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梁的设计方法及步骤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0737849 上传时间:2018-02-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般梁的设计方法及步骤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般梁的设计方法及步骤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般梁的设计方法及步骤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一般梁的设计方法及步骤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一般梁的设计方法及步骤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般梁的设计方法及步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般梁的设计方法及步骤(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一般梁的设计方法与步骤一、梁截面的确定根据建筑功能的要求,确定梁系的布置形式后,按照建筑外立面造型、室内净高、外观要求、使用功能等需要,并结合结构受力和变形所需,综合确定梁截面的高度。当某梁高度因受力或变形所需而大于典型梁高时,需判断是否会对建筑使用功能造成影响,可能存在影响时,则必须跟建筑专业协商后确定最终解决方案。二、有关梁的基本计算参数的确定SATWE 中与梁有关的主要有如下参数:1. 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因混凝土本身就是一种非纯弹性的材料,在梁的裂缝宽度没有超出规范限制的情况下,砼也会进入弹塑性的工作状态,故在竖向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梁设计允许考虑混凝土的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适

2、当减小支座负弯矩,相应增大跨中正弯矩。为避免梁支座处出现过宽裂缝,对现浇结构,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可在 0.80.9 的范围内取值,一般可取 0.85。2. 梁设计弯矩放大系数:通过此参数可将梁的正负设计弯矩均放大,提高其安全储备。工程设计一般取 1.0,不必高于规范的标准而对梁弯矩进行专门的放大。3. 梁扭距折减系数:对于现浇楼板结构,当采用刚性楼板假定时,可以考虑楼板对梁抗扭的作用而对梁的扭距进行折减。折减系数一般可取0.4。4.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结构设计允许连梁开裂,开裂后连梁的刚度有所降低,程序中通过连梁刚度折减系数来反映开裂后的连梁刚度。取值大小以尽量使连梁不超筋为宜,程序限定不小于

3、 0.5。5. 中梁刚度增大系数:当采用刚性楼板假定时,可用此系数来考虑楼板对梁刚度的贡献。按高规第 5.2.2 条的条文说明,通常现浇楼面的中梁可取 2.0,边梁由程序自动计算为 1.5。26. 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为刚域:一般点选该项,以使计算模型较接近实际。7. 梁主筋及箍筋强度:按实际情况取用。8. 梁箍筋间距:为加密区间距,对实际配箍没有影响,仅会影响计算配筋简图中输出的数值,为便于以统一的标准对计算配箍值进行判断,现规定设计时均取为 100。此外,还需在计算模型中,准确地定义框架梁的抗震等级、框支梁、需进行刚度折减的连梁、需设置的计算铰等,才会得到较符合实际的、合理的计算结果。三、按计

4、算配筋简图及规范的构造要求配置梁钢筋对于一个标准层对应多个计算层的平面,需经比较后选出一个配筋普遍较大的计算层作为配筋的基准平面,以该平面为依据完成配筋设计后,再对其它计算层中配筋较大的部位进行局部的修正。配筋的具体步骤按以下顺序进行:1配置梁箍筋一般设计人员习惯上往往较专注于梁纵筋的配置,而容易忽略梁计算箍筋超过说明中的箍筋缺省值的部位,从而造成若干部位配箍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配箍不足会带来较不利的后果,原因为:(1)由于抗剪计算的复杂性,其结果的准确性远没有抗弯计算成熟,各国对抗剪承载力的计算还没有得出统一的计算模式,故某些部位即使按计算箍筋配足,亦不一定有太大的富裕(相对于受弯) ,因此

5、当实际配箍与计算箍筋相差较大时,可能会在正常使用或经受风及小震作用时即发生剪切破坏或出现过宽的剪切裂缝;(2)抗震时可能无法实现强剪弱弯的延性模型,因配箍不足使框架梁率先出现脆性的剪切破坏,即告退出工作,无法参与抗震耗能的贡献。故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配箍的准确性,从改变设计习惯上下手,杜绝配箍不足的现象。首先,我们根据计算结果并结合规范对配箍的构造要求,分别确定框架梁和次梁的缺省配箍值,该值在说明中规定,并适用于大部分的梁;以计算配筋简图的表达形式,列出该缺省箍筋对应的数值,如 8100/2003对应于 G1.0-0.5、6150 对应于 G0.4-0.4(箍筋间距 100,HPB235 级钢

