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作文总结(精选多篇)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0657375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作文总结(精选多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作文总结(精选多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作文总结(精选多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作文总结(精选多篇)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作文总结(精选多篇)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作文总结(精选多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作文总结(精选多篇)(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作文总结(精选多篇)第一篇: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作文总结本次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是“那一刻,我们 ”。这是教研员 武老师经过认真揣摩 09 年天津市中考作文趋势后精心选择安排的一个作文题目。众所周知,09 年天津市中考作文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而武老师选择安排的“那一刻,我们 ”这个作文题也恰恰突出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由“我”到“我们” 只是多了一个字,看似变化不大,实则难度陡然增加,尤其是因为这是第一次写这样的题目(以前多少年来我们主要写的是“我 ”) 。学生写作的难度增大了,教师阅卷的难度也增大了。我们都知道,只有教师对作文题目的把握和学生对作文题目的把握水平相当,

2、甚至超越学生,教师才有可能相对轻松自如,坦然公正地对学生的作文做出评判。但是就这样一个题目,如果第一次呈现给我们教师,教师如果不好好备备课,恐怕也难以全面、准确、深刻地给进行学生讲解和指导。但是我们所有的老师和学生一样在考试之前都不知道作文题目,这就出现了一个挑战,十几位老师的智慧能不能覆盖、超越全区两千八百多名初三学生的思维。在一天半的阅卷过程中我们认真聆听武老师的指导意见,反复研讨对作文的把握尺度和评分标准,不断交流各种新出现的问题,本着“既要爱惜人才,又要为学生前途着想”的原则,艰难地完成了这一工作。不尽人意的地方也许是有的,实际上历次作文考试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一直在想办

3、法解决它,今后还应继续想办法把它解决地更好。因为这一问题关系到教师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写作的动力和导向。 考试虽然结束,但教学仍在继续。 “那一刻,我们 ”这个作文,我们绝对有必要重新指导学生认真审题,修改完善。所以,下面我先讲讲如何理解、把握这个作文题,这也是全体作文阅卷老师经过思考、交流、讨论达成的共识。 “我们”是题目中的第一关键词。这个代词,要求文章表现包括“我”在内的一个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群体的生活感受,文章须采取第一人称的写法。群体中所包括的这个“我” 严格来说就应该是作者自己,就本次考试来说作文中所包括的这个“我” 给人的感觉应该是与考生现在的身份(天津市红桥区某中学距离

4、 2014 年中考还有不到六个月时间的一名初三学生)能理解得通,否则就会给人胡编乱造的感觉。像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初三生活,说“课间我们走出教室跑到山上,到操场玩”。阅卷老师就给写了批语“ 操场设在山上吗?”这是空间理解不通;像有的学生写“ 那一刻,我们毕业了”,回顾初中毕业时的情景,一看就是死搬别人的东西,时间理解不通。这里有三点补充:一、虽说强调作文中包括的这个“我” 要与考生现在的身份理解得通,但是要是在中考中也没必要让人把“红桥区”这一身份因素让人理解出来;二、 “理解得通 ”不是说作文中包括的那个“我”一定要完全和现在的自己一样,因为还有“那一刻”这个限定语,既然是“那一刻 ”,作文

5、中包括的这个 “我”可以还没上初中,也可以不在天津市红桥区(要求或倡导初中生写真人真事,但我们都知道,没有哪个老师在阅卷中给派出所打电话查问过有无其人其事,只要符合逻辑规律、人之常情,事之常理,看上去是真的就可以) ;三、有的作文中包括的这个“我” 不是自己也没有绝对地算不扣题,像有的学生把“我 ”假象成“沙尘暴”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有的学生把“我”写成是“一片树叶”,有的学生把“我”写成是“一滴海水” 从文学的角度理解还是可以的,扣不扣题主要是看写的是“我们” 还是“我”。当然有的老师会认为作文中包括的这个“我” 如果不是自己就有点擦边,所以个别学生喜欢这样写,也能写好,不必反对,但不宜在班内

