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窗前的气球》教学反思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0657885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语文上册《窗前的气球》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二年级语文上册《窗前的气球》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二年级语文上册《窗前的气球》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二年级语文上册《窗前的气球》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二年级语文上册《窗前的气球》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年级语文上册《窗前的气球》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语文上册《窗前的气球》教学反思(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年级语文上册窗前的气球教学反思二年级语上册窗前的气球教学反思11 月 22 日,我执教了一堂二年级的窗前的气球 。英语成长共同体的导师和伙伴们以及二年级语同仁们也一起参与其中并提出真诚的见解。窗前的气球一,以科利亚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讲述了科利亚生病住院,米沙和同学用气球给科利亚带去问候的故事。语言动人、情节感人,适宜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练习朗读,进行人熏陶。教学设计中,我以科利亚的心情变化,从“真没意思” 到“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再到“高兴地笑了 ”为主线,指导学习第 1 至第 4 自然段。以识字写字为教学重点:结合创设情境、借助图片、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拴、呆”等生字,理解 “拴”、 “传染

2、病” 、 “呆呆地” 、 “指手画脚” 的意思为教学难点;指导写好半包围结构的“病” 和“床”。以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第 1、2 两个自然段,体会科利亚的心情变化为难点。经过教学实践和后研讨,我对自己的教学病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寻病根,看病因,求病方” ,争取让我的语教学 “清简有活力,生动有张力,厚实有魅力。 ”一、 “蜻蜓点水 ”轻轻过,不若 “步步生”处处香我要再多听听孩子们的声音,再多看看孩子们的表现,再多等等孩子们的思考,把教学点做细、做深、做实。就像导师王老师所说:“理论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 ”教学实践中,完成写字之前的全部教学内容,我竟然只花了 2 分钟,从时间上就可以感

3、觉出有些不妙。整个教学过程,我没有把握好节奏,与其说是节奏紧凑,不如说是在赶趟儿、走过程,很多教学点都没有落实。比如读长句子“他好像看见米沙拉动拴着气球的绳子,几个同学站在四周,叽叽喳喳地指手画脚。 ”虽然在前面句子检测时通过从读短语到读句子的形式,看似让学生读通顺了,但在后面环节的齐读中又出现了破句问题。原本该是读好的环节硬生生退回了读准确、读通顺的要求。究其原因,肯定是前一读句子环节没有扎实进行。当时只是指读一次,齐读一次,可能学生还没有真正消化,如果在齐读前再男女生练读一次,也许学习效果会更好。同样是“读 ”,读词“招儿”,在一开始检测中纠正以后,又出现两次读错。这个词的教学是我忽略了词

4、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对于二年级孩子说, “招儿” 这个带有口语色彩的词是很陌生的,脱离意思的理解而仅仅强硬地规定它的读法,瞬间模仿可行,但不能长效记忆。在这里应该适机插入对“招儿” 的说话练习,引导理解 “招儿”就是办法的意思,同时在说句子的练习中也是对“招儿” 的复现巩固。另一个难读的字“拴 ”,翘舌音和前鼻音特征都是要关注的点。第一次读,学生果然读错了,我用了拼音节和开火车读的方法,将“拴”的读音有效纠正,但在“拴” 的字义理解上,却又只是让学生 “打了半吊子水”。我只是出示了一幅拴木桩的动画,并语言描述“ 用绳子紧紧绕住,打上结就是拴 ”学生还在消化这个信息,我就马不停蹄地已经进入下一教

5、学环节。其实,学生对“拴” 的理解是不够扎实的,因为触动点太少。亲身实践获得知识的学习效率远超通过听闻。让学生实物操作一下,从二维平面走出进行三维立体感知,也许对“拴”这个动作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扎实地掌握。在这篇的教学设计中,我比较注重师生互动,创设情境理解词语。遗憾的是,在实际操作中,我没有很好地引导,常常陷入教师啰嗦的语言描述而学生缺少体验的尴尬境地。在“叽叽喳喳地指手画脚”短语教学时,我创设情境,老师扮演米沙,全体学生起立扮演站在米沙周围的同学,一起把气球放上去给科利亚看。我在演示时忽视了“摇摇摆摆 ”和“一上一下”,直接不断提问学生高度是不是够,该怎么调整,导致学生不知如何指挥,勉

6、强说出“高一点,高一点;低一点,低一点” ,最后又是我的语言描述总结“ 叽叽喳喳地指手画脚”,学生其实并没有很好体会理解。也是在这个环节,反思时我认识到,之所以把“摇摇摆摆 ”和“一上一下”忽视,是我在备时没有意识到这两个词的教学价值。二、修炼慧眼慧心,挖掘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记得教研员张敏华老师说过:“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备时,我常常为如何串联、过渡、展开环节而苦恼,却又忽视了在此之前,选择最佳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我的教学设计中有二年级年段特点的体现,有字词句的学习和朗读训练,但却没有十分准确地挖掘出有价值的教学点。感谢导师王老师很耐心、细心地指导剖析了教材。首先是对词语的挖掘。在教学句子

7、“除了对面的楼房和一角天空以外,什么也看不见”时,我在中设计了用圆圈标记出从窗户望到的天空,并将天空放大铺满屏幕,意在让学生知道连在这仅能看到的天空中也什么都没有,进一步体会科利亚的心情, “他觉得真没意思” 。这个过程,我太过于着急了,也未把握好学情。对什么是“一角天空”,学生是模糊的,除了用圆圈标记出,我想还可以联系学过的坐井观天 ,问学生“从窗户望出去,看到的天还是无边无际的吗?” 在对比联系中,感知科利亚所见之少,从这一层面也能体现“真没意思”。其次是对句子内在关系的挖掘。 “他得的是传染病,医院规定,谁也不准看他,他也不能到病房外面去。 ”在这个句子中,其实隐含着一种因果关系,因为是

8、传染病,所以才有后面医院的规定。教学时,可以先解决后半句“医院规定,谁也不准看他,他也不能到病房外面去。 ”指导理解并用朗读体会“ 规定”带有的强制性,再引出原因“他得的是传染病”。这样,学生对 “传染病”需要隔离的特征也会理解更到位。第二自然段中“从三楼能望到什么呢?除了以外,什么也看不到。 ”是个典型的设问,这样的特殊疑问句还是有必要放慢脚步带领学生多加体会。无需用言语再对设问多加解释,通过师生对读、男女对读的方式,在读的过程中发现设问这一特殊疑问句。再次是多次出现的语言现象的挖掘。在这篇中带“地” 的短语一共出现了六次, “静静地躺 ”、 “呆呆地望”、 “摇摇摆摆地飘”、 “一上一下地动起” 、 “叽叽喳喳地指手画脚”、 “高兴地笑了”,一方面引导体会“地” 前的形容词更好描绘出动作的情状,一方面总结强化“地” 放在动词前的用法。语不就是要学习语言字运用吗?吃透教材,掌握学情,修炼慧眼慧心,才能挖掘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让语堂具有语味。上好一堂语,背后的积累很厚;做好一名语教师,未的路很长。感谢所有携手相伴的导师和伙伴,相互砥砺,共同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