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古诗文复习提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962494 上传时间:2018-02-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古诗文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九年级上古诗文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九年级上古诗文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九年级上古诗文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九年级上古诗文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古诗文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古诗文复习提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十三讲补充讲义:九年级上古诗文复习提纲词五首复习望江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1、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答:描写了一位孤单寂寞的女子登楼远眺,殷切盼望 爱人归 来而未得的情景,表 现了她失望惆怅的情怀。2、哪一个字最能体现女子的生活处境?答:“独”。 4、女子的心理变化过程是:希望到失望到“肠断”。5、这首小词的手法:直叙白描;风格:清新、明快。 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这首词的

2、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什么?答: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边塞秋季的荒凉景象。下片集中抒发 戍边将士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2、词的上片用了一个什么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表现在哪三方面?答: “异”字,统领全部景物。不同表现在:“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3、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作用是:渲染了西北边塞的苦寒和荒凉。 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暗示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4、全词的核心部分是什么?词人在这里运用什么手法揭示了将士的什么心理?答:“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它运用典故,表达了将士没有建立军功,虽

3、然思念家乡但无法回去的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5、“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正确理解这一句的含义?它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答:修辞手法:互文;含义:将军和士兵都因久戍不归而长出白发,都因功业难成,有家 难回而哀伤流泪。表达作用:抒发了戍边将士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什么?答:词的上片记叙狩猎的情况。下片抒 发了作者的报国志向。2、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

4、热闹非凡的狩猎活动。可以从“卷平冈”三个字中看到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行走极快。3、“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答:“亲射虎”用孙权射虎的典故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遣冯唐”是作者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够(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新重用自己,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的愿望。 “射天狼”中的天狼星代指西夏入侵者,表达了作者要 为国御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和爱国精神。4、本词的主旨句或点睛之笔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5、作者的“狂”表现在哪些句子上?答:左 牵黄,右擎苍。亲射虎,看孙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武陵

5、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1、本词的词眼是什么?主旨是什么?答:本词的词眼是“愁” ,本词通过写自己的真实生活片断,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浓重的哀愁(国破、家亡、夫死)。2、作者用哪两个外在行为具体表达内心浓重的哀愁?(用原文回答)2答:“日晚倦梳头” 和“ 欲语泪先流 ”。3、哪一句话叙述了哀伤的原因?答:“物是人非事事休。” 4、“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的目的是什么?答:她想去双溪泛舟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5、“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6、,说说它妙在何处?答:作者化虚为实,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哀愁比做可承 载可触摸的 实体,用夸 张的手法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6、“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答:“闻说”,“也拟” 表明作者想借游赏风景来消除愁苦,“只恐”表现了作者因担心小舟载不动她那浓重的哀愁而放弃了这一想法。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为什么说破阵子是“赋壮词”?试从词的内容、情感和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

7、军营生活: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 场点兵, 骑快马,挽强弓,这些都是极其雄豪壮美的事; 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作者 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和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从语言 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2、作者的最高理想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它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答:作者的最高理想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激情。3、解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意思。答:要为朝廷完成收复北方的国家大事,以赢得生前的功勋 ,身后的美名。4、“可怜白发生”是不是壮语?怎么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答:“可怜白发生” 也是壮语,

8、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 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 愤慨。文言文复习一、陈涉世家(一)重点解词陈涉少【年轻】时,尝【曾经】与人佣耕辍耕之【去】垄上,怅【失望】恨久之苟【如果】富贵,无相忘若【你】为佣耕,何富贵也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安【怎么】知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之志哉 发闾左【指代贫苦人民】適戍【强迫去守边。適:通 “谪”】渔阳屯【停驻】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编次】当行【当在征发之列】会【适逢】天大雨度【估计】已失期【误期】陈胜、吴广乃谋【谋划,商量 】曰:“今亡【逃跑】亦死,举大计 【发动起义】亦死;等【同样】死,死国【为国事而死】可乎?”扶苏以【因为】数【屡次】谏故【缘故】,上使