6、提倡。 下面说说如何理解把握“我们” 。我们可以是特指,也可以是泛指。所谓特指就是“我们” 等于 “我”加“你” 或“我”加“他” 或“我”加“ 你”再加“他” ,即作文中不仅要记叙描写“我”的言行表现,还要记叙描写别人的言行表现。几个人的言行表现要么形成一种互动,要么具有共同的特征。 先说几个人的言行表现怎么形成一种互动。像有的学生写“那一刻,我们手牵手”,在最后写到, “我走过去,拉住他的手说: 我们永远都是最好的朋友 ”这样就没有表现出互动,因而“ 我们”也没得到落实。如果写成“我走过去,拉住他的手说:我们永远都是最好的朋友。 他抬起头用闪着泪花的眼眸看了看我,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这样就

7、好一些了。还有像“ 那一刻,我们紧紧拥抱 ”“那一刻,我们彼此理解了”这样的作文,因为“ 我们 ”只包括两个人,所以都格外强调互动。互动的前提一般是在同一时空下才可以进行,但是不完全具备这个条件有时也可以。如,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网络聊天等手段也能实现不在同一空间下的互动。互动强调的是一种“我有来言,你有去语”“我投之以桃,你报之以李”。即便连这个条件也不具备,依然能写,因为互动除了可以理解为言语、行为上的呼应,还可以理解为心灵和思想的融合、情感体验的分享。像有的学生写“那一刻,我们在一起” ,写的是自己和汶川地震中被困在废墟中的一个女孩。他没写好,因为他既没写出言语、行为上的呼应,也没写好心

8、灵思想的融合、情感体验的分享。但是如果他能借助电视直播这个“我”“你” 联系点用镜头对照的方式一面描述 “你”被困在废墟中的情景,一面描述“我” 看到每一情景时的对应反应,再加以想象也能给人互动的感觉。如“你在痛苦地呻吟,我在紧张地喘息;断落的水泥板压断了你的腿,却分明从我的心中流出血;你急切地想求得生存,我焦急地想着怎么才能救你;救援队员到来了,你的脸上绽出了笑容,我的心情也随之平静下来”最后再能从“ 你的遭遇就是我的遭遇,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你的希望就是我的希望,我们的心在那一刻紧连在一起,我们永远在一起”来总结一下,也能成为一篇不错的作文。也有写好的例子,像我们印的例文“那一刻,我们沟

9、通于墨香之中”就是借助历史书或文学作品,实现了和不在同一时空下的几位古人的互动,这种互动就是典型的心灵思想的融合、情感体验的分享。所以,无论如何,要写好我们, “我” 和别人之间一定要有个联系点。再说几个人的言行表现怎么具有共同的特征。这样写相对要好操作一些,一般来说可以采用“我怎样,a 怎样,b 怎样,c 怎样”的形式,或者, “有的怎样,有的怎样 ”这样的表达思路。看似 “我们”的言行各不一样,但却具有共同的特征。这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题目后面补充的内容,或者能被题目后边补充的内容统摄起来。比较典型的,像我们在阅卷中读到的一篇那一刻,我们沸腾了 。 刚才说的是从特指的角度如何理解、把握“我们”

10、 ,下面说说如何从泛指的角度如何理解、把握“我们” 。所谓泛指,就是说 “我们”中除了“我”身份特征明确,其他人都不太明确,也不在行文中交代,只是用“我们 ”来表述,但是读者能知道这个“我们”说的是“ 中国人”或者“同龄人”,或者“同班学生”等等。从泛指的角度写 “我们”,选材上强调选择众所周知,人人都有感触的事例、情节。如“抗震救灾”“北京奥运”“社会普遍现象 ”“同龄人都有的遭遇 ”, “同班人都经历的事情”等等。从泛指的角度写“我们” 相对来说好套用原来写“我”的一些素材。但是要善于变化。比如原来写过的片段是某一群体共有的经历感受,现在把文中的“我” 变成“我们”就可以了,如原来是 “每

11、天早上,妈妈都会来喊我起床”,可以变为“ 每天早上,我们的妈妈都会来喊我们起床” ;如果原来写过的片段是针对我个人的,要改变表述句式、内容,使其能反映某一群体共有的经历感受,如“失落时一句关心的话语,得意时一句善意的提醒,运动会上一条拧干的毛巾,考试场上一块小小的橡皮,甚至有时,只是彼此一抹心有灵犀的眼神” 这样的句式和内容用来写我们就比较妥当。 “那一刻”是题目中的第二个关键词。限定了时间和情境,但可以写多个那一刻,所以“三个片段”“若干个排比镜头”这些方式依然可用。可以以小见大、小题大作,如以“我们” 关注四川地震灾区为内容“那一刻,我们在一起”“那一刻,我们手牵手”;如以“ 我们”用实际

