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建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724350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建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建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建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建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建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建(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建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仍然是教育主体。教师不仅不能忘记自身的主体性,还要始终强调自身的主体性。这一主体性体现在教育的内容、过程、结果中。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主体性发展存在着思想观念、发展目标、活动形式、主体间交往等方面的缺失。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个人修养,在施教过程中注重正面导向,注意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教师主体性的有力彰显。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主体性缺失 现状 重建 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被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

2、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是教育主体,具有主体性。深刻认识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在现实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的主体性缺失却是个不争的事实。本文试图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入手来分析教师主体性的缺失现状和重建策略。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主体性的缺失现状 1.教师主体性思想观念的缺失 随着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发展,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早已成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种教育理念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上,却营造了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在客观上忽视教师主体性的现实。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确实

3、在思想观念上持一种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认为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就必然导致教师主体性的弱化,有了学生主体性的强势,就必然对应着教师主体性的弱势。这种教师主体性思想观念的缺失进而又导致了教师主体性行为的缺失。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一些老师授课内容的“泛娱乐化”和对学生态度的迎合化,就是这种思想认识偏差的现实行为表现。若以主体哲学“主客二分”的视角及主体绝对排他性的特性来看,这种观念虽有其存在的道理,然以后现代哲学“连续性原则”和“多元主义方法论”的视角观之,在主体性成长中,主体间性才是有意义的,教师主体性和学生主体性不仅可以并存,改“非此即彼”为“亦此亦彼” ,而且多个主体间的交流、

4、对话、合作可以促?M各自主体性的提升。 2.教师主体性发展目标的缺失 目标是行动的先导,主体性发展目标的确定是教师主体性发挥发展的方向和旨归。就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而言,一个明确的、一贯的、分层次的主体性发展目标的确立,无论是对于其个人主体性发展和成长,还是对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都有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从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在人员构成上存在着多样性,既有专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又有班主任、学校行政人员、其他课程教师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且即使是专门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他们在发展类型和发展阶段上也各有不同,从发展类型上看,就有侧重行政、侧重教学型教师的区分;从发展阶段上看,又

5、有新上岗教师、初级年轻教师、高级胜任教师、专家型教学名师等的区分。同时,各专业教师的发展志趣、发展能力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主体性发展目标必然是多层化和多元化的。然而在现实中,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本身的复杂性,使得一些教师难以根据自己的发展阶段、发展特点对自己的主体性个性化发展目标作出清晰界定和明确表达,从而导致教师主体性发展目标的缺失。另一方面,由于学校行政化的体制造成外在管理组织的强力干涉,这种科层行政管理制度往往倾向于从所谓的“效率”出发,用“标准化”和“大一统”的组织目标来替代教师个人多样化的主体性发展目标,从而导致教师主体性的缺失。 3.教师主体性活动形式的缺失 从逻

6、辑次序上讲,主体包括实践主体、认知主体、评价主体和决策主体等多种类型,是一个涵盖多种活动形式的整体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只有把自己当作实践主体,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在教育实践中完成对教育对象的把握和客观规律的主体认知,并根据学生主体的个性特点和客观现实状况作出自己的评价和决策,才能完成教师主体性的建构,促进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在长期崇尚工具理性的现实背景下,很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主体性只是得到了片面的强调,从教师主体性活动形式上讲,他们仅仅被看作实践主体和认知主体,无论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学校的教学管理职能部门,

7、往往只是把教师当作实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功能的条件和手段,当作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工具。在这种状况下,各种有形或无形的条条框框使得教师很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主选择多样化的教师主体性活动形式,也很难作为独立的评价主体和决策主体对自身的主体性发展作出自己的决定,这无疑会制约其主体性的发挥。 4.教师主体间交往的缺失 人的实践活动总是表现为“主体客体”结构和“主体主体”结构组成的双重架构2。从“主体客体”的结构维度看,主要体现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鉴别、占用和改造等,而从“主体主体”的结构维度看,则主要体现为主体间性,强调的是主体间自愿、自发、自由地交往。因此,教师主体性的发展不仅要指向客体对

8、于主体的有用性,提升主体认识客体、改造客体、利用客体的能力,而且更要重视主体间相互交往,在相互交流和合作中增进各自的主体性。然而在现实中,教师主体间交往的缺失却是个不争的事实。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文人性格”或“文人相轻” ,从而使得教师主体间不屑交往或缺乏相应的交往合作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学校中长期盛行制度理性的管理模式,对教师的贡献进行量化打分和绩效测算,并以此作为决定教师职称评聘、竞争上岗和薪酬发放的重要依据,这种管理模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的“业绩产出” ,但却显著地削弱了教师主体间的交往和合作的意愿和空间,客观上造成教师主体性的缺失。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

