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非言语交际对比研究概述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724163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日非言语交际对比研究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日非言语交际对比研究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日非言语交际对比研究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日非言语交际对比研究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日非言语交际对比研究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日非言语交际对比研究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日非言语交际对比研究概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日非言语交际对比研究概述内容摘要:在交际中,如果脱离非言语的配合,孤立的言语行为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尤其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主要概括了中日非言语交际对比研究的相关著作和论文,并且论述了目前国内该方面的研究现状和问题。关键词:非言语交际 中日对比 体态语 客体语 环境语 非言语的 Nonverbal 一词,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为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而伴随言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的不属于有声语言和文字语言范畴的方法和手段。 又被称为“不是语言的语言” 。非语言交际指不需要使用言语就能发出和接收信息的行为,这种行为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不像语言只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

2、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这一概念属于社会心理学,指人在传达讯息时,会使用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或音调等语言、文字以外的媒介来辅助说明。非语言交际就是交流的双方利用身体的特征或者自然环境给交流对方传递特定的意思,表示言语之外的情感。在交流中言语表达终有不足,所以我们会额外在意对方的非言语表达,这有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情绪、态度、个人特质等,甚至是内心真正的意图。 对于非语言的分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例如美国的玛娇丽?F?瓦格斯把非语言分为 9 类,分别是人体(身体特征、皮肤、体形等) 、动作(手势、姿势等) 、眼睛(视线、眼神等) 、副语言(声音的高

3、低强弱等特点) 、沉默、体触行为(接吻、拥抱、握手等)、对人空间、时间、色彩等。显然,玛娇丽?F?瓦格斯的这种分类归纳并不能完全涵盖非语言的范围。纳普(M?knapp)将非语言分为 7类,分别是人体的传递行为(例如表情、视线、手势、体势等) 、身体特征(体形、肤色、毛发等) 、 触摸行为(握手、拥抱等) 、副语言(如声音的特征、咳嗽、哭声、发话间隔等) 、空间因素(如体距)、个人物品因素(如服饰,化妆,随身物品等) 、环境因素(如家具、灯光、温度等)等。美国的 K.W.back 将非言语交际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静态无声的非言语交际、动态无声的非言语交际以及有声的非言语交际等。毕继万将其分为 4

4、大类,将姿势、身势、面部和手部动作、体触行为等归类为体态语;将沉默、话轮转接、非言语声音等归类为副语言;将化妆、衣着、肤色、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等归类为客体语;将空间,时间、距离、灯光、颜色、标志等归类为环境语。 非言语交际的方式有很多,人们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衣着服饰、声音暗示等都能表达一定的意思,都是非言语交际的有效手段。例如人们高兴时会眉飞色舞,忧伤时会愁眉苦脸、悲痛时会嚎啕大哭等等,这些情绪都是通过非言语手段表达出来的。又例如我们在说话时往往同时会借助身体动作来表情达意,有时这种动作会起到强化言语信息的作用,有时则起到弱化言语信息的效果。例如你送给小孩礼物时,他若真的不想要,就会说不要

5、,同时也会伴有摇头、扭身、眼神漠视等行为;而若他很想要却碍于大人的说教,虽然嘴上说不要,但是眼睛会一直盯着看,并使劲扳着手,这就是弱化了他的言语内容。所以非言语交际在交际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可以使言语信息更加鲜明突出,也可以弱化或补充言语信息的内容,还可以代替言语手段来表达信息。西方学者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对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做了研究,伯德惠斯特尔认为:文化背景相同的两个人在交谈时,言语手段传达的信息仅占 35%,非言语手段传达的信息占 65%。梅拉比安也认为,两人在交谈时,非言语占 93%,语言本身仅占 7%。由此可见,在交际中,仅靠语言文字来传递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也往往需要非语言手

6、段来增强语言效果,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非语言手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与他人交流,减少交流障碍,促进交流顺利进行。 非言语交际一词来源于英语中的“nonverbal communication” ,对非言语交际的正式研究普遍认为始于达尔文,他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 (1872 年)一书中,对人类与动物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各种心理活动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研究。此后,逐渐出现了大量研究非言语交际的作品。例如伯德惠斯特尔的身动学入门 (Introduction to Kinesics) 、霍尔的无声的语言 (The Silent language) 、戴斯蒙?莫里斯的人类行为观察 (Man Watching) 、

