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716631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创新整合点 利用网络资源平台的开放性、互动性,在课前预学环节通过网络资源平台上传微视频,学生根据视频中的指导方案预习新课,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在学习过程中使用平板电脑,广泛利用网络资源拓展知识层面、丰富学习内容;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性,帮助学生在写字前观察字形,让写前观察变得直观有效;通过网络互动平台使语文学习与学生评价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教材分析 寻隐者不遇选自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板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这首诗写贾岛去寻访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虽然浅显,却耐人寻味。这首诗第一句交代“寻隐者” ,第二句说明“不遇” ;第三、四句直中有婉, “只在

2、”说明隐者走得不远,容易找到,让人在找寻不到的失望中又萌生一线希望, “不知”说明隐者在白云深处,难以寻踪,又让人怅然若失,无可奈何。本诗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意境幽远。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意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提供相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全诗。新课标倡导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多元化思考、独特性表达、创造性运用” 。因此,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敢于谈自己的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读诗文,用自己的思维来解决问题,用自己的语言

3、来做评价。教师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保护学生的思维灵性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并会写生字“遇” ;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吟诵、想象、表演、结合书下注释等方法理解诗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中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的情怀,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环境与准备 识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平板电脑、课本剧表演道具等。 教学过程 1.微视频预学,奠定基础 课前,教师将微视频上传至网络资源平台,学生根据自主学习指导方案中的四个问题展开预习,并记录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

4、微视频、自主学习指导方案帮助学生有步骤地学习,并做好预习作业,从而使课堂学习更加高效。 2.了解背景,解?诗题 揭题。 教师组织学生集体吟诵池上 。 师:同学们,你们吟诵得真好听!旋律多么优美,心情多么欢畅。其实,学习古诗很简单,古诗可以吟,可以唱,还可以演。今天,就请同学们随老师走进诗人贾岛(学生接答)的寻隐者不遇(学生接答) 。 质疑解题。 师:咱们先来看看诗题,你们有什么疑问? 生:“寻”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 1:寻找。 生 2:寻访。 师:用词真准确,一个“访”字就显示出作者对隐者的 生:尊敬、礼貌。 师:那么,什么样的人叫做“隐者”呢?谁来结合书下注释给大家介绍一

5、下。 生:隐居的人、隐士,他们隐居在深山中,远离城市。 师:那贾岛见到了隐者吗? 生:没有。 师:你们是从哪两个字知道的? 生:不遇。 设计意图:通过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朗读诗歌,随文识字 自学自讲。 师:“遇”是本节课的一个生字,谁能给大家讲讲这个字?(教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方法) 生:整体认读音节“yu” ,半包围结构,走之旁,相遇,遇见。 师:你的讲解很全面。 写字教学。 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性,帮助学生在写字前观察字形。第一步,学生先在白板上画出这个字的整体轮廓,以确定“遇”字呈正方形的特点;第二步,学生把“遇”字的两部分拖放到虚宫格里合适的位置,明确半包围结

6、构字的间架结构,找准重心;第三步,学生画出横、竖中线,找出这两条主线附近起笔或收笔的笔画,确定笔画的具体位置;第四步,描画出生字的主笔,感受主笔舒展对整个字书写的重要性。随后,教师回放整个过程(如图 1) ,让学生回顾并总结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电子白板交互功能的运用,使写字教学直观有效。在落笔书写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做到笔画到位,重心居中,书写规范,落实了写字的学习目标。 拓展“不遇” 。 师:大家刚才提到的“不遇”就是没有遇见。那么,谁能把这个题目完整地讲给大家听? 生:贾岛寻访隐居的人,但是没有遇见。 师:非常好,我们只要把词语的意思连接在一起就是整句诗题的意思,这也是古诗翻译的一个重

7、要方法。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古诗文翻译的方法。其实,古诗中还会读到许多不遇(展示 PPT,如图 2) ,诗人们为什么要偏偏记下来这些“不遇”呢?今天咱们就来推敲这个“不遇” 。 复习平仄。 师:大家还记得学习池上的时候,讲过的平仄规律吗? 生:平长仄短。平声字(一声、二声)要读得长一点,仄声字(三声、四声)要读得短一点。 师:好,咱们一起来试试吧!看着老师的手势, “松”是几声? 生:一声。 师:对,也就是平声,读得要长,老师已经把平仄给大家用符号呈现出来了,请看 PPT(如图 3) 。 学生齐声朗读。 4.创设情境,理解诗意 小组探究诗句含义。 师:现在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反复诵