12、行动关注北京奥运会为内容“那一刻,我们在欢呼”“那一刻,我们哭了”。这样,写作内容具有时代感,大气不俗。但这两个素材都有点“过时 ”了,可以引导学生看看 时事政治 ,新近有什么发生的事可写。此外,还可写凡人小事,如“我们” 共同面对困难、承担任务, “我们 ”共同探索、分享成功。或者让学生想想有没有一篇课文或文章、一节班会课、一次老师的教诲、一首歌、一幅图片、一个情景让“我们” 产生过表现不同而实质共同的东西?“那一刻,我们低下了头” “ 那一刻,我们笑了 ” “那一刻,我们沉默了 ” “那一刻,我们长大了” 。 当然不把“那一刻” 理解为一个限定语也可以,像在我们阅卷中遇到一位学生写的就是“

13、那一刻,我们永远铭记” ,宾语前置,倒过来就是“我们永远铭记那一刻” ,想一想也是可以的。 理解把握住了“那一刻 ”,再说说如何将题目补充好。强调两点:一要简明,二要便于操作。这也是我们指导学生写任何半命题作文时应注意的问题。 “简”就是说,补充的内容不宜太长, “明”就是说要让人通过题目基本清楚你所要表达的东西或所要表达的方向。 “题好一半文”如果说一篇作文是由“ 题目”、 “开头”、 “主体”、 “结尾”这几块材料构成的话,题目不简明就等于首先浪费了一块材料,这样这个作品就失去了一次“优秀 ”的机会。 “便于操作”是说补充的内容要保证自己能写出来,能写好,追求新颖是第二位的,再说新颖不新颖

14、不只是看题目。本来就是“二锅头” ,你给它起个名字叫 “琼浆玉液”也还是“二锅头”。普通的题目只要构思巧妙一样可以写得新颖。像有的学生拟定的题目是“那一刻,我们长大了 ”,题目很普通,但是他采用对照的写法“以前总是妈妈帮我们洗衣服,当妈妈因为工作繁忙忘记给我们洗衣服时,我们想到了自己也应该学学洗衣服。当我们把自己的脏衣服放进洗衣机或第二篇: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分析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分析一、基本情况本次参加考试约 6300 考生,100 分以上 98 人,94 分以上 498 人,89 分以上 1418 人,不及格多达 800 余人,约占 14.8%;最高分为108 分,均分 81

15、.1 分。二、试题分析本份试题仍沿袭三大板块,考查全面,试题涉及诗词默写、拼音、汉字考查、修改病句、名著阅读、新闻知识、字词释义、朗读节奏划分、翻译句子、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文体相关知识等等。同时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及时代性。但试题中有个别试题及答案值得商榷。一是“积累运用” 部分的“古诗默写”题,有两句问法不确切,如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矛盾心理的句子,既可以是答案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也可以是“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登岳阳楼中表现诗人凄凉与怨愤的句子,既可以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也可以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二是参考答案制定不够准确。如“

16、积累运用”中第 4 小题的加新闻标题,准确的答案应该是“女飞行员将首次亮相国庆”。三、试卷分析(一)积累运用:一是古诗默写出错较多,考生理解能力不强。二是错别字较多,基础知识不扎实。错误较多的是“抑扬顿挫” 。还有病句修改,三成考生找不出病句。三是语言概括能力不足,加新闻标题题,近半数以上考生抓不住关键信息,概括不全面、不准确。(二)阅读理解1.文言文阅读出错较多的有:第 6 小题考生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翻译不够准确。第 8 小题中“ 评价作者 ”,对欧阳修的理解与文章主题混为一谈,不够全面。2.说明文阅读出错较多的有:第 9 小题考生对说明文文体知识掌握问题较大,缺乏最基本的知识基础。第 10 小题考生阅读习惯不到位,从文中找不到关键信息。第 12 小题说明方法术语不够准确,作用由于概括性强,许多考生答不到点子上,抓不住中心句。同时,答题语言不够规范,答得过于简单。3.议论文阅读出错较多的有:第 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