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文字》教学例谈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715407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例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例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例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例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例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例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自然的文字》教学例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自然的文字教学例谈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奥秘就藏在言语形式里。语文教学如果只停留在感知文中的形象,感悟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不能发现语文的核心教学价值。语文书中的文章是编者精心挑选的,无论是从选材角度,还是谋篇布局;无论是从写作手法,还是语言风格,都是具有美感的,值得小学生去借鉴学习。 阅读教学应着眼于语言的表达形式,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美的语言形式,从而学习创造美的文章和美的生活。 教学案例: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片段 一、探究“花岗石” ,深入研究方法 1.师:继续前行,瞧,又见到了什么?出示花岗岩的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花岗石 它怎么样?他披着苔藓。 2.和我们同行的伊林也在科考记

2、录中描写了这块石头,找到了吗? 他怎么写的?指名读 “在森林里行走,就像披着毛皮一般。 ” 伊林介绍得怎么样啊?从哪儿你觉得很生动? 引导学生交流,从而体会说明文的语言也很生动。 3.队员们,面对这么一个庞然大物,你有什么问题吗?让学生思考后出示伊林的提问,齐读。 他一口气问了一连串的问题,这些问题一个比一个更深入。队员们,这就是我们的研究方向!那咱们就开始研究研究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到底是谁把它搬来的呢? 4.自然界中能搬运岩石的有三种力量,分别是风、水、冰。同学们,请你看看示意图,再观察观察花岗石的大小、外形、质地,推断推断,谁最有可能搬运它?冰。 (下转第 7 页) (上接第 6 页)

3、说理由啊。你的推理过程是怎样的? 那冰是怎样搬运这么大的石块的呢?同学们来猜一猜。 5.科学家们又会作出怎样的猜想呢? 出示课文,齐读。 师:关于这个问题, 百科全书中还有这样一段科学的表述,出示,指名读。 6.队员们,同样解答了科学问题,请你对比读这段文字和文章第六小节,你更喜欢读哪一段?为什么? 生:我更喜欢文章第六小节,因为“爬”字很生动。 师:你看,不说移动,而说“爬” ,你们看,这哪里还是花岗石啊,分明就是一个史前生物嘛!同学们,找一找,文中像这样的词还有吗? 生:搬、爬、带、走 师:这些动词的精心选择,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使得文章的?Z 言更生动。科考日记写得这么有意思,我们可

4、得读好它。 总结:语言生动也是科学小品文的一大特点板:语言生动。7.一段简单的旅程,收获却很多,你们觉得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呢?交流并板书:观察思考 二、迁移运动,仿写训练 1.下一站咱们去哪儿呢?我邀请大家一起去一座山,这座山上的的岩石很特别,它叫做沉积岩。它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噢。 2.谁来说说,我们该怎么读懂它? (外形,颜色) 3.那我们来提提问题,面对这个大自然的文字你有什么问题? 4.我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这些有价值的问题指引着不同的研究方向。老师查阅了关于沉积岩的资料,能够帮助你们解决问题,完成猜想。 指名读资料 5.仿照第 6 小节的写法尝试写一写你探索的过程。 6.交流和总

5、结:队员们,从你们的作品中,我读到的是科学家的视野,文学家的情怀呀!科学小品文不正是科学与文学的结晶吗?大自然的文字是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写的一篇科普小品文。文章语言浅显生动、通俗易懂,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科普性文章的重点应该是弄清楚相关的科普知识,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远远不够。这类课文知识性、科学性、普及性强,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外,更为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语言,引导学生关注知识

6、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 一、科普文承载科普知识,这些知识要“知” 案例教学中,老师深入研读教材,在执教花岗石一段时,先阅读课文相关段落快速了解了花岗石运动的方式,再出示了百科全书中介绍花岗石的运动方式的描述,让学生来与课文中的语句对比:“请你对比着读读这两段文字,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学生很快发现了课文的特点,找到了“爬”字的巧妙之处。教师再请学生找文中其他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词:搬、爬、带、走。这些动词的精心选择,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使得文章的语言更生动。文中还有一些打比方的运用,比如把青苔说成是“毛皮” ,标题把大自然里的事物说成是“文字” 。这时再来总结:语言生动也是科学小品文的

7、一大特点。该教师敏锐而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或语言结构,看到课文内容背后的东西,挖掘出具有语文学科特质的教学内容,从而带领学生发现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其门径,学习其艺术,欣赏到了科学小品文独特的美。 二、科普文关注语言发展,这就需要“拓” 。 “拓”的是科普信息, “拓”的是在语言实践中悟得课文的表达方法,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教学科普文与其他课文的不同之处,往往在于,后一类课文的教学,一般着力于挖掘课文的深度,而科普类课文的教学,往往在于它的宽度。绝大多数的科普文,没有必要在文字上深挖,内容上,我们不是做科学方面的深入研究,也没有必要深挖;教学就需要从“深度”转向“宽度

8、” ,要由教材的一个“点” ,带学生到一个“面”上去。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例,课文只讲了“星云” 、 “石灰石” 、 “花岗石”四个大自然的文字,知识量、信息量对于“大自然的文字”这个话题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来延伸和拓展。因此,案例教学中,在学习了花岗岩的知识后,教师并没有止于此,而是出示了一幅岩石的图片和一段科学论文的介绍,让学生仿照第 6 小节的写法尝试写一写探索的过程,要求写得生动形象。以课文为凭借,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悟得课文的表达方法,习得课文的语言,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学习有了鲜明的“生长性” 。 三、科普文缺少情节,教学还要“趣” 科普文知识性较浓,缺少情节,不生动,不能像故

9、事文一样,和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教学时容易课堂沉闷,学生学得没劲,成为无声的知识接受器。怎样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有趣呢?首先要让课堂书声朗朗,放开手让学生说、讲、赛,看谁记得多,记得牢,说得清,说得明。其次可以让学生在“知”的基础,将知识性、说明性的文字,转为故事性的文字,使知识性的课文,变成有情节变化的故事,学生学起来自然觉得有趣了。再次,可以像案例教学中一样,让学生成为小科学家,去研究,用生动的语言将自己的研究结果写出来,给大家介绍。这些充满趣味的学习研究方式,“趣”中,也进一步巩固了“知” 。科普文课堂教学得“趣” ,课堂上就会在书声中注入笑声,课堂上就会呈现出语文的轻松和愉悦,课堂上就会闪射出语文的魅力和光芒。 语文学习对学生来说不仅是知识的获得,还应该是文化的熏陶。每篇课文都有它的思想性,是文与道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我们的阅读教学应当挖掘文本价值,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鲜活的教学内容,让课堂充满语文味,让语文之美丰盈每一个孩子的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