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协商民主政治模式比较研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0792688 上传时间:2018-02-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5.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协商民主政治模式比较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外协商民主政治模式比较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外协商民主政治模式比较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外协商民主政治模式比较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外协商民主政治模式比较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协商民主政治模式比较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协商民主政治模式比较研究(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外协商民主政治模式比较研究20 世纪后期,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西方学者基于对选举民主、代议民主的反思以及对现代社会政治发展要求的分析,提出了协商民主理论,并在之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积累了丰富的协商民主实践经验,形成了新的民主形式协商民主模式。而中国在长期民主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政治协商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协商民主理论,不过二者仍有区别。有人认为,我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经从基本制度安排和政治运行机制方面建立起协商政治的框架体系,但它还不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协商政治。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协商民主理论、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二者异同,进而推动我国协商民主

2、和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一、政治协商民主的内涵最早从学术意义上提出和使用协商民主的学者是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瑟夫毕赛特。1980 年,他在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一文中首次使用了deliberativedemocracy,约瑟夫毕赛特在文中表达了“反对精英主义的解释”和“主张公民参与”的政治理念。而真正赋予协商理论以动力的是伯纳德曼宁和乔亚舒 科恩。协商民主理论到 20 世纪 90 年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大批学者,如罗尔斯、吉登斯、哈贝马斯等都积极支持协商民主,并纷纷著书立说,掀起了一股重要的民主思潮。国内学者对协商民主的研究起步较晚。2003 年俞可平教授在其发表的当代西方政治理

3、论的热点问题中介绍了协商民主理论。之后复旦大学的林尚立教授和武汉大学的虞崇胜教授等学者开始了对中外政治协商的比较研究,旨在分析中外政治协商的异同,优化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的含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给予了不同的解释。在众多的解释之中,比较经典和富有代表性的有三种:一是作为决策形式的政治协商民主。米勒认为,当一种民主体制的决策是通过公开讨论每个参与者能够自由表达,同样愿意倾听并考虑相反的观点作出的,那么,这种民主体制就是协商的。这种决策不仅反映了参与者先前的利益和观点,而且还反映了他们在思考各方观点之后作出的判断,以及应该用来解决分歧的原则和程序。亨德里克斯认为, “在政治

4、协商民主模式中,民主决策是平等公民之间理性公共讨论的结果。正是通过追求实现理解的交流来寻求合理的替代,并做出合法决策。 ”在协商民主中,公民运用公共协商来做出具有集体约束力的决策。政治协商民主的吸引力源于其能够形成具有高度民主合法性决策的承诺。从决策的角度来看,政治协商民主要求容纳每个受决策影响的公民;实现参与的实质性政治平等以及决策方法和确定议程上的平等;自由、公开的信息交流,以及于理解问题和其它观点的充分理由。只有满足这些条件的协商过程才能够形成具有民主合法性的决策。二是作为治理形式的政治协商民主。现代社会的最显著特征就是文化的多元化。多元文化民主面临的最大危险就是公民的分裂与对立。政治协

5、商民主是一种具有巨大潜能的民主治理形式,它能够有效回应文化间对话和多元文化社会认知的某些核心问题。它尤其强调对于公共利益的责任、促进政治话语的相互理解、辨别所有政治意愿,以及支持那些重视所有人需求与利益的具有集体约束力的政策。作为民主治理形式的政治协商民主在本质上以公共利益为取向,主张通过对话实现共识、明确责任,进而作出得到普遍认同的决策。三是作为政府或社团形式的政治协商民主。例如,库克认为, “如果用最简单的术语来表述的话,政治协商民主指的是为政治生活中的理性讨论提供基本空间的民主政府。”科思也认为,政治协商民主是一种事务受其成员的公共协商所支配的团体,这种团体将民主本身看成是基本的政治理想

