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体育场馆现状调查与分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716450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体育场馆现状调查与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甘肃省体育场馆现状调查与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甘肃省体育场馆现状调查与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甘肃省体育场馆现状调查与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甘肃省体育场馆现状调查与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体育场馆现状调查与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体育场馆现状调查与分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甘肃省体育场馆现状调查与分析摘 要 通过对甘肃省体育场馆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我省体育场地种类单一、结构不合理、场地分布与发展不均衡、不协调。并对我省体育场馆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 甘肃省 体育场馆 现状调查1.前言体育场地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增进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既是广大群众进行健身锻炼,活跃文化生活,提高竞技运动水平的场所,也是建设精神文明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和“十五”计划期间,甘肃省的体育场地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建了一大批体育场馆和健身场地,场地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对身体健康重

2、要性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体育锻炼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健身场地质量和规格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全面了解和研究我省体育场地的发展现状、分布特征以及各种体育场地的规模、规格、质量、数量,既可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体育场地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又可以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对推动群众健身活动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研究对象与方法2.1 研究对象 甘肃省兰州、天水、白银、金昌、嘉峪关、武威、酒泉、张掖、定西、陇南、平凉、庆阳、甘南、临夏 14 个市(州)的 87 个县(区) 。2.2 研究方法2.2.1 问卷调查法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全省 14 个市州的体育场馆进行调查。2.2.2 数理统计法采用

3、 spss12.0 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3.结果与分析3.1 体育场馆现状3.1.1 体育场馆概况调查结果显示,截至 2010 年底,甘肃省共有各类体育场馆22591 个,其中标准场地占 77.8%,非标准场地占 22.2%。体育场馆占地总面积 3304.0445 万 m2,总建筑面积 2849.4223 万 m2,场地总面积 2005.1057 万 m2,历年累计投入体育场馆建设资金17.927 亿元,人均投入体育场馆建设资金 68.8 元,安置从业人员2.1 万人。全省人均体育场馆面积约为 0.76m2。每万人拥有体育场馆 8.7 个。平均每平方公里体育场地面积为 44.2m2。与

4、全国均值比较,甘肃省人均体育场馆面积比全国低 0.27m2;人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全国均值的一半,比全国均值低 79.35 元;每万人平均拥有场馆个数高于全国 2.1 个。 3.1.2 标准体育场馆种类分析我省共有标准体育场馆 39 种,占被调查 64 种标准场馆的61.0%。其中,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等大型体育场馆占标准体育场馆总数的 0.56,占全省体育场馆总数的 0.43;室内游泳池、保龄球馆、健身房(馆) 、综合练习馆(房) 、篮球房(馆) 、羽毛球馆等室内体育场(馆)占标准体育场地总数的 5.1,占全省体育场地总数的 3.9;室外游泳池、室外网球场和足球场等室外体育场地占标准体育场地

5、总数的 94.4,占全省体育场地总数的 73.4。在室外体育场地中篮球场、小运动场和排球场占标准体育场地总数的 89.7。在标准体育场地中,位居前十位的分别为篮球场(75.9%) 、小运动场(7.4%) 、排球场(7.2%) 、乒乓球房(1.5%) 、健身房(1.3%) 、田径场(0.9%) 、门球场(0.8%) 、棋牌房(0.7%) 、室外网球场(0.5%) 、有固定看台的灯光球场 0.47%) 。3.1.3 标准体育场地分布状况3.1.3.1 系统分布状况我省 17569 个标准体育场地中, 教育系统占 77.2;体育系统占 2.8;其他系统占 19.9。在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占教育系统体

6、育场地总数的 4.2;中专中技占 3.7;中小学占91.6;其他占 0.4。全省的体育场地主要集中在教育系统,而教育系统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校。 3.1.3.2 地域分布状况按照地理位置,我们将甘肃省 14 个市州划分为中部(兰州、白银、定西) ,河西(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 ,陇东(天水、平凉、庆阳) ,陇南(临夏、陇南、甘南)4 个板块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我省体育场地分布不均衡,地区之间具有非常显著差异。河西地区无论是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还是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均排列全省首位,中部地区次之,陇东和陇南地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和场地数明显低于全省均值和河西、中部地区(表 1) 。3.1.3.