6、时) ,然后逐一扫描计算配筋简图中每根梁的箍筋计算值,凡加密区或非加密区中有一项数值超过缺省配箍值时,即作出标记(如划上圆圈) ;在施工图中,对计算配筋简图中作出标记的部位进行原位配箍,其余未标注部位按缺省配箍即可。这样,箍筋设计即告完成,既不需在纵筋设计时再逐一对照每根梁的计算配箍值,又基本上可以杜绝配箍不足的情况(因通常超过缺省值的部位不会太多,故一般不会发生遗漏的情形) 。注意跨高比较小的连梁、框支梁、悬臂梁宜全长加密配箍,剪力较大的局部梁段亦宜全段加密配箍,表示方法可用中括号内的数值表达,并增加相应的说明。2配置梁集中力作用处的附加箍筋打印出梁设计内力包络图中的剪力包络图,列出构造配置

7、时(次梁两侧每侧 3 个,直径、肢数与梁箍筋同)附加箍筋对应的集中力数值,如箍筋为 2 肢 8 时对应于 126kN,2 肢 10(HRB335 级)时对应于 282kN,判断集中力较大的位置,找出构造配置附加箍不足的部位,作出标记并标出计算需配的附加箍数值,在施工图的相应位置中原位标出。该步骤提在前面进行,也是针对部分设计人员容易忽略或遗漏附加箍筋的设计而采取的对治措施。3配置梁纵筋梁纵筋的配置大家最熟悉,也没有简单快捷的办法,老老实实对照计算配筋简图中每根梁的计算值逐一进行配筋。框架梁的贯通筋可以暂不考虑,留待下一步骤统一处理。4配置梁贯通筋当框架梁抗震等级为三、四级时,梁面贯通筋按构造配

8、 214 即可;当框架梁抗震等级为一、二级时,梁面贯通筋除最小按构造配 214 外,尚不应小于梁两端支座面筋中较大面积的 1/4,此项内容部分设计人员也常会忽略。故在此也作为一项专门的步骤提出,方法为:(1)对应于贯通筋为 214 缺省值的最大支座负筋值为 1230mm2,当支座负筋超出该值,相当于支座负筋大于 322 时,则需原位另配贯通筋。扫视计算配筋简图中每4根梁的面筋计算值,超过 12cm2的均作上标记;(2)对作上标记的梁在施工图的原位标出贯通筋;(3)原位标注的贯通筋及其它部位贯通筋按以下原则进行配置及优化: 在常用住宅结构跨度下(L7m),当负筋为 25,贯通筋18 时,直接拉通

9、较经济; 在常用住宅结构跨度下(L7m),当贯通筋为 14,负筋18 时,直接拉通较经济; 在常用裙楼或地下室顶板结构跨度下(L7m),当负筋为 25,贯通筋20 时,直接拉通较经济; 在常用裙楼或地下室顶板结构跨度下(L7m),当贯通筋为 14,负筋16 时,直接拉通较经济。5梁腰筋的确定梁腰筋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第 10.2.16 条的规定确定,每侧腰筋面积不小于腹板截面面积 bhw的 0.1%,间距大约按 200左右。注意不一定均按 12200,直径可用 10 时则用 10,大部分梁的腰筋可在说明的内容中规定。6检查并修正违反强条的内容(1)检查框架梁端截面

10、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是否违反强条规定框架梁端截面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的面积,除按计算确定外,两者的比值,尚应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计算规程 (JGJ3-2002)第 6.3.2条第 4 款或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第 6.3.3 条第 2 款的强条规定:二、三级不小于 0.3,一级不小于 0.5。在梁配筋填写完成后,专门检查框架梁端底筋与面筋面积比是否满足要求,如对一般框架梁高为200600 的住宅标准层,按 2.5%的最大配筋率其支座钢筋最大配筋值为625,二、三级抗震时底筋最小要求为 225,故当底筋不小于 225 时,该梁必能满足要求,不需检查;当底筋

11、分别为222、220、218、216、214 时,其对应的面筋上限分别为525、425、225/222、325、322,可事先将其一一列出,再对底筋小于 225 的框架梁逐根检查,当发现面筋超出相应的上限值时,则需对底筋进行调大处理;对面筋小于 322 的框架梁必能满足要求,不需检查。对其它截面尺寸的梁依此类推。对悬臂梁和框架梁的悬臂段,因不5存在抗震延性问题,底筋与面筋的面积比则不受此限,但悬臂梁的底筋配置不应小于计算值。对与梁悬臂段相邻的内跨,建议还是按悬臂支座的面筋确定其底筋最小值,以避免在施工图审查时引起不必要的争议。(2)检查框架梁箍筋加密区间距是否不大于 hb/4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

