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杜撰:人物通讯写作注意事项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0953901 上传时间:2018-02-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绝杜撰:人物通讯写作注意事项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杜绝杜撰:人物通讯写作注意事项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杜绝杜撰:人物通讯写作注意事项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杜绝杜撰:人物通讯写作注意事项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杜绝杜撰:人物通讯写作注意事项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绝杜撰:人物通讯写作注意事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绝杜撰:人物通讯写作注意事项(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绝杜撰:人物通讯写作注意事项人物通讯的功能为:具体、生动、客观报道新闻人物的典型事迹。新闻人物既可是正面典型,也可是反面典型;既可是个体人物,也可是以团体为对象的集体人物,如某个组织、单位等。 子贡曾问孔子:“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因此,在写人物通讯时,不能将正面典型写得人见人爱,也不能将反面典型写得人见人恨,这样既有违新闻真实,也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一、人物通讯切忌刻意编造“显著性事迹” 。在报道新闻人物时,不能对人物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如:写先进人物时,往往写得不近人情,编造诸如“

2、父母去世不回家” 等事迹;而写反面人物时,却又写得恶贯满盈,一无是处。如此编造典型“显著性事迹” ,不仅使得人物事迹缺乏新意、毫无特点,也有损新闻真实,引起读者怀疑甚至反感。如:22 年来,他每天都坚持站在教室门口,迎送学生,风雨无阻。每天,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放学后,直到最后一名学生离开学校,他才离开。【编者点评】 “22 年来,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 ,文中以此突出一位教师的敬业,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样的“ 显著性事迹 ”往往经不起推敲,缺乏可信度:22 年里竟然一点“ 意外” 都没有,每天他都是第一个,作者是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即使别的教师都“甘于人后” ,他 22 年里就没有

3、一点“ 拖后腿 ”的事情?在选择表现人物形象的事迹时,最好有采访支撑,即用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标示事迹的信源。如上文非要用“22年来,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这一事迹来表现人物,可作如下修改,以增强可信度:他的同事说:“22 年来,他几乎每天都第一个来到学校,直到最后一位学生离校,他才回家。 ”之所以编造“显著性事迹 ”,主要原因是通讯员对新闻人物不够了解,采访不够深入,或者采访时“先入为主” ,以挖掘“ 显著性事迹” 为采访目标。因此,要避免“显著性事迹”造成新闻人物“ 失真” ,通讯员应深入采访,了解新闻人物的全貌及相关事件、语言、细节等,筛选出其中“与众不同” 的内容。二、人物通讯选材切忌模

4、式化。人物通讯要善于截取新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细节等读者意想不到(未知)的素材来表现人物,切忌模式化。通讯员在人物通讯写作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种模式化倾向:1.人物形象刻板化,只顾工作,不顾身体;只为别人,不为家人。如:从一名农民到一名煤炭工人,到工区区长,他曾多次变换工种,毫无怨言,不管干哪一项工作,都干一项爱一项专一项。热爱自己的工作,胜过爱惜自己的身体。由于长期从事井下工作,加上他现在已是年过半百,身体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出现,他早知自己身患绝症,却瞒着家人和单位领导,没有因此而耽误工作,指导累到在工作岗位上。【编者点评】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类似 “只爱工作不爱身体” 的

5、“ 典型 ”套路,既与现实生活不符,也有违人道、法治精神。事实上,这样的“行为” ,不仅于个人不利,更于工作无补。2.典型事迹虚构化, “高大全” 难掩“假大空”。我们来看一篇人物报道:提起,班主 任韩文会老师眼里噙着泪花,一遍又一遍地给我们讲述着:“同学在校学习态度端正,上课能够专心听讲,下课能按时完成作业。虽然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但他热爱班集体,不论是扶残助残捐款,还是为汶川地震灾区爱心捐款,他都踊跃参加,捐款数额最多,已连续两年荣获学校和班级行为文明学生称号。 ”政治课常菊芳老师饱含深情地告诉我们:“同学在住校期间,尊师守纪,衣着朴素,总是吃最普通的菜,在他身上处处体现着勤俭节约的优良作

6、风,在成人眼里,他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编者点评】以上两段老师的话,怎么听都像是学生手册上冷冰冰的评语,无须“噙着泪花” 来讲述。同学李峰含泪回忆说:“今年 4 月的一个星期天下午,我和同学去校外买干吃面时,发现一个刚会飞的小麻雀在路上跑,我说一脚踩死它,硬是不让,最后他抓起小麻雀往空中一抛放飞了。 ”【编者点评】为了衬托典型人物的高大,同学露出了“狰狞” 的面目,看到小麻雀首先想到的是 “一脚踩死”。小麻雀在路上跑,让他自得其乐好了,何必需要“英雄” 多此一举“抓起小麻雀往空中一抛” 呢。 英勇献身,最悲痛的莫过于他的爷爷、奶奶等亲属。办完丧事,的父亲郑红星将薛建强叫到家里,仔细询问了儿

7、子救人的全过程,连声说:“救人救得对,他死了,值。”【编者点评】实在是“伟大的儿子身后必有伟大的父亲” 。孩子死了,在父母亲人眼中,更多的是悲痛,而不会如此“冷静” 地权衡值还是不值。通过上述分析可见,以上报道所引用的话,无论从逻辑看还是实践看,都经不起推敲,不是作者发挥想像在“创作” ,就是受访者发挥想像在讲述。3.新闻细节想像化,违背新闻写作客观原则。如:第一个孩子被救上来了,又游向第二个。漩涡、逆流、疲劳,让这个中年男人倍感救人的艰难。把第二个孩子救上岸时,已腿部抽筋,不停地打颤。当看到河里的孩子只剩一缕头发漂在河面上时,他一咬牙,又纵身跳了下去。【编者点评】救人英雄已经殒命,当时的情景

8、不得而知, “腿部抽筋” 、 “看到河里的孩子只剩一缕头发”等,除非作者有特异功能可与死者对话,否则只能是出自作者的合理想象。对已去世典型人物的追记,一些作者往往喜欢通过“新闻还原”来再现新闻场景,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对这类新闻事实的“ 还原” 应谨慎对待,必须有采访支撑,以免陷入“合理想象 ”的泥潭。三、人物通讯切忌抽象叙事。人物的事迹应具体、可感,靠细节取胜,切忌概括性地抽象叙事。如:他参加公安工作后,破获了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为群众做了数不清的好事、实事,并连年被评为巩义市公安局、巩义市人民政府、郑州市公安局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和先进个人。【编者点评】人物通讯不是典型人物“个人总结” ,不能仅仅概括性地报道典型人物“破获了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 、 “做了数不清的好事、实事”等,而要具体挖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案、要案破获过程,通过扎实采访,扎实还原案件破获过程,用具体的故事、语言、行动等反映典型人物的“ 先进性 ”。事在“人” 为,通讯写作应坚持以“人”为本。因此,写好人物以及人物通讯,是通讯写作的关键。通讯员在人物通讯写作过程中应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灵感受,挖掘人物最鲜活、最具冲突性、最有说服力的语言、动作、事件等生活细节。切忌以想像代替采访,想当然地为人物“创作 ”所谓的先进事迹,或者是空洞地 “总结” 典型人物事迹,缺乏具体、生动、感人的故事、细节、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造价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