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300词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0977749 上传时间:2018-02-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4.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300词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300词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300词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300词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300词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300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300词(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营造法式类: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指上下皆有枭混的台基,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2.叠涩:古建中利用砖、石层层向外出挑的做法,多用于塔身、台基、出桅等。3.圭角:清式须弥座的最下层部分,整个高度分份,圭角高度为份4.踏跺:呈阶级形的踏步,高宽比一般为 1:2,特殊情况下可 1:1。5.垂带石:在踏跺两旁并隨踏跺的方向倾斜而下的副子,其尺寸同阶条石,与明间两侧檐柱中线对齐。6.象眼:位于台阶两侧的三角形部分,在宋、元时砌成逐层内凹的形式,明代以后则用平砌。7.如意踏步: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

2、状。8.礓嚓: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9.慢道:长坡道。营规定:城门慢道高与长之比为 1:5,厅堂慢道为 1:4。10.撵道/御路:坡度较平缓的一种慢道,用以行车,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后主要起装饰作用,在其上雕刻云龙水浪。11.阑杆/勾阑:即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12.望柱:在栏杆中位于阑版尽端,起分隔作用的高立柱,上多有柱头雕刻。13.寻杖:在栏杆中的长条形扶手。宋以前多为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后被望柱分为若干段,位于位于望柱之间。14.阑版:在栏杆中位于望柱之间,起装饰作用的面板,多有雕刻。一层阑版为“单勾

3、阑”,二层为“重台勾阑”。15.寻杖绞角造:宋以前多为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绞角造。16.寻杖合角造:宋以前多为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不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合角造。17.抱鼓石: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多刻去纹。18.坐槛:园林建筑中的石栏杆,形体低而宽,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可兼作坐凳。19.鹅颈椅/飞来椅/美人靠/吴王靠:园林建筑中常在厅、轩、亭、阁的临水方面设置木制曲栏的座椅,除起栏杆、休息作用外,还能增加建筑外观上的变化。20.槛墙:外檐墙中窗子下面的

4、墙,墙高一般 3/10 檐柱高。21.大木作:古建筑物中主要木构结构部分的总称,主要包括柱、梁、枋、檩等。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清式大木做分大木大式。大木小式两类。22.开间/面阔=通面阔:我国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汉代以后多为厅数。23.明间/当心间:建筑各各开间的名称因柆置的不同而异,正中一间称为明间,宋称当心间。24.次间:建筑各各开间的名称因柆置的不同而异,位于明间两侧的称次间。25.梢间:建筑各各开间的名称因柆置的不同而异,位于次间向外两侧的称梢间。26.尽间:建筑各各开间的名称因柆置的不同而异,位于

5、最外侧的称为尽间。27.檩/槫/桁:位于斗栱以上,椽以下,平行于建筑正面的一种屋顶构件,长度与建筑总开间相等,截面多为圆形。宋称槫,清称桁或檩。28.椽:位于槫以上,瓦以下的屋顶主要构件,按部位不同可分为脑椽,花架椽等。平面上与桁、檀互相垂直,交错接头钉牢于桁、檀上,承受望板或望砖和上面瓦的荷重29.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之间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30.进深/通时深:各步距离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即前后檐信间的水平距离。有时则用建筑侧面间数或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表示“通进深”的,这时简称为“进深”。31.梭柱:在柱上端 1/3 处收小。使柱顶与斗底相合,柱肩梭成圆弧形

6、,此种做法在宋营中称为梭柱。32.卷杀:建筑中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此种做法宋营中称为卷杀。33.生起: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二端升高,檐口呈一缓和曲线。明间二柱不升,其余则每出一间,升高 2 寸。此种做法宋营中称为生起。34.侧脚: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桅柱在前、后桅均向内倾斜柱高的 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 8/1000,而角柱则向两个方向都有倾斜。此种做法宋营中称为侧脚。35.都柱:在秦、汉宫室和崖墓中,有的在厅堂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汉称“都柱”。36.金箱斗底槽: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内外两圈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外层