8、读,观察插图,说一说每一句诗的意思,时间为 3 分钟。 学生小组探究学习,教师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小组回答。 师:哪个小组来解释第一句诗的意思? 小组 1:苍松下,询问了童子。 师: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诗意的?关于这一句大家有没有问题想问小组 1 的呢? 生 1:谁问? 生 2:童子是谁? 师:哪个小组来解释第二句? 小组 2:他说师父已经采药去了。 师:关于这一句大家想一下有没有问题想问小组 2?第三句哪个小组来解释呢? 小组 3:就在这座大山里。 师:针对这句,大家有什么疑问? 生 1:谁说的? 生 2:“只” “此”怎么解释? 生 3:山是什么样的? 师:接着请小组 4,解释第四句。

9、 小组 4:可是云层很深,不知道师父在什么地方。 师,大家有什么疑问? 生 1:谁回答的? 生 2:云深是什么样的? 教师对上述的问题解释、分析,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理解、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进行分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设疑能力。 5.情境复现,感悟诗情 一问三答对话式。 师:这首诗讲述了诗人贾岛寻访隐者却没有遇到,与其他诗不同之处是诗人抓住了人物对话来写,那么,是哪两个人的对话呢? 生:贾岛和童子。 师:从古诗的内容来看他们有几次对话? 生:三次。 想象补充另两问。 师:请同学们根据诗句想象一下,诗中省略的询问是什么? 教师出示 PPT 页面(如图 4) ,学生思考问题。 表

10、演古诗课本剧。 师:谁想上台来把这三次对话演一演? 教师邀请学生上台表演,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表演。 悟诗人情感变化。 师:这三次对话,还展示了贾岛在寻访中情感的变化,真是一波三折,起起落落。请同学们带着诗人的情感再来读一读!(学生带感情齐读) 探寻隐者品质。 师:其实贾岛要寻找的不也正是隐者的高洁品质吗?这叫做?者虽不遇,但不遇中有遇。请同学们带着这份“有遇” ,把对隐者的仰慕之情读出来。 6. 拓展延伸,作业布置 “推敲”典故。 师:说起诗人贾岛,他可是有名的“苦吟诗人” 。他喜欢咬文嚼字,斟酌诗句,而推敲的典故也是出自他写的题李凝幽居这首诗中的“僧敲月下门” 。他还写了许多的古诗,请同

11、学们课下利用网络欣赏。 利用学习平台发送自选式作业。 a:绘古诗把诗句中的场景,画一画。 b:讲古诗把古诗编成故事,讲一讲。 c:演古诗把诗中事情经过,演一演。 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著名诗人贾岛的作品。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此诗描述了寻访者拜访隐者不遇,却与童子互问答。全诗仅四句,二十个字,笔墨虽不多,但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1.平淡中出新奇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但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三种情况。 “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从写作笔法上看, “松下问童子”这是

12、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 ,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 ,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个字表达完美,这足以看出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2.朴实中显壮美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

13、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 “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 ,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 3.交流中生亮点 学习过程中,有学生提出:这位隐者是谁?是神仙吗?针对这一疑难,同学的回答各式各样:诗人、僧人、道士、采药人、医生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从“采药”一词可猜想隐者是懂医术的人,他采了药为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医。有说:“云深不知处”说明隐者的采药是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他不辞辛劳、不怕艰险,隐居在深山,采药行医,是个大好人。正是有了学生的交流,课堂才会生成亮点,才会意趣横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学习完寻隐者不遇一诗后,个人觉得在课堂学习中一定要在必要之处融入信息技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时,集体力量再强大,学生仍旧会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这时教师不能一味强调让他们自己再想想,而应该组织他们整理思维,引导他们调整思维,教师要适当地及时参与,或提醒,或总结,做一位及时的引导者、积极的参与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