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统考必备总结之发展心理学框架图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666395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统考必备总结之发展心理学框架图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心理学统考必备总结之发展心理学框架图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心理学统考必备总结之发展心理学框架图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心理学统考必备总结之发展心理学框架图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心理学统考必备总结之发展心理学框架图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统考必备总结之发展心理学框架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统考必备总结之发展心理学框架图(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个性社会性婴儿期 幼儿期 童年期 青少年期 老年期1-3 岁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是以儿童可以用代词“我”来标示自己为重要特点的。幼儿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正处在所谓的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的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高中阶段自我意识获得了高度发展。自我同一性的建立自我认识: 自我概念:幼儿对自己的描述仅限于身体特征、年龄性别,喜爱的活动,还不会描述内部心理特征。小学儿童自我描述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自我

2、评价:由顺从到独立、由笼统到细致、从关注外部行为到关注内心品质、评价稳定性逐渐增加自我概念:高中生的自我概念已趋于稳定。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能力在高中阶段才开始成熟。但相对而言高中生易出现自我评价偏高的倾向,导致自负,随着年龄增长,自我评价与实际表现会趋于一致。有较强的自尊心。自我体验:由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愉快、愤怒)向社会性情感体验(委屈、自尊、羞愧感)不断深化、发展,同时又表现出易受暗示性3 岁儿童还不明显,转折年龄在 4岁,5-6 岁大多数已具备。3 岁左右产生自尊感的萌芽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评价的发展有很高的一致性,随着儿童的理性认识的增加和提高,他们的情绪体验也逐步深刻自我

3、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即知情意三种形式。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自我意识的形成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气质的发展: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布雷泽尔顿气质三类型说:活泼型、安静型、一般型巴斯的活动特性说:活动性婴儿、情绪性婴儿、社交性婴儿和冲动性婴儿。卡根的抑制-非抑制说:抑制型和非抑制型自我控制:3、4 岁还不明显,从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到有自我控制能力的转折年龄在 4-5 岁。5-6 岁儿童绝大多数都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总的来说,幼儿的自控能力还是较弱的。青少年自我意识的一般特点:从关注外部世界到内部世界;自我的

4、分化:分化出客体我与主体我,理想我和现实我,个体我和社会我自我的矛盾性:理想我与现实我不一致,理性我高于现实我;个体我与社会我之间的矛盾;在不同关系背景中青少年会把自己分化为多重角色,当整合这些多重角色时可能会导致矛盾。总之,高中生在自我意识的诸成分上都获得了高度发展,并趋于成熟。成年初期自我意识的发展成年初期关心内部世界,对外界的看法更加深刻而广泛,这种对外界的关心是建立在以探讨自我为核心的基础上的,成年初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在质与量上都与以前有显著差异。自我意识的发展促进了成年初期自我的形成。自我的形成是以自我同一性确立而获得安定的心理状态为标志的。成年中期的自我意识:荣格认为成年中期对自己

5、的内心世界日益关注。口唇期(0-1) 肛门期(1-3)前生殖器期(3-6 岁) 潜伏期(6-11) 青春期(11 或 13 开始)个性的发展一般个性特婴儿期(0-2) 儿童早期(2-4) 学前期或游戏期(4-7) 学龄期(7-12) 青年期(12-18) 成年早期 成年中期 成年晚期点 气质类型 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2-4 岁出现第一个反抗期,主要指向身体方面的,即反对父母对他们身体活动的约束。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个性和社会性有了新的发展。初中生个性特点有二:不平衡性;极端性或偏执性。第二个反抗期针对某些心理内容,初中高中生:价值观的确立、自治需求。成年初期:心理的两极性。