6、,而不只是将其看成是能够根据公正和平等价值来解释的协商理想。从这个角度出发,科思认为,政治协商民主具备五个要素:(1)政治协商民主是一个正在形成的、独立的社团;(2)恰当的社团条件,既为成员间协商提供框架,也是这种协商的结果;(3)在管理自身生活中,社团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信念和理想。虽然成员都承诺通过协商来解决集体选择问题,但他们的目标还存在分歧;(4)成员将协商程序看成是合法性的来源;所以,其社团条件不仅是其协商的结果,而且,同样是这种协商的表现;(5)社团成员尊重其他人的协商能力,即要求参与公共交往的能力,以及根据公共理性行动的能力。综合上述的观点,我们可以来给政治协商民主下一个定义:政

7、治协商民主指的是这样一种民主政治形态,即公民通过广泛的公共讨论的过程,各方的意见在公共论坛中互相交流,使各方了解彼此的立场和观点,并在追求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寻求并达成各方可以接受的可行方案。其政治目标是平等参与、达成共识、关注公共利益。作为传统民主范式的复兴,在公民理性的基础上,它激发了理性立法、参与政治和公民自治的理想。政治协商民主的内涵主要由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界定,并得到中国学者和政治人士的认同。但基于实践和国情基础上的协商民主的实践,却有中外之别,分析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中外政治协商民主理念和原则的差异;2)中外政治协商民主发生领域的差异;3)中外政治协商民主实践形式的差异。二

8、、中外政治协商民主理念的比较西方政治协商民主理论的理念协商理论的兴起,主要是为了解决西方社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多元文化社会体系中潜藏的深入而持久的道德冲突,以及种族文化团体之间认知资源不平等造成的多数人难以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问题。西方的协商民主从民主、自由、平等观念出发,强调绝对平等的协商,要求各参与主体地位完全平等、信息相互对称和利益共存共赢。1、自由参与,公开讨论。公共协商的核心在于协商过程中,参与者自由、公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并尊重和理性对待其他成员的不同意见和理由,从而使个人偏好朝公共理性的方向发展,最后形成每个参与者都愿意接受的结果。公共协商的首要过程就是讨论的过程,讨论

9、允许人们表达不同的偏好程度,交流各种理由,它强调说服而不是强制。在协商中,参与者通过公开演讲、提供证据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信念以供其他公民讨论和批评。同时,倾听别人发言,将个人经验与公共问题联系起来,探究人民对问题性质的各种看法,进行批判性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不存在特殊成员或组织的利益具有凌驾于其他参与主体利益之上的优越性,各方的意见和建议都应能够得到平等地对待和重视。2、追求完全平等。在进行公共协商之前,首先应保障公民有参与协商的同等机会、议程确定和决策方法上实质性的政治平等,以及围绕议题进行的信息自由公开与理性交换,以克服文化多元主义、社会不平等、社会复杂性以及共同体范围内的偏见和意识形

10、态对自由、平等、开放、理性的协商和对民主合法性决策所必需的基本条件的挑战。保障公共协商在机会均等条件下对所有人开放、保证所有人能参与进来并都可有效地参与辩论和商讨。每个发言者的意图可被其他人了解且得到回应,在协商的过程中,个人理性得到充分交换,从而使理性的应用更具动态性和多元性,个人偏好随之转变。3、公共理性。公共理性是横跨国家理性、政党理性、利益集团理性和个人理性,并以成熟自律的公民社会为基础的利益整合的机制和能力。民主制度本身的合法性要求其公共决策必须以全体人民的一致自愿为基础,这就出现了多元与共识的矛盾。公共理性试图通过一种平等政治主体之间的公共协商过程来解决此种矛盾。在协商过程中,发挥

