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思维,促进有效教学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0658796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激发学生思维,促进有效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激发学生思维,促进有效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激发学生思维,促进有效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激发学生思维,促进有效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激发学生思维,促进有效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激发学生思维,促进有效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激发学生思维,促进有效教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6 页激发学生思维,促进有效教学-营造生动的生命科学课堂教学氛围(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立达中学 王小云)摘要 心理学表明,学生能力的发展着重表现在思维能力的提高。通过思维,学生可对信息进行能动操作(如采集、传递、存储、提取、对比、筛选、排列、分类、整合、表达等活动)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参与性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战场。在课堂转型的新形势下,如何让学生从被动的“苦学”变为主动的“乐学”?那就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全体学生全身心的参与课堂。实践表明,学生参与课堂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如果不让学生参与,不给学生思维的空

2、间,那么不管教师多么出色,教师还是会经常抱怨“为什么学生上课都说听懂了,而作业却不会做” 。因此我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出发点,通过充分地准备、有效地实施,营造生动的生命科学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一备足资源,明确课堂的主线俗话说“书越读越薄” ,有时我们确有此感受,那是因为我们钻研这本书并掌握了它,知道它的主线。我们如何把课堂的主线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内容的生动而不繁琐?作为教师首先需要认真钻研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和基本素材,通过精读教材,明确教材的内在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主次关系。其次要研读“课程标准” ,因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明确了生命科学教学的目的与

3、任务,教师只有把“课程标准”第 2 页 共 6 页落实到课堂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二了解课堂的主体(学生) ,有的放矢的组织教学教学中只有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才能使学生成为自我学习自我思考的主人。我校是一个完全中学,初中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高中学生个体身心逐步走向成熟,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虽然每节课的知识对我们教师都不难,但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面孔。因此在教学中,要清楚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比如在学习八年级分类检索表时,这里要学生掌握分叉

4、式和平行式的检索表,使学生初学起来有些难,而生物的分类知识学生在六年级科学上学过,当时对生物的分类是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也就是分叉式的检索表。图 1 (分叉式检索表 ) 图 2(平行式检索表)所以在上课时先呈现出科学书的图,勾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也就很容易接受分叉式的检索表,再把书中的分叉式的检索表图(图 1)转化为平行式的检索表(图 2) ,让学生对比学习,这样对于平行式的检索表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还要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特点。因为现在的第 3 页 共 6 页高中生命科学的教材对知识的推理要求提高,在教学中如果对相关知识做不到有效的铺垫,大部分学生很难理解一些实验的原理和意图。比如在

5、学到“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节,在分析“细菌体内复制出的新的噬菌体的 DNA是否有放射性,有多少个噬菌体具有放射性”时,学生一般很难推导出来,因为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 “DNA的结构和 DNA的复制”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于是教学中我就把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顺序作了调整,采取渐进爬坡的做法,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三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进行有效的实施教学行为需要创造,教师对教学过程独特性的组织和对教学技巧的恰当的运用,会给人一种和谐、流畅的感觉。课堂的主线已明确,课堂的主体(学生)的情况也已了解,接下来就要通过组织让知识“活起来” ,通过实施让课堂“生动起来” 。1.

6、注重导课环节,问题带动思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可见导入新课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著名特级教师于琦说过:“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 ”在教学中可用争论的事件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物种的命名时,我问学生“杜鹃”是什么,有学生说是一种花,开的很漂亮的一种花;有学生说是一种鸟,叫声很好听的一种鸟。这样先引起他们的争论,就引起学生学习物种的命名的兴趣,也理解了对世界上的生物进行统一命名的必要性。还可用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惑,如学习“物种”的概念时,我说:第 4 页 共 6 页“马生马,驴生驴,而马和驴的爱情结晶骡,为什么不

7、能产生自己的后代呢?”从而把问题抛给学生,引领学生以好奇的心情进入课堂。2将多媒体、实验和板书有机结合,构建知识网络只有感知清晰、理解深刻的事物,才更利于记忆和巩固。针对生命科学的特点,课堂上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直观和微观的现象,增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比如在学习泌尿系统时,我使用尿液形成的动画,一层层展示肾脏的结构,使学生直观明了的了解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的结构和功能,也理解了血浆、原尿和尿液的区别,然后再利用黄豆、小米和扎了细小孔的保鲜袋和漏斗,让学生来模拟肾小球和肾小囊的结构和功能。这样通过多媒体和实物模拟实验展示这些难以描述的微观结构和动态变化,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加强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8、但作为教师,也不能全依赖多媒体,还要要做到与板书的有机结合。比如在这节课中,如果只是用上面所提到的多媒体进行展示,学生单凭记忆很难将各个知识点串联成体系,所以一定要结合板书,把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的结构,尿液形成的过程一一罗列,形成一个泌尿系统的知识网络。因此课堂上要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才能引发学生思维的深度,提高课堂的效率。3.提供多种学习经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荀况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一件事情,我们亲自做过,一般就不会遗忘。在学习 DNA的结构时,我让每小组自己制作磷酸分子,五碳糖分子和四种碱基,从而来构建 DNA分子,并把他们制作的DNA

9、分子张贴在教室里。每次涉及到 DNA结构时,便可利用他们亲自制作第 5 页 共 6 页的 DNA分子作为教具,让他们体验这种成功的欢乐,从而产生愉快的心情。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达到愿望。请你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 4.运用生动、贴切的语言,增强课堂的感染力一位教育学家在谈到教师的素养时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 运用生动、精妙的语言,化枯燥为生动。在讲到煤气中毒的原理时,我说:“当空气中弥散一氧化碳时,红细胞很容易移情别恋 ,抛弃了它原本钟爱的氧气,导致我们缺氧,

10、而浑身乏力。 ”运用肢体语言,化难为易。比如学习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的开口方向时,我用手臂比喻纺锤丝,大拇指和食指代表染色体,从而表示因为阻力的原因,导致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的开口方向。这样生动的课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使用充满信任和感性的话语,鼓励学生发言。多用“没关系” 、 “你的见解很有新意,很独特”等,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看法。在有时碰到学生回答不出来时,问 “你的思路卡在哪里了呢,让我们一起找一找吧” ,引导他把思维中的困难讲出来,然后帮他理顺思路,鼓励他再回答,这样使之获得“我也行”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习的自信心。四.利用精简的课堂练习,提高思维活

11、动的质量一节课准备得很充分,课堂效果也不错,那最终学生“吸收”了多少,还需要通过有一定量和质的课堂练习来体现。心理学实验证明:人脑每思考一个问题,就在大脑皮层上留下一个兴奋点,思考的问题越多,留下的第 6 页 共 6 页兴奋点越多,最后由许许多多的兴奋点组成网络。遇到新问题时,只要触动一点,就会牵动整个网络,再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运用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多思考,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和理解的过程。比如在学习细胞分裂的复习课时,不是单纯的罗列知识,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题目贯穿整节课,对于有丝分裂的过程采取补充图的形式让全体学生都

12、参与;对于减数分裂先通过动画对整个过程进行回顾,再用排序的方式来训练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训练还能发现学生哪部分知识掌握的欠缺,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可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有效的课堂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呈现的时间。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孤立的,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有“弱水三千” ,并能灵活的从中取出“有效一瓢” ,来实施我们的课堂教学,让我们的课堂严谨而不失活力,使学生在轻松地氛围中参于学习,在积极地思考中快乐成长。参考文献:1.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12.陈洪平, “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初探” 生物学教学生物学教学杂志社出版,2011.13.李密如, 教学艺术论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