12、计算规程 (JGJ3-2002)第 6.3.2 条第 5 款或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第 6.3.3 条第 3 款强条规定:框架梁端加密区箍筋间距不得大于梁截面高度的 1/4。如当框架梁截面高度小于600 时,加密区箍筋间距必须小于 150。故要检查,在梁配筋图中,是否已增加当梁高小于 600 时框架梁端加密区箍筋间距为 100 的通用说明。(3)检查当框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大于 2%时,箍筋直径是否已比规定的构造直径加大一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计算规程 (JGJ3-2002)第 6.3.2 条第 5 款或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第 6.3.3 条第 3

13、 款的强条规定: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 2%时,箍筋直径要比规定的构造直径加大一级(注意不是比计算数值加大一级) 。在梁配筋填写完成后,专门检查框架梁端受拉纵筋是否超过 2,如对一般框架梁高为 200600 的住宅标准层,当受拉纵筋不小于 525 时,则需检查已配箍筋是否满足比构造直径大一级的条件,否则调大,对纵筋小于 525 的梁不需检查。对其它截面尺寸的梁依此类推。对悬臂梁和框架梁的悬臂段,因不存在抗震延性问题,箍筋可不按此执行。对与梁悬臂段相邻的内跨,建议还是按悬臂支座的面筋是否超过 2来确定箍筋的直径,以避免在施工图审查时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四、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1大跨度梁对大跨度

14、梁的配筋,除需参照程序按强度的计算结果外,还需考虑如下因素而采取相应的措施:(1)需验算长期挠度,不足时需相应增加配筋。具体操作:查出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跨中弯矩、跨中实际配筋值和 SATWE计算得的弹性挠度值,输入 MorGain 的“挠度换算”中计算,注意中梁刚度增大系数取 1.0,截面按 T 型输入会与实际较相符,当扣除起拱仍不能满6足要求时,则需相应调大配筋。 (2)需考虑因梁的实际挠度较大,带动板一起变形而对板造成的附加内力的不利影响。即板除在按梁分隔的区格内产生局部变形外,还存在与梁一起发生的整体变形。一般来说,跨中部位沿梁长度方向板底会受拉,而支座部位沿梁长度方向表面拉应力会增加

15、,故对单向板,需适当增加短边支座处板面筋的长度和数量,并按受力筋配置板底长向钢筋;对双向板则需适当增加支座处板面筋的长度和数量,并将板底钢筋隔跨拉通配置。2较大跨度的悬臂梁与上述大跨度梁一样,也需验算梁的长期挠度,不足时需相应加大配筋,一般悬臂梁段经常由长期挠度控制配筋,故仅按配筋简图中的强度结果配筋往往是不足的。当为跨度较大的内悬臂时,参照上述大跨度梁的情况,按梁变形对板产生的不利影响,适当加强板配筋。3折梁对需靠扭转来维持平衡的折梁,当为没楼板的独立梁时,务必慎用,因当扭距超过梁的开裂扭距后,梁的抗扭刚度从弹性进入塑性状态,其数值退化为不足弹性刚度的 1/10,换言之,即梁的实际扭转变形将

16、是程序计算值的 10 倍以上,将会出现一些难以预估的情形,故一般不建议采用;当折梁上有楼板时,楼板将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阻止折梁发生过大的扭转变形,但注意需相应加强支撑楼板的厚度及配筋。4注意需手工调幅的梁对某些因计算模型无法真实反映实际约束情况而需手工进行调幅的梁,当一端调为简支时,跨中底筋及另一端的面筋可分别增加该端未调幅前面筋的一半数值。当为半刚接支座时,仍需保留适当数量的面筋。5需考虑梁长期弹塑性变形影响的情况对以较大跨度悬臂梁为中间支承的梁,应考虑悬臂梁的长期弹塑性变形远大于其弹性变形,而使该梁的内力发生重分布的影响。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用减小悬臂梁截面的方式模拟梁刚度折减或对悬臂梁设铰。6与剪力墙平面外相交的梁一般情况可设铰处理,特别是按刚接计算配筋较大时。当确实需刚接7以提高结构整体抗侧刚度时,钢筋需按高规第 7.1.11 条规定可靠锚固,但建议纵筋直径不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