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0829891 上传时间:2018-02-0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部国 家 发 展 和 改 革 委 员 会二 一 二 年 五 月前 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和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2006-2020年)的要求,为提升市政公用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确保供水水质,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了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以保障城镇供水水质、扩大公共供水范围、降低供水管网漏损为目标,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的建设任务,提出了保障规划实施的具体措施,是

2、指导各地加快城镇供水设施改造建设和安排政府投资的重要依据。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十二五”期间规划范围为全国设市城市、县城和重点镇(包括全国重点镇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重点发展的非县城建制镇),到2020年规划范围扩展到全国设市城市、县城和其他建制镇。目 录一、现状与问题 .- 1 -(一)城镇供水现状 .- 1 -(二) “十一五”进展情况 .- 2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 3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 .- 4 -(一)指导思想 .- 4 -(二)规划原则 .- 5 -三、规划目标与任务 .- 6 -(一)规划目标 .- 6 -(二

3、)总体规划任务 .- 6 -(三) “十二五”重点任务 .- 7 -四、 “十二五”规划投资估算 .- 10 -五、保障措施 .- 11 -(一)明确责任主体 .- 11 -(二)保障资金投入 .- 11 -(三)科学实施规划 .- 12 -(四)强化监督管理 .- 12 -(五)加强科技支撑 .- 12 - 1 -一、现状与问题(一)城镇供水现状城镇供水发展迅速。截至2010年底,全国城镇(设市城市、县城和建制镇)供水能力(包括公共供水和自建设施供水)总计3.87亿立方米/日,用水人口6.30亿人,管网长度103.55万公里,年供水总量714亿立方米。其中,设市城市供水能力2.76亿立方米/

4、日,用水人口3.81亿人,管网长度53.98万公里,年供水量508亿立方米;县城供水能力0.47亿立方米/日,用水人口1.18亿人,管网长度15.99万公里,年供水量93亿立方米;建制镇供水能力0.64亿立方米/日,用水人口1.31亿人,管网长度33.58万公里,年供水量113亿立方米。与2000年相比,全国设市城市和县城新增供水能力0.68亿立方米/日,增长26.67%;新增用水人口2.30亿人,增长85.50%。公共供水占主导地位。全国城镇公共供水能力2.90亿立方米/日,占全国城镇供水总能力的74.9%。其中,设市城市公共供水能力2.01亿立方米/日,年供水量410亿立方米,服务人口3.

5、53亿人,分别占设市城市总供水能力、年总供水量和总服务人口的72.8%、80.7%和92.7%;县城公共供水能力0.39亿立方米/日,年供水量75亿立方米,服务人口1.09亿人,分别占县城总供水能力、年总供水量和总服务人口的80.9%、80.6 %和92.4%;建制镇公共供水能力0.51亿立方米/日,占建制镇总供水能力的79.7%。自建供水设施仍然承担着部分供水服务,但服务人口仅占10%左右。- 2 -(二)“十一五”进展情况供水设施建设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设市城市和县城公共供水能力增加0.33亿立方米/日,管网长度增加22.21万公里,用水人口增加0.96亿人。城乡区域供水取得积极进展,

6、杭嘉湖、苏锡常等城镇密集地区,通过城乡统筹、以城带乡的辐射服务,推进了城乡供水的“同网、同质、同服务”。供水设施改造稳步推进。在中央投资的支持下,“十一五”期间重点对老城区运行超过50年和漏损严重的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漏损率平均下降了约3个百分点。2007年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颁布以后,结合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的实施,对我国重点流域地区和典型城市的公共供水厂进行工艺改造试点示范,积累了一批成熟技术和工程经验,印发了城镇供水设施改造技术指南(试行),为全面推动水厂工艺改造奠定了基础。供水应急体系建设全面启动。初步建立了由政府、部门和企

