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_圆柱与圆锥ppt模版课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702045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_圆柱与圆锥ppt模版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_圆柱与圆锥ppt模版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_圆柱与圆锥ppt模版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_圆柱与圆锥ppt模版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_圆柱与圆锥ppt模版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_圆柱与圆锥ppt模版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_圆柱与圆锥ppt模版课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材分析金积中心学校 蔡春雷一、教学内容。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属于空间与图形版块中图形的计算。包括:圆柱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二、教学目标。1、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他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教学重点:(1)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2)圆锥而体积的计

2、算。3、教学难点:(1)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2)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三、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四、编排形式、内容结构。 (见 PPT)全单元编排了 9 道例题、4 个练习以及整理和复习。例 1、例 2、例 3、例 4, 练习二,圆柱的认识及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例 5、例 6

3、, 练习三,圆柱的体积;例 1、例 2、例 3,练习四,圆锥的认识及圆锥的体积;“整理和复习” ,练习五,综合应用全单元的知识,“数学游戏” 动手操作、探索实践。五、编排特点圆柱与圆锥是传统的教学内容,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在内容和要求方面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1、加强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对圆柱、圆锥的认识,教材均通过列举大量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圆椎体特征的实物直观引入,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的特点,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它们的几何图形。当学生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后,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具有如此特征的实物,从而加强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圆锥的认识,进一步感受几

4、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加强了对图形特征、求表面积和体积方法的探索过程。教材加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索和空间观念的训练机会。例如,圆柱的特征,是让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到的。在教学圆柱展开图的特征时,教材从让学生自主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开始,让学生动手操作,剪一剪并展开观察,再把展开得到的长方形重新包上,探索并发现此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这就为进一步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打下基础,也加深了学生对圆柱特征的认识,锻炼了学生空间想像的能力。3、加强了学生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在编排圆柱和圆锥的认

5、识时,用长方形(或三角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转出圆柱(或圆锥)的活动。此项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转换关系;同时可以使学生在操作、观察、想像、推理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六、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 9 课时左右完成。课时:圆柱的认识 例 1、例 2 一课时;圆柱的表面积 例 3、例 4 一课时;练习一课时;圆柱的体积 例 5、例 6 一课时;练习一课时;圆锥的认识例 1 一课时;圆锥的体积 例 2、例 3 一课时;练习一课时;整理和复习一课时。 圆柱 包括三部分内容: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安排了 6 个例题

6、。圆柱的认识:首先从生活中的圆柱实物或模型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及各个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经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然后通过观察交流,抽象圆柱的特征。例 1 的教学,重点在认识圆柱的特征。教学中应加强直观演示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即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发现他们的特征;之后安排这样一个有趣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绕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并沟通从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让学生快速转动长方形纸片活动,只要求学生操作、感知,不必做更深入的讲解。 本节课的难点应放在例 2,即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指导展开圆柱侧面的方法,理解侧面

7、展开后的形状。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再一次沟通从立体图形再到平面图形的转换。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1)先让学生摸一摸圆柱形实物,圆柱侧面在哪里,猜想一下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2)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再剪开侧面,再展开,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准备的圆柱体各不相同,在剪开的过程中并不是千篇一律,故可能会出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是平行四边形,对于这些操作结果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剪的,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3)最后再让学生观察思考“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什么有关?”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概括出: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

8、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最后让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这样学生通过在亲历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逐步建立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空间观念。“做一做”让学生制作圆柱,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也为后面学习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做准备。圆柱的表面积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概念,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因为学生已有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经验,知道表面积是物体各个面的面积总和。所以对于圆柱表面积的理解并不困难。例 3 的教学让学生将课前做好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展开后的形状,并在展开后的图形中标明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以便于把展开后的每个面与展开前的位置对应起来,得出

9、: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例 4 的教学是关于圆形物体表面积的计算,关于例 4 的教学,我个人认为要注意这样几点:圆柱形物体在计算表面积之前一定要先判断此圆柱体是几个面,什么面,再来进行计算;圆柱形物体表面积的计算的步骤较多,学生在熟练应用公式计算之前,最好是分步进行计算,即先求出侧面积和底面积,再求出表面积。注意每一步的运算结果要写上正确的计量单位;圆柱表面积计算结果再取近似值时,一定要注意不可乱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而是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完成例 4 后, ,做一做是一道计算圆柱表面积的基本题型可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后后可与例 4 进行比较,找