6、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稳固;成年中期的人格发展;成年晚期:个性有所变化、个性持续稳定多于变化。青年期 成年期性别认同:2 岁能分辨照片上人的性别,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2.5-3 岁知道自己的性别,不能理解性别的坚定性。3-5 岁儿童还不能理解性别的坚定性。5-7 岁儿童理解性别的坚定性性别角色标准:2.5 岁都有一些关于性别角色标准的知识,3.5 岁更多。6 岁之前大多数儿童性别角色标准的观念是刻板的、严厉的。对于性别角色心理维度标准的认识要到学龄期以后才能获得,且比幼儿性别角色标准要灵活的多。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化 性别化行为的发展:性别偏爱最早表现在对玩具的选择上。14-22 个月就出现。进入

7、幼儿园后,儿童一般都喜欢从事与性别相符合的活动或中性活动,他们经常分为男女不同的游戏小组。备注: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包括正确使用性别标签;理解性别的稳定性(长大后不变) ;理解性别的坚定性(不因发型服装改变) ;理解性别的发生学基础,知道男女间生理上的差别。性别角色标准: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映了文化或亚文化对不同性别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性别角色认同: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性别角色偏爱:指对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情绪1 个月左右出现社会性微笑;3

8、-4 个月出现愤怒、悲伤;6-8 个月出现依恋,并随之产生对陌生人的焦虑及分离焦虑;1.5 岁左右伴随自我意识和交往、认知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惭愧、自豪、骄傲、内疚、同情等。依恋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鲍尔比和艾斯沃斯划分了三个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 个月)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3-6 个月) 、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 个月-3 岁)与自我意识相关的情绪初中生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初中生的消极心境:烦恼突然增多;孤独;压抑成年中期:更年期情绪变化成年晚期情绪、情感特点:比较容易

9、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冷落感、孤独感、疑虑感、忧郁感、容易产生不满情绪、老朽感。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各种“丧失”是情绪体验的最重要的激发事件。社会性的发展同伴交往一般特点:婴儿从出生后的后半年起即开始出现真正的同伴社交行为。阶段:以客体为中心阶段、一般特点:幼儿开始主动寻求同伴,喜欢和同伴共同参与一些活动,与同伴的交往比以前密切、频繁和持久。儿童从事社会性程度较高的合作性游戏大大增多了。一般特点: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开始形成同伴团体。一般特点:(初中)逐渐克服

10、了团伙的交往方式;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变化。简单交往时期、互补性交往阶段。友谊:儿童早期的友谊一般是脆弱、易变的,幼儿的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有共同的兴趣和喜爱的活动以及拥有有趣玩具的基础上。塞尔曼友谊发展的五阶段:第一阶段(3-7):没有形成友谊概念第二阶段(4-9):单向帮助阶段第三阶段(6-12):双向帮助阶段第四阶段(9-15):亲密的共享阶段第五阶段(12-):友谊发展最高阶段异性交往:3 岁起偏爱同性同伴。 儿童更多的与同性别伙伴玩耍的趋势随年龄增加而加强。对异性发生兴趣,最初以相反的方式表达,到初中阶段后期男女生开始融洽相处,产生好感对异性

11、的态度日趋成熟,恋爱,结婚其他师生关系 父母-儿童关系皮亚杰 前道徳阶段(2-4)道德实在论(5-7) 道德相对论(8-11) 青少年时期 对偶故事法、临床法科尔伯格(两难故事) 前习俗水平(他律道德阶段、工具性目的和交换阶段) 习俗水平(人际遵从阶段;法律和秩序阶段) 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普遍的伦理)幼儿道德认知发展,处于他律道德阶段,晚期向自律道德阶段转化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就是协调性。道德发展侵犯行为2 岁左右产生物主意识,有了占有感,为一特殊目的指向特殊人的真正侵犯活动出现在 4 岁左右,身体攻击在 4 岁达到顶点。对受到进攻或生气的报复倾向,3 岁时有明显增加。随年龄增加,身体