9、【派】外将兵。今或【有的人】闻【听说】无罪楚人怜【爱戴】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逃跑】今诚【如果】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通“倡”,首发】,宜【应当】多应【响应】者卜者知其指意【意图】念【考虑】鬼,曰:“此教我先威众【威服众人】耳乃丹【朱砂】书【写】帛曰:“陈胜王【称王】”,置人所罾【用网捕】鱼腹中得鱼腹中书【字条】,固以【通“已”】怪之矣。又间【私自、偷着】令吴广之次所【军队驻扎的地方】夜篝【笼】火旦日【第二天】,卒中往往【到处】语,皆指目【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陈胜广故【故意】数言欲亡,忿恚【恼怒】尉,令辱【责辱】之尉果笞【用鞭、杖或竹板打】广借第令【即使】毋斩,而戍死者固

10、十六七【十分之六七】王候将相宁【难道】有种乎为坛而盟【盟誓】,祭以尉首蕲下【攻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攻占(土地)】蕲以东比【等到】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几】万人3号令召三老、豪杰【指当地有声望的人】与皆来会计事将军身【亲自】被【通“披” ,穿着】坚【铁甲】执【紧握着】锐【武器】复立楚国之社稷【国家】号【宣称】为张楚皆刑【惩罚】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二)重点句翻译1、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胜)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

11、死国可乎?如今逃跑也是死,发动大事也是死,同样都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4、天下苦秦久矣。全国人民苦于秦(统治的)很久了。5、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6、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 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7、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就在绸子上写“陈胜王” (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8、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士兵)发现了鱼肚子里的字条,自然就诧怪这事了。9、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吴广向来很关心周围的人,士兵们大多愿意听他差遣

12、。10、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1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况且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1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13、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14、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各郡县苦于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惩罚当地郡县长官, 杀死他 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三)课文理解1、文章开头是怎样介绍陈胜的?介绍这些有什么作用?答:籍贯 :阳城人出身: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剥削被压迫的穷苦农民) 富贵 无相忘(表达 陈胜对贫困地位不满以及

13、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 鸿鹄 之志(用比 喻形象说明他远大的志向)作用:介绍这些是为下文作铺垫,表明 陈胜后来发动起义 并非偶然,而是早有思想基 础。2、开头写佣者的话对陈胜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答:反衬陈胜年少时就有远大的志向。3、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直接原因和导火线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4、陈胜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怎样的分析?提出了什么口号?答:当时的形势:秦王朝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a、“ 天下苦秦久矣”b、太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不当立”而“立”。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提出的口号是:“诈自称公子扶苏、 项燕”。5、陈胜是怎样为起义做舆

14、论准备的?又是怎样发动起义的?答:舆论准备: 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发动起义的三个步骤:并杀两尉。召令徒属。 为坛而盟。6、“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思想含义是什么?答:表达了陈胜的反抗精神和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并 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 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7、哪些词句“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现了起义军的什么情况? 答: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8、“攻陈,陈守令皆不在”说明了什么?答:守、令皆弃城逃跑。由此可见起义军所向披靡的声势。9、“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表明了什么情况?答:表明了起义队伍的迅速壮大。10、

15、文章通过三老、豪杰的话来称赞陈胜,这是什么描写方法?答:侧面描写,表现陈胜的功绩。11、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答:照应上文的“天下苦秦久矣”和“ 宜多应者”。说明陈胜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完全正确,并进一步反映起义的4影响力、号召力之大,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12、掌握陈胜的性格特点。有远 大的政治抱 负。有洞察 时局的政治目光。足智多 谋,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善做思想工作,有卓越的宣传能力。13、将第二自然段分层。答:起 义的背景。 陈、吴谋划起义。 陈、吴的威众之策。“法皆斩/以为然/ 指目陈胜/”14、将第三自然段分层。答:发动 起义 起义的发展 各地的响应“吴广为都尉/号为张楚/以应陈涉

16、/”。15、了解课文的中心:本文以陈胜、吴广的活 动为线索,描述了这场起义发生、发展的过程,并揭示其实质:这是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反 对暴力统治的农民运动。(看看即可)二、唐雎不辱【辜负】使命(一)重点解词秦王使【派】人谓【告诉】安陵君曰:“寡人欲以【用】五百里之地易【交换】安陵,安陵君其许【答应】寡人!”大王加惠【给予恩惠】虽【即使】然【这样】,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秦王不悦【高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出使】于秦。 而君以【凭】五十里之地存者,以【把】君为长者,故不错意【错:通“措” 错意:置意】也请广【扩充】于君,而君逆【违背】寡人者,轻【轻视】寡人与虽【即使】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仅仅】五百里哉秦王怫然【盛怒的样子】怒公亦尝【曾经】闻【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