7、业组成的多层次城镇供水应急预案和技术体系,印发了城市供水系统应急净水技术指导手册(试行),提出了针对100余种污染物的应急净水技术,并在近40个大中城市示范应用。应急预案和技术体系在无锡太湖水污染、广东北江镉污染、广西龙江镉污染等重大水源污染事故及汶川特大地震、玉树特大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期间的供水安全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供水行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实行企业化经营,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国有控股大型水务集团迅速发展,跨地区投资- 3 -和资产重组稳步推进,形成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格局。推行特许经营制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水价改革进一步深化,初步建立了供水定

8、价成本的监审制度,积极探索有利于节水的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加价机制。供水水质监测和监管体系初步形成。中央和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建立的“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和“地方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不断发展,初步形成了由国家中心站、42个国家站和近200个地方站组成的全国城镇供水水质监测“两级网三级站”体系。住房城乡建设部自2004年起,每年组织监测站采取跨区域交叉监测的方式开展城镇供水水质督察,并实施水质信息通报和35个重点城市水质信息月度公报。供水行业的科技支撑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国家水专项“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主题的实施,初步构建了从“源头到龙头”全流程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

9、体系,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为全面提升我国城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和促进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供水行业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成果的应用,企业的供水安全保障能力、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三)面临的主要问题水厂升级改造相对较慢。相对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实施要求,部分水厂净化设施改造和技术升级尚有一定差距,需进一步加快推进,确保供水水质安全。供水管网和二次供水问题突出。目前全国仍有大量使用服务期- 4 -限超过50年和材质落后的管网,导致管网水质合格率较出厂水降低;管道漏损严重,“爆管”现象频发,甚至引起全城停水。二次供水设施以屋顶水箱和地下水池为

10、主,部分设施卫生防护条件差,疏于管理,二次污染风险突出,严重影响城镇供水安全。公共供水设施发展不平衡。全国设市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为89.5%,而县城为78.8%,建制镇只有62.0%。自建供水设施普遍简陋,专业管理水平较低,缺乏有效监管,水质安全隐患突出,并且水资源利用粗放。水质监测能力比较薄弱。目前全国仍有部分省区不具备新标准全部(106项)指标检测能力,相当数量的城市常规(42项)指标检测能力较弱,部分水厂尤其是一些小型水厂日检(10项)指标检测能力不完善,难以对供水水质实施有效监控。供水应急能力建设滞后。我国城镇供水应急体系建设起步不久,水质应急监测能力弱,水厂设施应急能力差,应急装备和

11、物资储备缺乏,难以达到快速响应和应急供水的要求。二、指导思想与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适应城镇化发展和水环境变化,针对城镇供水突出的薄弱环节,实现城镇供水由主要满足水量需求向更加注重水质保障的战略性转变,在增加供水能力的同时,着力提高供水水质、服务水平和应急保障能- 5 -力,全面构建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 “十二五”期间,优先实施供水设施改造、水质监测和应急能力建设,积极推进供水能力协调发展,切实解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饮用水安全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二)规划原则以人为本,改

12、善民生。坚持城镇供水的公益性属性,将城镇供水安全保障作为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全面推进城镇供水可持续发展,提高供水安全保障能力。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统筹当前供水水质改善与未来发展需求,兼顾日常供水服务与应急安全保障,加大拓展公共供水服务范围力度,促进不同区域和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推进安全供水服务均等化。突出重点,全面推进。重点解决供水水质不安全问题,优先实施供水设施改造、水质监测和应急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城镇供水设施建设、管理制度完善等各项工作。严格标准,分类指导。根据水源水质、设施状况和发展需求,在确保水质达标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选择供水设施改造和建设的技术路线与工艺方案,合理确定新增供水设施规模,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落实责任,强化监管。进一步完善城镇供水的政策法规,落实各级政府职责,转变政府管理方式,深化改革、强化监管,规范供水行为,进一步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行业服务质量。- 6 -依靠科技,提升水平。加大科技对城镇供水发展的支撑力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生产运行自动化、业务管理信息化,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