7、环包内层。此种做法宋营中称为金箱斗底槽。如佛光寺大殿。37.单槽:古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内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空间。此种做法宋营中称为单槽。如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38.双槽:古代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之一,两列内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空间。此种做法宋营中称为双槽。如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39.分心槽:古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之一,一列中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大小相等的两个空间。此种做法宋营中称为分心槽。如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辽)。40.移柱造:宋、辽、金、元建筑中常将若干内柱移位,称移柱造,如华严寺大雄宝殿。41.减柱造:宋、辽、金、元建筑中常将若干内柱减去,

8、称减柱造,如佛光寺文殊殿。42.副阶周匝: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做法,宋营中称“副阶周匝”,一般应用于较隆重的建筑,如圣母殿、释迦塔。43.额枋/阑额: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宋称阑额、清称额枋。44.大额枋: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有时 2 根叠用,其中上面的清代称大额枋。45.小额枋/由额: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有时 2 根叠用,其中下面的宋称由额、清称小额枋。46.内额: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称为阑额,而位于内柱之间的阑额称为内额。47.地栿:柱脚柱用于联络的水平构件。48.霸王拳:明、清额枋在角柱出头的一种做法,有利于改善柱上部的结构与构造状况。多做成连续半圆形曲线的装

9、饰图案。49.平板枋/普拍枋:平置于额枋(阑额)之上,用以拉接柱和承托斗栱的长条形木构件,清称平板枋、宋称普拍枋。50.雀替/绰幕枋: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清称雀替、宋称绰幕枋。51.花牙子:雀替的一种,但已为纯装饰构件,用在柱间的挂落下。52.骑马雀替:雀替的一种。在建筑尽间,若开间较窄,则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联成一体的做法。53.斗栱:我国古建筑特有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在结构上起承重、挑檐的作用,并具有装饰作用和建筑等级标志。54.铺作:狭义说是指斗栱;广义上说指斗栱所在的结构层。最简单的铺作有由四部分组成:方形斗、矩形栱(昂)、

10、耍头、衬方头。55.柱头铺作/柱头科:斗栱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明称,位在柱头上的宋称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56.补间铺作/平身科:斗栱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明称,位在柱间上的宋称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57.转角铺作/角科:斗栱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明称,位在角柱头上的宋称转角铺作、清称转角科。58.朵:宋代斗栱计量方法,一朵即一组斗栱,即最简单的四铺作。59.攒:清代斗栱计量方法,一朵即一组斗栱。60.升:清营造法式中构件名称,在栱与翘相交处、栱与栱上下两层之间,位于栱的两端的斗形的立方块叫做升。因其位置不同而名称各异,如三才升、槽升子。61.栌斗/坐斗/大斗:位于一组斗栱最下的方形木构件,宋称栌斗、清

11、称坐斗、大斗。62.交互斗/十八斗:在斗栱中,位于挑出的华栱(翘)或昂头上的的方形木构件,宋称交互斗、清称十八斗。63.齐心斗:斗拱中用于栱心,即铺作中线上的斗。营中称为斗栱。64.散斗:称代称法,山字形的栱两端所支托的小斗。65.槽升子:在清代斗栱中,位于坐斗正上方横栱二端上的方形木构件,叫槽升子,相当于宋代的散斗。66.三才升:在清代斗栱中,位于里跳与外跳横栱二端上的方形木构件,叫三才升,相光于宋代的散斗。67.华栱/翘头:斗栱中垂直于正脊的向外挑出的栱,宋称华栱,清称翘头。68.泥道栱/正心瓜栱:斗栱中栌斗之上与阑额平行的栱,宋称泥道栱,清称正心瓜栱。69.瓜子栱/瓜栱:斗栱中华栱或昂之

