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是应该更重视人文教育还是科学教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658329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教育是应该更重视人文教育还是科学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学教育是应该更重视人文教育还是科学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学教育是应该更重视人文教育还是科学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学教育是应该更重视人文教育还是科学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学教育是应该更重视人文教育还是科学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教育是应该更重视人文教育还是科学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教育是应该更重视人文教育还是科学教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辩论赛材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现就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提出以下意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全

2、过程。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人文精神是大学和教育的灵魂。它决定了教育的使命、目标和标准。如果没有人文精神,在我看来就是徒有其表的教育。我理解的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人文精神在西文中对应的概念是 Humanism,中文一般翻译为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严格的翻译就是“人的主义”,也就是将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就是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具体到教育上,就是要把人的最美好的价值通过教育体现出来。这就是我对教育的看法。一个合格的教育就是能够

3、将学生身上美好的价值全部实现出来。那么人身上到底哪些价值是最美好最珍贵的呢?我认为人有三种价值是最珍贵的。一个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都是最珍贵的,没有生命其它一切都谈不上。第二个是头脑,人是有智力的,有智力活动的。第三是灵魂。从生命方面讲,相应的教育是体育,但其范围应该扩大,应该成为“生命教育”。另外一个针对头脑来说,我们有智育。相对于灵魂来说,我们有德育,但不够,我觉得还应该加上美育即审美教育。所以我主张在学校里面配备这几种教育:一种是生命教育,它的目标是培养健康的生命和对生命的尊重;一种是智力教育,它培养的是智慧的头脑;一种是灵魂教育,包括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道德教育培养的是高贵的灵魂,不仅

4、仅是守纪律、爱国,这样太简单了。我理解的审美教育也是广义的,它要培养丰富的灵魂。人的灵魂应该是高贵的、丰富的,这是德育和美育的目标。先谈一下我对教育的看法。我很赞同卢梭所持的观点: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生长。就是人性中固有的那些美好的禀赋让它们生长出来。教育就是给它们良好的环境让它们生长。实际上人类有很多能力都是固有的,并不是后天放进去的。这点我在我女儿身上看得特别清楚。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

5、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21 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陈旭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在人世间的各种权利,只有人权是天赋的,生来具有的,不可剥夺,也不可代替的。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益

6、,包括物质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优良性能的工具人。不论是政治的工具人还是经济的工具人。工具人的价值仅仅在于被使用上,而不具有独立的精神人格。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不是帮助被教育的人发展自己的价值,完成自己的人格,而是把被教育的人塑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使用。 人文精神的培植更重要的在于教育,因为社会中人文价值的表现重要体现于人的人文品质及实践生活。在以正义原则为基础的社会基本建制确定的同时,必须通过贯穿人文价值的教育培养人的人文品质,培植社会的人文精神。 注人文精神的教育(包括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在于培养人的独立价值与自由精神,在于培养人的理

7、性能力和人文情怀,在于开拓心性。人文精神的教育在于承认个性之尊严与个体之价值,在于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权利与尊严,在于承认个人的发展与价值的实现于社会的改良有贡献。人文价值所关心的是个人的尊严,个人的自主性、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的权利、自我发展。这些价值在任何社会和教育中显然不能圆满地实现,但却是应该努力实现的价值。在教育中,个人自我发展的自由与自主、个人价值的发展可以说是教育的根本性条件与教育必须尊重的人性,因为,每个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与多样化,是增加人类福祉的因素。每个人个性的发展,每人也变得对自己更有价值,因而对于他人也能够更有价值。 学到的知识是可以忘掉的。但培养的品性却不可能被忘

8、掉。这是做人的基础,也是教育的目标。遗憾的是,我们目前的大学改革,常常忘掉这个根本。可惜的是,像富兰克林自传这样的书,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几乎已经被忘掉了。讲人文精神似乎非国学莫属,大家忘了在中国之外,人类的精神文化遗产丰富得多。首先,我要说明的是什么是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以人为出发点,一切以人作为最后的目的。人文精神是特定文化所推崇的基本价值,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最高追求。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要求行为要符合道德,解决“善与恶、美与丑”、回答“应当怎样”的问题。我们常说,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的行为、做任何一件事,要有明确的意义、正确

9、的目标、符合社会理想和信念,要有高尚、善良、纯洁和健康的情操与精神,真善美的生活态度,等等。这便是人文精神的范畴。要学知识,首先要学会做人。任何科学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一件发明,如果被好的利用,结果可能造福一方,同理,如果被居心不轨的人利用,其危害也是不容小视的!高科技发展不仅要征服无知,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戈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这种变化如此深刻,以致已能真正地进行一种人与自然的新的对话了。在这里,我们“不再是用那种以机械的世界观描绘出的被动呆钝的观点,而是用一种与自然的活性相关联的新的见解。”再一点,人文精神的发展也是大势所趋,北京 2008 奥运会就提出了“

