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痕”和“有痕”并非一对死敌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701613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痕”和“有痕”并非一对死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无痕”和“有痕”并非一对死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无痕”和“有痕”并非一对死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无痕”和“有痕”并非一对死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痕”和“有痕”并非一对死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无痕”和“有痕”并非一对死敌随着新的教学理念渐入人心,语文教学研究界硕果累累。新名词如雨后春笋般相继问世, “无痕语文”便是其中的一个。 首次听到江苏南通李凤老师的“无痕语文” ,我感觉很新奇。我仔细回味李老师的讲座,并结合她的教学案例七颗钻石认真思考。所谓“无痕”就是孔子的不言之教。 “无痕语文”教学是尽可能隐藏教学意图和目的,淡化教学痕迹,在伙伴关系、生态化情境中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语文教育的教学方式。可以说 “无痕语文”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多采用“有痕”教学。例如初次讲修辞手法时,我们常常会直接告诉孩子何为比喻、何为拟人等,而且这种方法的确能提高教

2、学成绩。 那么,在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到底该跟谁走?我认为,不能一味盲从,应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至少就现在的农村语文教学现状而言,应该这样做。 首先, “无痕语文”的实施需要沃土。 “无痕语文”的确妙不可言,它的确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可它的实行需要环境。也许对李凤老师来说很容易做到“无痕”教学,但对于落后的农村来说,是很难实现的。南通的教育走在中国教育的前列,其学生素质、领导水平、社会氛围等方面均有优势。一个眼神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的确,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然而残酷的现实是,孩子对老师的煞费苦心更多的是视而不见,甚至敌视!反而是刻骨铭心的一次谈话更有效果。所以说绝对的“无痕”教育对于素质

3、较差的学生来说,可能只会落得竹篮打水的结局。此外,有些领导很功利,特别看重他任职时的成绩,不放心滚动式教育,于是老师们在这面大旗的指挥下各念各的经。学生的知识体系始终乱糟糟的,甚至出现了知识的“黑洞” 。对此更多的时候我们只好选择“有痕”教学来弥补。由此看来,在落后的地方彻底实施“无痕”教学确实很难。 其次, “有痕”教学也有其科学性。比如,在小学一开始,我们给孩子传授知识时很少用“无痕”方式。 现实一再告诉我们:如果没“有痕”作为前提,我们就不可能获取更多知识,更别谈什么“无痕”之境了。 中国有个成语叫“画龙点睛” ,我们在阅读中反复让学生体会画龙点睛之妙,在写作中又反复强调要画龙点睛。那么

4、,在我们的教学中为何不“点点”呢?孩子毕竟是孩子,对于有些东西,我们该提醒就要提醒,该强调的不仅要强调,而且要反复强调。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充分认识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在一考定终身的年代,我们不能一味追求完美而让孩子自己去悟。悟出来好说,悟不出来怎么办呢?在课业负担繁重的情况下,谁有这个心思,又有这个精力去悟?在我们的周围其实也有很多称职的老师,他们曾按“无痕”模式去教孩子,?Y 果受伤的不只是自己。退一步想,如果孩子连最后的机会都没了,还谈什么无痕?谈什么完美?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有痕”不仅给“无痕”奠定了知识基础,给师生带来了成就感,还将对“无痕”向更高层次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痕语文”和“无痕语文”是一对孪生姊妹,并非死敌。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追捧一个而否定另一个。谁能将两者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谁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无痕语文”大师,也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无痕语文”教学。 作者单位 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彭公中学 编辑 聂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