联接在一起;赣粤高速公路纵穿全区;赣江航道常年通航;省道吉新(余)、吉福(安福)公路和县道朱(朱山桥)北(城北)、双(双村)塘(长塘)和西四乡联网公路,纵横交错,构成了以吉州市区为枢纽,以京九铁路、105 国道、赣粤高速公路和赣江航道为主干,吉新、吉福、朱北公路为放射线、西四乡联网公路为联络线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全区公路总全长达 443.15 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35 公里,二级公路47.542 公里,四级公路约 110 公里,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 1.0 公里。邮电通信业有很大发展,2005 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额 24490 万元;固定电话用户 13.3 万户,移动电话用户 17.

16、6 万户,互联网用户 25917 户,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用户普及率分别达到 121.5%、53.0%和 28.6%。1.2 旅游业发展现状1.2.1 重要的支柱产业2005 年吉州区共接待国内旅游者 73.2 万人次,旅游收入 3.8 亿元,比 2000 年增长了3.75 倍,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15.2%,旅游业已成为吉州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旅游业已占第三产业收入的 30.6%,在带动吉州区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2.2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吉州区加大了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逐步完善与旅游服务相配套的服务设施体系建设。现有宾馆、招待所 115 家、5185 个床位;有娱乐、休闲场所 38家;全市有 42 家旅行社,其中区属旅行社 4 家。白鹭洲、钓源景区已成为吉安市的重点景区,官溪水库已具备初步接待能力,为“十一五”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