10、人文奥运”的口号,说明人文教育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中国人民大学还召开过以倡导人文关怀、铸造人文精神、关注精神家园为主题的盛会“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人民大学师生表示要再次奋起,为弘扬中国的人文传统,发展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呢。人文教育决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多修几门课程、多知道一些知识,乃至于成为“有脚的书橱”和“活的百科全书”,而是要培养真、善、美的人格。我们的活动越符合社会、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就越人文,就越善。在大学挤掉人文教育,这种现象隐伏着严重的后患,势必造成大学生群体文化素质的弱化和人文精神的衰落,进而影响到 21 世纪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两者孰更重要呢?在科学教育中不能忽视人文教育,

11、说明正方辩友已经看到了它的重要性!我认为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基础,所谓成事必先成人!李焯芬说,通识教育总的目标是希望每个学生能拥有个人的文化视野,以应付现代社会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压力和工作压力。“通过通识教育,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以外,还要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共存之道,学会应付生存的压力,做一个快快乐乐的人。”在这方面,内地高校也开始了一些尝试,在东南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就规定了理工科的学生必须要修人文类的课程,人文课程所占的学分比例甚至达到 50%。“在人文教育方面,从课程的开设到模式的建立,再到成为一个稳定的教学机制和稳定的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地深入探索。怎么才能够在教学中产生互动?课程如果改变原

12、来的结构,如何能够使活动、课程、老师、教材包括网上的教学相辅相成并持续下来?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郑家茂说。蔡元培主持北大时,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方针,在短期内迅速聚集并造就了众多的思想大师和学术大师,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至今为人们所称道。人文精神反映了人的内在价值和社会的普遍正义,是大学教育的灵魂。重建大学的人文精神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各类专业人才的办学目标,为人文精神的形成提供自由宽松的思想环境,建立有效的人文教育机制。同时,要注意吸收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则更鲜明地对照出传统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且不论追求实用技能与技术的趋向在大

13、的方面造成由于忽视科学基础的教育和研究对国家长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隐患,就是在具体的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方面带来的弊病也是非常明显的。就业的压力、激烈的竞争、广泛的交往更需要健全的人格和稳定的心理素质做基础,不然很难适应现代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过去的学生在大学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一生中生活和工作很少有大的变化,而在现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社会,如果缺乏健康的人格和全面的心理素质,就会带来大量的个人和社会问题,这就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责任。因此传统以德行统领的个人全面素质教育模式就显示出它的现实意义。人性泯灭、道德意识丧失、人的内在价值和尊严的沦落就是亡天下,这是无分于时代、地域和民族的,维护人

14、的价值和尊严是所有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想追求和建立全球伦理或普世伦理就必定要以人的普遍内在价值为依据,不能简单地从各个文化、宗教、民族的伦理规范中寻找共同的戒律,因为所有戒律都具有历史性和境遇性,而人性是永恒的,只有在境遇中近来,“以人为本”的提出、人权入宪的事实表明国家对人的普遍价值的承认和保护,可以说是历史的巨大进步,突破并超越了陈旧的思想体系。高等教育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改变以政治教育代替人文道德素质教育的状况,特别是在本科层面上建立独立而有效的人文教育体系,同时在进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贯彻人文道德教育。如新闻专业要追求新闻的真实性,而不能炒作新闻、混淆视听;法学专业要追求正义的实现,

15、而不能不辨是非、一味钻法律空子。总之,每个学科都有其“道”,也就是都有其学科精神和职业道德。把人文精神与职业教育对立起来,甚至认为大学的全部主旨是人文精神而职业教育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但是,在有关大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话题的讨论中,笔者却发现,有些人谈人文精神,或者脱离现实的社会条件,或者并没有抓住要领。表现如下:第一,把人文精神与职业教育对立起来,甚至认为大学的全部主旨是人文精神而职业教育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例如,人们谈到大学精神时最常引用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名大学校长说过的话:其一是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的话“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其二是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体会“吾认为教授

16、责任不尽在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如何研究学问,凡能领学生做学问的教授,必能指导学生如何做人。”过去的大学比较强调做学问、培养学生做人。这是一种精英主义的办学思想。我个人对这样的大学理念持怀念的态度,并且部分地认同。大学当然不完全是职业培训所,大学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而不仅仅是打造一件工具。而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当然要强调的大学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特点是它的理想主义,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形式的人文教育中,都应当以理想主义为基本气质,如果一种人文教育最后体现出来的不是理想主义,而是技术之上、实用为主的,那这样的教育,我认为是失败的。人文”的核心命意是超越个体、超越种族、超越国家从人类整体甚至宇宙大全的角度思考世界,它是一种具超越性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实际上,人文精神教育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把哲学的、史学的甚至科学技术本身的深层次精神传递给学生是一种方式,长者、老师、父母在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引导也是帮助学生树立人文精神的方式。正已立人,是人文精神教育的关键。“正已”问题一解决,“立人”就会迎刃而解。目前,教育工作者在很多方面需要正已并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