11、作用的是合理的观点,而不是情绪化的非理性的诉求。协商结果既不是外界压力的产物,又不是少数派“委曲求全”的结果,而是源于自主的、在认识上不受限制的整体的集体理性的反思基础上。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理念政治协商制度建立在重和谐、和为贵的政治文化传统基础之上,体现了宽容、妥协、多元兼容、互惠互赢、正和博弈、和而不同的政治理性和智慧。作为中国“政治生活领域内主体政治力量与次主体政治力量之间的合作、协商与联合” ,政治协商制度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得民主形式,其核心价值理念与西方协商民主理论有相通之处的同时,更多的是具有中国自身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民主权。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协商,是有中国特

12、殊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决定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掌握国家主权的本质要求。政治协商一方面维护着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反对对少数群体的社会歧视或体制排斥,广泛吸收社会各党派、各团体、各名族、各界别参与政治事务协商,使他们都拥有体制性的、程序化的利益表达与价值伸张的机会与场所;另一方面,政治协商保障着民主的真实性,注重事务的事前协商和反复讨论,强调共识的重要性,赋予决策以高效性、真理性和事实上的合法性。2、存在政治权威。中国的政治协商有别与西方的协商民主,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中国的协商民主存在一个政治权威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是在历史中形成的,是人民的选

13、择。新时期新阶段,协商民主意味着执政为民的政党与人民的密切关系,共同构成了执政的整体。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政治基础。在党的领导下,本着民主集中的原则,将协商作为基本途径,让尽可能多的民众参与到国家大政方针、地方事务以及群众生活等重要问题的讨论协商中来。作为政治协商的核心,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在党内推行协商民主,从而起到表率作用;另一方面,积极研究西方协商民主理论,高度政治协商制度及模式的完善,为党与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及公众之间的协商做程序上的规范,切实起到引领中国政治文明向协商民主发展的核心作用。3、和而不同,妥协宽容。中国政治协商制度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和”的思想,它对

14、多样性和多元化的肯定以及对多元共存和发展的强调,为协商民主的确立提供了良好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背景。另一方面,我国国民政治素养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也促使了中国政治协商过程中“和而不同、妥协宽容”理念的产生。就我国国民而言,民主观念不够深入,政治理性不足,需要在发展政治文明的过程中加以引导。这就从主观层面上需要培养我国国民的政治宽容精神,加深他们的民主观念,提高他们的政治理性。就我国经济发展情况而言,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利益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成为不可更改的事实,这就从客观层面上决定了政治协商的过程必然存在不同的利益、要求和意见。4、和谐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

15、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公民参与,为此就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完善民主决策机制,让各个社会阶层都有渠道来反映自己的利益、需求和偏好。政协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新的决策模式,可以调动公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公民参政议政能力,提高公民政治素养;同时,公民在讨论协商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化解矛盾,赋予决策以公开性、合法性,促进社会和谐。总体而言,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包含了诸多理想因素,运用到实践中大多会收到现实条件的限制而使其设想大大折扣。乔治瓦拉德兹认为,多元社会中实施协商民主理想必然面临三个重要问题:1)缺乏统一的或共同的政治共同体;2)认识

16、和道德的不平衡性;3)种族文化团体之间的显著不平等。相反,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则来源于实践,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在注重维护人民主权的同时,注意其现实可操作性,兼顾了“效率与公平” 。三、中外政治协商民主发生领域的比较西方政治协商民主发生的领域政治协商民主可能发生在三个层面的不同领域,即国家制度、特设论坛和公共领域。这三个领域内的政治协商民主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与运作方式,而且对政治协商民主追求的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协商的过程。第一,国家制度中的政治协商民主就是把协商因素吸纳到国家制度中来。在西方主要是立法机关和法院。在美国,法院被强调为协商的一个主要场所。由于立法机关是由公民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而这些代表在协商中对其选民的利益负责。因此,立法机关显而易见就是民主机构;协商行为同样也会在政府的行政管理中出现。行政管理绝不是简单地执行立法机关的决定。相反,它是一个涉及真实协商的交流过程。协商的内容包括特定法律如何适用于特定案件,如何解决立法意图中的模糊性,以及当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