12、攻击减少,言语攻击增多。5 岁后侵犯行为开始减少。尽管随年龄增加侵犯行为减少,但敌意攻击却略有增加。性别差异:男孩的身体侵犯和言语侵犯都比女生多亲社会行为1 岁前对他人的伤心以哭反应;1 岁开始有安慰他人的行为;1.5-2 岁已能主动提供帮助。一般认为亲社会行为在幼儿期显著增长。攻击性行为小学生攻击性明显减少。越来越善于区分偶然和有目的的激怒行为,常宽容他人的无意识伤害行为,对有意识的攻击行为也常还之以言语攻击而非身体攻击。但在他人的动机模糊、不明确时,仍然缺乏良好的辨别能力。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道德意志行为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小学儿童的道德意志控制力和自觉性会明显表现出来,

13、但还不能完全离开外部的检查和督促。道德行为习惯:小学是培养最佳期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呈马鞍形,低年级和高年级高,中年级低。认知发展婴儿期 幼儿期 童年期 青少年期 成年期感知觉视觉:胎儿期开始,2-4 个月颜色知觉发展的很好了。听觉:胎儿期开始。定位能力出生后 5 分钟就有,到 2 或 3 个月时,这一反应近乎消失,4 到 5 个月又重新出现。味觉、嗅觉和触觉均在胎儿期就出现。知觉的研究方法:偏好方法、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脑电等生理指标。客体知觉: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违背预期范式知觉恒常性:研究方法为习惯化去习惯化和工具性条件作用和泛化深度知觉:偏好方法、伸手行为、对逼近物体的反应、视崖

14、。幼儿 童年 青少年 成年末期(老年)视觉减退、听力下降,味觉、嗅觉和皮肤觉迟钝。幼儿记忆容量的增加; 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幼儿初期的儿童无意识记占优势,幼儿晚期有意识记和追忆能力才逐步发展起来,有意识记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上的一个质变。童年目的性:有意识记和有意重现逐渐占有主导地位。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的发展:幼儿初期儿童的记忆还带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词的逻辑识记的能力还很差。语词记忆随语言能力发展,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内容:词的、抽象的记忆在迅速地发展着。记忆婴儿再认:胎儿末期就有了听觉记忆,出生后有再认表现长时记忆:新生儿末期已具备特定的长时记忆能力,第一年末,多数婴儿表现出对熟

15、悉位置的长时记忆操作条件反射:3 个月婴儿可对操作条件反射的记忆保持 4 周之久。客体永久性:9 个月甚至更早具有,是回忆能力的证据延迟模仿: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及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方法:机械的、逐字记忆记忆策略的形成:复述部分幼儿可以使用复述策略;组织(系统化)幼儿通常不能自发的将项目分类,但有些情况下可以元记忆的形成:幼儿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记忆能力,但并不是对元记忆一无所知。在一些情况下能辨别不同任务的难易程度。4 岁儿童意识到舌尖效应。方法:意义的、理解的识记逐渐占有主导地位。元记忆:对自己的记忆能力较准确的估计青少年 成年初期:机械记忆能力有所下降,成年初期的前一阶段是人生中逻辑记忆能力发

16、展的高峰期,有意记忆、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记忆容量也很大。成年末期(老年):机械识记减退;记忆广度下降规定时间内的速度记忆衰退再认能力较差回忆力显著下降婴儿感知运动阶段幼儿期前运算阶段童年期具体运算阶段青少年形式运算阶段(初中)成年期思维思维方式:直觉行动思维一般特点: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言语在思维发展中作用增强。一般特点: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仍带有很大具体性;这一发展过程存在不平衡性;过渡存在关键年龄(三四年级) ;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仍需完善;一般特点: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思维是假设的、形式的、反省的(皮亚杰)运用假设,组合分析。批判性和监控性。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初中主要是经验型,初二开始向理论型转化,高二这种转化逐步完成,意味着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年初期:思维方式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成年初期的后阶段是表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时期。成年末期:老年期,概念学习、解决概括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