7、洛蕾塔?A.马兰德罗和拉里?巴克的非言语交流 (Nonverbal Communication)和朱利叶斯?法斯特的人体语言 (Body Language)等。而关于跨文化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可谓始于美国的莱克?布罗斯纳安著的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言语交际对比 ,它第一次直接对中英国家的非言语交际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对比研究。 在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方面,代表作为李庆祥主编的中日非语言交际研究 (2008) ,它是研究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前沿丛书,其中收录了 25 篇论文,内容分为概论篇、分论篇、音声语篇和教学篇等。关于中日非言语交际对比方面,概论篇中有卢涛的日本非语言交际研究概述 、毋育新的中日非语言交

8、际行为的比较研究和吴宏的日本人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日本文化兼谈中日非语言交际行为之差异等论文;分论篇中主要关于手势、表情、副语言等方面的论文,其中关于中日对比的有倪秀梅和姜峰的中日手势文化比较以手指动作为主 ;教学篇中有赵春利的对非言语行为的调查研究和樊军的日本文化中的非言语交际与日语跨文化教学等论文,主要是关于日语语言教育中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另外,?有王秀文著的日本语言 文化与交际(2007) ,主要论述了中日文化差异与体态语的表达方式、副语言及交际功能等。铁军编的中日色彩的文化解读中,以五种基本色为中心进行了中日对比。 另外,关于体态语对比研究,期刊论文方面有孙鹏的从体态语看中日两国文化差

9、异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4) ) ;有桂玉植和倪秀梅的跨文化交际中的中日体态语对照研究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3) ) ;王连娣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视角下的中日手势语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 ; 林燕燕的体态语语言表现之中日比较以“喜”的面部表情为中心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2) ) ;赵平的从灾难中的笑容看中日非语言交际 (日语知识,2012(09) ) ;张晓梅的 论中日手语中表情与口形的作用 , (才智 ,2011(19) ) ;张淑婧的关于中日谈话节目中附和表现的使用实态 (2010) ;王冠华的关于面

10、部表情描写的中日对比研究基于语料库所进行的调查 (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4) ) ; 程放明、刘旭宝的体态语的中日语言表述异同 (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4) ) ; 硕士论文方面有李江冰的“肢体语言”的中日对比 (2009) 、向金枝的中日体态语对比研究与对日汉语教学 (2016)等。 在服饰色彩方面,有马兴国的中日服饰习俗交流初探 (日本研究,1986(3) ) ;张祝平的中国国服丧失原因浅探从近代中日服饰变化比较说明 (历史教学,2002(11) ) ;钱国英的硕士论文从文化的角度看中日颜色词的异同 (2005) ;刘容的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色彩使用的差异以服饰、礼品为例 (辽宁师范大

11、学学报,2006(4) ) ;李?的日本服饰搭配中日对照 (1-8) , (日语知识,2008(10-12) 、2009(1-4) ) ;杜君林的中日空间概念中“内”与“外”的对比分析 (科技风 2010(6) ) ;魏娜、蒋翔云的浅析中日两国的传统服饰文化间的差异以旗袍和和服为例 (学理论 2012(21) ) ;白玉兰的中日时间观念的差异及其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2) ) ;苗?M 的硕士论文中日服饰文化对比研究 (2014) ;陈颖超的中日两国“白色”异同研究(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1) ) ;谷秋实、吕园园、王芳的小议中日服饰色彩禁忌 (萍乡

12、学院学报,2015(2) ) ;张欢的硕士论文中日英空?g 表方法?照研究?D在、 、 on中心?D (2015)等。 综上所述,我可以看出,关于中日非言语交际的比较研究在我国已初具规模,研究的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 2000 年以后,无论是期刊还是硕士论文数目都不算多,相关的著作更是少之又少,并且各年份的论文分布相对分散,规模较小。从研究的内容来看,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的重点在体态语对于和服饰色彩的对比,主要是关于姿势、身势、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的对比研究,还有关于中日服饰色彩方面的比较研究。少数文章关于副语言的比较研究,但是论文数量非常少。其他方面的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基本是空白的。总之,关于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还有很多需要发掘的内容,研究对象和范围也需要进一步扩展,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也亟需进一步构建,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的发展和完善还需要学者们今后长期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J.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 2.杨全良.非言语交际简述J.外语研究,1990 年版。 3.杨平.非语言交际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 版。 4.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年版。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