9、主体性重建的重要性 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决定了教师主体性重建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进一步抽象和概况,这些教育内容就决定了必须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其一,中学课堂思想教育的起点一般是教师对相应思想理论进行宣讲、讲解,其方式及内容的多样性离不开教师主体性的良好发挥。其二,中学政治教育要求受教育者接受一定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了解并掌握相应的政策,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发挥好自身的主体性,掌握正确的政治理论观点,具备鲜明的政治立场,时时跟踪学习政府相应的政策。其三,中学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激发教育对象的道德情感或道德意志,培养其道德认知,促使其形成道德

10、行为等。想要激发教育对象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或道德意志,具备系统的道德认知从而外化为对社会和公众有利的道德行为,同样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才能提高教育效果。 2.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强化了教师主体性重建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组成的动态双边过程。从教师的角度看,主要包括教师的认识活动、情感活动与实践活动,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中学生是一群身心发展处在特定阶段的青少年,他们身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能否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因材施教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主体性。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一主体性的意义并主动积极地与教育对象之间建立联系,好的教育效果才有可能。思

11、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活动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关心与喜爱。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计划、组织教学上除去具备基本的教育理论外,还要有更多的热情与耐心,给学生更多的关爱与理解,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谆谆教导,循循善诱。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以拳拳的爱心、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格、完善的人格与学生亲密互动,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反馈了教师主体性重建的重要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此语道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延续性、长期性等特点。教育效果的好与坏,往往能在一个阶段之后,通过受教育者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反馈,得到一定程度的评价与验证。事实表明,大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

12、教学中主体性发挥得比较好的教师,学生对其本人和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都比较高。反?来,那些深受学生喜爱,学生评价比较高的中学思想政治课老师,一般也都比较注重自身的发展和主体性的发挥。同样,学生的精神风貌、思想状况、生活态度、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思想政治道德方面表现出的班级差异、年级差异及性别差异等,也可以从不同程度、不同侧面折射和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情况。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反馈了教师主体性重建的重要性。 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主体性的重建策略 1.教师要提高自身水平与素质 一方面, “水平”是指理论水平、知识水平、语言水平等。知识渊博是一个好老师必要的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各

13、学科已没有以往那样分明的界限,因此对跨学科及交叉学科的理论也要有所涉及甚至深入。中学生往往处于榜样认同的敏感期,往往是“亲其师,信其道” ,这就要求从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更要广泛阅读文学、历史、哲学书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会贯通,形成体系,成为学生崇敬的榜样。另一方面, “素质”的提升主要包括政治素质、人格素质、理论素质、能力素质等的提升。政治素质表现为个人的政治方向、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政治纪律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才会不偏题、不跑题、不离题。人格素质包括过硬的心理素质与高尚的道德素质等。理论素质这里不再赘述。能力素质既是以上各种素质的集

14、中体现,又直接影响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完善。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只有不断提升自身水平与素质,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2.教师应特别注重教育过程中的正面导向 第一,教师要注重为人师表。表现在言行举止中就是着装要整洁、庄重、大方;说话要表达清楚,语气温和,前后一致,说到做到;待人要热情得体,平易近人;行动上竭力严格要求自己,行为世范。有的老师在课内与课外、人前与人后的言语行为表现截然不同,这是最要不得的。第二,教师应具备坚定的思想立场。伴随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进程快速发展,互联网上的讯息层出不穷、良莠不齐。青少年学生一方面接受这些信息的能力、速度惊人,另一方面他们过滤、筛选、选择信息的能力很

15、不完善。他们对于网络上的正面消息往往表示怀疑与不屑,对于负面消息却全盘照收。这就需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们特别注重教育过程中的正面导向,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和践行者,以正面的情绪感染学生,以正面的情感鼓舞学生,以正面的能量激励学生。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具有主导作用,无可替代。但学生作为学的主体,同样具有主体性。一方面,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及落脚点,教育效果的好坏离不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另一方面,教师传递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化加工才能得到内化。学生能动地接受教师所授,包括知识、思想、情感等,他们主动参与整个思想政治

16、教育活动过程,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的接受有选择性,这必然反过来作用或影响教师的行为。可见,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二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 李为善,刘奔.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 和学新.主体性的生成机制与教学设计J.教育研究,1997(11). 3 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高虹(1974-) ,女,江西彭泽人,江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吴寒斌(1973-) ,男,江西南昌人,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郑雪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