10、出两题不同之处,同样都是求圆柱体的表面积,为什么这题要求侧面和两个底面的面积之和,而例 4 求侧面和一个底面的面积之和?使学生明确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求表面积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计算哪些面的面积之和。温馨提示:(1)练习二中 1-4 题配圆柱的认识来完成,5-10 题配圆柱的表面积课时完成,最后一课时完成剩下练习,也可补充相应拓展练习。(2)在解答“求圆柱表面积”的有关练习,要注意弄清题中要求的是哪部分的面积,一般分为三种情况:计算一个侧面和两个底面如饼干盒、茶叶盒;计算一个侧面和一个底面,如金鱼缸、无盖水桶;只计算侧面积,如烟囱、压路机。所以在解答这些问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实

11、际情况灵活运用公式计算表面积的能力。(3)练习二第 4 题,考查学生对圆柱侧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的关系的掌握情况。学生判断后,应让学生谈谈理由。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把第2、3 个图形围起来,会出现什么情况?加强对圆柱侧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的关系的理解,发展空间观念。(4)练习二第 11 题,要特别关注,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圆柱的各种截面的特点,三种情况很有代表性,如沿圆柱的底面截,则会出现与底面相等的圆形,若沿底面直径截,可能会出现长方形或正方形,练习处理过程中,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演示,对于一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要追问:“观察截后或剪完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何联系?”为后面解答较复杂的

12、关于表面积及体积的计算奠定基础。可在第三节练习课或在后面整理和复习中补充类似练习,如:“一根圆柱形的火腿肠,底面直径 3 厘米,高 15 厘米。把它沿着上下底面圆心的连线切开后,它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如果把它从正中横切成两个相同的小圆柱,它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圆柱的体积应用转化策略,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例 5 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例 6 是利用圆柱体积计算解决问题。(1)例 5,渗透了转化的思想。首先从回顾旧知(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入手,引出圆柱体积的计算问题,并提出圆柱能否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体积。接着通过教具演示图说明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个相等的扇形,把圆柱切开,拼成

13、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一定不要忽略操作与直观演示,也可借助多媒体。然后引导观察和推理,得出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 S,高就是圆柱的高 h,并由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为 VSh。(2)例 6 之前,安排了已知圆柱底面半径 r 和高 h,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VSh 改写为 V的内容。(3)例 6,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解决这个问题,先要计算杯子的容积,使学生明白圆柱形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可直接利用 V计算。温馨提示:(1)练习三中 1、2、3、9 题配第一课时,剩下练习题配合第二课时,第二

14、课时中还应设计一些有变化,有拓展层次的练习。 (2)练习三第 10 题,这道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教师可通过这道题的联系,使学生建立一种利用条件转换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可根据 “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再利用这个底面积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另外也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列方程解答。(3)此题可让学生观察,使之明确钢管的体积=大圆柱的体积小圆柱的体积,也可以钢管的体积=用横截面面积(环形的面积)长(圆柱的高)(4)本节练习课中还可补充下列选择练习:一只铁皮水桶能装水多少升是求水桶的( ) ;做一只圆柱形的油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是求油桶的(

15、 ) ;做一节圆柱形的铁皮通风管。要用多少铁皮是求通风管的( ) ;求一段圆柱形的钢条有多少立方米是求它的( ) 。(侧面积、表面积、容积、体积)圆锥包括圆锥的认识和体积两部分内容。1圆锥的认识。内容主要包括: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其编排与圆柱的认识类似,教学中可参考圆柱的教学,但教师可放手学生自己探究发现总结。教学畅想:1、本节课中圆锥高的认识是教学难点,教学时可联系圆柱的高进行:“圆柱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那么圆锥的高指什么?”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说法“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和“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周上的一点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小组辩论、交

16、流,准确认识圆锥的高,并区分高和母线(母线的名称不要给学生介绍) 。为进一步认识圆锥的高,可以通过实际测量或利用课件介绍测量圆锥高的方法。2、做转动三角形纸片活动时,可先让学生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你们知道绕一个三角形的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3、认识圆锥后,可以将圆锥和圆柱从组成和特征角度进行对比,使学生加深对这两种图形特征的整体的认识。圆锥的体积例 2 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例 3 是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例 2,教材按“引出问题联想、猜测实验探究导出公式”四个层次编排。(1)引出问题。首先提出“你有办法知道这个铅锤的体积吗?”让学生讨论,讨论结果是:可以用排水法,但这种方法太麻烦。从而产生推导圆锥体积公式的动机。(2)联想、猜测。学生讨论,回想会计算哪些图形的体积,思考圆锥的体积和哪种图形的体积有关?从而将圆锥和圆柱的体积联系起来。(3)实验探究。首先让学生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通过圆柱圆锥相互倒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