12、上且与之垂直的栱,宋称瓜子栱,清称瓜瓜栱。70.令栱/厢栱:斗栱中位于里外跳上层跳头之上,上承橑檐枋,屋内槫下亦用令栱。宋称令栱,清称厢拱。71.慢栱/万栱:斗栱中位于瓜子栱和泥道栱之上,并与之平行的栱,实际上是栱上之栱。宋称慢栱,清称万栱。72.柱头枋/正心枋:在柱疛中线或泥道栱系列上面的枋,宋称柱头枋,清称正心枋。73.罗汉枋/拽枋:位于铺作跳头上方的素枋。宋称罗汉枋,清称拽枋。74.平棋枋/无花枋:承搁平棋的木枋。宋称平棋枋,清称无花枋。75.撩檐枋/挑檐枋:令看见之上承出檐椽的枋子,宋称撩檐枋,清称挑檐枋。76.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清代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按建筑等级分为十一等。77.

13、材:高宽比为 15:10 的矩形断面尺寸,宋代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按建筑等级分为八等。78.栔:高宽比为 6:4 的矩形断面尺寸,宋代建筑单位。79.足材:单材加栔谓之足材,高 21 分,宋代建筑单位。80.计心造:在斗栱的挑头上有与之相垂直的斗栱或枋的做法,在宋营中称计心造。81.偷心造:在斗栱的挑头上没有与之相垂直的斗栱或枋的做法,在宋营中称偷心造。82.昂:斗栱中斜轩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又上昂、下昂之分。83.上昂:昂分上下两种,上昂用于室内支承天花或用于平坐下,因昂首向上而得名。84.下昂:昂分上下两种,下昂用于外檐承托挑檐,因昂尖向下而得名。85.批竹昂:宋代昂的一种,自斗外斜杀至尖

14、者,其昂面平直而得名。86.琴面昂:宋代昂的一种,昂面竖向稍凹,横向稍凸,形成一缓和曲线而得名。87.踩=三踩:清营造法式中翘、昂的长短,以支出的远近而定,每支出一层,在里面和外面各加一排栱,叫踩。正心一踩,里外各出一踩都称为三踩。88. 出抄:宋代营造法式中,把斗栱中的华栱出挑称为出抄。出一跳华栱称为“一抄”,出二跳华栱称为“双抄”。89.举架:清代建筑大屋顶的构架做法,其举高通过步架求得。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90. 举折:宋代建筑确定屋面曲度的一种方法,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槫

15、(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91.推山: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宋营造法式中已有规定,但在清才成为定规。具体做法为:正脊向两端推出,四条垂脊由 45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92.收山:歇山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增加顺梁扒梁和踩步金梁)。93.月梁/虹梁:露明架中长为四根椽子水平投影那么长的梁,为取得柔美的效果,将梁的两端加工成下弯的曲线。汉称虹梁、宋称月梁。94.耍头/蚂蚱头:斗栱衬方头下所用出跳木料,宋称耍头、清称蚂蚱头。95.麻叶

16、头:翘、昂后尾的一种雕饰,作分瓣的曲线形。96.出际/屋废:檩头伸到山墙以外的那一段,其长度依屋椽数而定。97.襻间:宋式大木构件,是槫下附加的联系构件,或每间都用,或隔间采用。其两端往往插柱或驼峰上,将相邻两片梁拉紧。98.脑椽=花架椽=檐椽=飞檐椽/飞子:椽在不同部位的不同名称。99.檐柱=金柱/老檐柱=中柱=山柱=角柱:柱在不同位置的不同名称。100.瓜柱/侏儒柱/蜀柱:两层梁架之间或梁檩之间的短柱,其高度超过直径,叫做瓜柱。宋时瓜柱叫侏儒柱或蜀柱,明以后称瓜柱、童柱101.驼峰:形如骆驼之背,一般在彻上明造梁架中配合斗栱承载梁栿。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别。102.叉手:宋代建筑中位于脊槫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槫,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得名。103.托脚:宋代建筑中位于槫两侧起固定作用的斜杆,其中位于位于脊槫两侧的称叉手,其余称托脚。104.替木:中国古代建筑中起拉接作用的辅助构件,常用于对接的檩子、枋子之下,有防止檩、枋拔榫的作用。105.叉柱造:宋代多层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