7、3 不同经济区域分布状况按照人均 gdp 发展水平,我们将甘肃省 14 个市州人均 gdp 超过17600 元的嘉峪关、金昌、兰州、酒泉 4 个市划分为小康水平;将人均 gdp 水平在 500010000 元左右的白银、张掖、武威、庆阳、平凉 5 个市划分为温饱水平;将人均 gdp 不足 5000 元的天水、甘南、陇南、临夏、定西 5 个市(州)划分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还是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量,小康水平、温饱水平、经济欠发达 3 个区域间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表 2) 。经济发达地区无论是人均占有场地面积、万人拥有场地数量,还是标准场地硬化条件、

8、设施水平、建筑质量等都要好于其它地区。反映出经济发展水平对场地建设和布局具有决定性作用。 3.1.4 场地位置分布调查结果显示,甘肃省现有标准体育场地中,分布在校园的占全省标准体育场地总数的 78%,分布在乡镇、行政村的占 8.0,机关企事业单位(含家属院)的占 6.0,厂矿占 2.0%,居民小区(含街道)占 1.4%,广场占 1.0%,其他场所占 0.8% ,老年活动场所占 0.7%;公园占 0.6%。与全国场地分布比较,甘肃省校园和广场所占比例高于全国平均值,其他均低于全国均值。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小区的体育场地与全国具有很大的差异(表 3) 。3.1.5 场地开放状况体育场地的数量、面

9、积和种类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而体育场地的有效利用则有赖于体育场地的开放程度。调查显示,全省标准体育场地中,全天对外开放的占标准场地的 24.3%;部分开放的占 6.5%;没有开放的占 69.2 %。在非标准体育场地中,对外开放的占非标准体育场地总数的 17.8%;部分开放的占 8.3%;没有开放的占 73.8%。3.1.6 体育场地经济成分构成调查显示,甘肃省标准场地中,国有经济成分占 88.4 %,集体经济成分占 10.0%,其它经济成分占 1.6%。3.1.7 场地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省体育场地以公益类非盈利性质为主,在所 有的标准场地中,公益类占 98.0%,经营类占 1.5%。

10、体育场地高比例的公益性与低水平的对外开放率是我省体育场地建设与发展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矛盾。我省体育场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非常低,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明显处于落后地位。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外省的先进经验,在提高体育场地综合利用水平上做文章。3.1.8 场地建成年份统计结果显示,全省标准场地中,建于 1979 年以前的占全省场地总数的 17.7%,建于 1979 年以后的占 82.3%。改革开放以后建成的体育场地数是改革开放前的 4.6 倍。在改革开放后建成的体育场地中,建于 19801989 年的占改革开放后建成场地的23.5%;建于 19901999 年的占 43.7%;建于 2000 年以后

11、的占32.8%。改革开放 30 年是我省体育场地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场地数量、种类、规模、质量都较改革开放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4.结论4.1 甘肃省体育场的绝大多数指标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体育场地无论是在数量、种类、结构,规模、还是质量上,都与全国以及经济发达省份存在很大的差距,综合水平不高。4.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甘肃省标准体育场地种类和数量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但体育场地种类比较单一,结构 不尽合理,质量不高,现代化的的体育场、体育馆尤为匮乏,资源分散,发展滞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与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突出。4.3 全省体育场地分布与发展不均衡、不协调

12、。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系统之间的体育场地发展存在严重的失衡现象。全省体育场地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和教育系统。4.4 体育场地以国有经济成分、公益类非盈利性质为主,场地开放度不高,综合利用效率低。4.5 全省校园体育场地和广场体育场地建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街道) 、厂矿和其他区域的体育场地建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4.6 部分体育场地被挤占,先行择地新建偿还政策无法落实,体育部门的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权益被侵占和剥夺。5.建议5.1 以全民健身条例颁布为契机,紧紧围绕“构建丝绸之路体育长廊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管理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全民健身的

13、长效化机制,努力实现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新发展和新跨越,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和产品。5.2 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建立公平公正、惠及全民、可持续发展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推进全省基本公共体育设施服务的 均等化。有效整合资源,重点加强经济发展落后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体育设施建设。农民健身工程和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要重点向城市的社区、街道和农村的乡镇倾斜,把体育场地建设纳入到社区、街道、村镇建设规划中。5.3 突出横向联合,着力聚集全社会力量和资金兴建体育场地设施的合力,强化政府与其他部门的联合,着力推进体育健身设施进公园、进广场、进景区、进文化活动站。不断提高体育场地设施“

14、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 。5.4 坚持政府主导、政府指导、政府督导的原则。着力解决影响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的人身安全问题、教学和校园秩序问题、开放成本费等问题,积极推进学校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开放。有效提高现有体育场地的利用率。5.5 加强对各级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规范服务标准,扩大服务内容。建立省、市、县三级体育服务网络,实行多层次、多时段、多元化的服务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便捷的公共体育服务。5.6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场地的规划、建设要有前瞻性,不仅要考虑到目前群众健身需求,更要考虑到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体育消费观念更新以及未来社会发展而带来的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新要求,提前作出预测和准确判断,并制定可行的发展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