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指导意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653538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1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指导意见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初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指导意见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初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指导意见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初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指导意见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初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指导意见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指导意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指导意见(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 知各初中学校: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素质教育会议精神,加强初中与小学的衔接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持续不懈地抓教育教学质量,扎实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市教学研究室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初中与小学教学衔接的指导性意见,现下发给你们,请各校结合学校实际,认真研究,沉静思考,深入挖掘,充分利用该材料,切实有效加强初中小学衔接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进一步提高对初小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初小衔接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整体设置了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小学与初中的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方法、教师的教

2、学方式与教学要求及学校管理模式都有较大的差异,这对进行初小衔接教育研究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因此各学校要统一思想,做好宣传,切实做好初小衔接工作。二、认真研究初小衔接的领域各学校要从实际出发,认真积极开展学生身心发展、学生思想道德、学生学习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师教学方式、办学特色等各类领域的衔接研究。要研究如何九年一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扎实地抓好学科基础知识,如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办学水平、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从学校领导层面、教师教学层面、学生学习层面,要从学校管理层面和家庭教育层面研究初小衔接的衔接领域和结合点。三、建立健全初小衔接的互动工作机

3、制各初中学校要加强招生区小学的联系,以小学高段和初一年级为重点,组织相关学科教师结成教学利益共同体,开展“ 小学教师进中学 课堂” 、“中学教师进小学课堂”等系列活动,“互 动 互惠 ”,“资源共享” ,促进双方共同和 谐发展,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并积极探索初小衔接的新策略、新途径。各初中学校要利用初一学生报到期间和开学前 1 个周的时间集中安排学段衔接工作。开学后,各学校要上报初中小学衔接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初中小学衔接工作安排、有效做法、改进建议三部分;同时各校要组织教师认真研究本次下发的学段衔接资料,结合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安排相应学科教师提出材料修改意见,以利下一步的修改、完善。上

4、述两个材料要求以电子稿形式于 2009 年 9 月 16 日前报初中部。联系人:胡学发 电话:86178653 电子信箱:。附件:关于加强初中与小学教学衔接的指导性意见胶南市教学研究室二九年八月二十四日胶南市教学研究室关于加强初中与小学教学衔接的指导性意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素质教育会议精神,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落实市教体局“坚 定不移抓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这 一工作要求, 认真做好初中小学教学衔接研究,扎实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现就初中小学学段衔接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一、正确认识做好初中小学衔接的重要意义小学六年级学生跨入初中大门后,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学习、生活

5、环境。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具体的学习任务、学习方式、人际环境,中学生生涯与小学有着本质的不同。由于部分学生在心理、学习、交往等方面不能尽快适应,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习惯没有及时养成,学习方法没有及时调整,致使学习出现滑坡现象,加大了完成初中学习生活的难度。因此,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做好初中小学衔接的研究探索,梳理初中小学知识衔接的具体内容摸清学生心理发展成长规律,让“师 与生、教与学” 双双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相互了解、相互适应,把“突变” 变成“渐变” ,在 “渐变”中 顺利完成初中小学的 衔接过渡。二、全面、细致、扎实做好初中小学教学衔接工作1、加强沟通,与本校招生范围

6、小学建立起协调、合作的伙伴关系。初中小学衔接,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科教学存在脱节问题,表现在小学教师不了解初中,初中教师也不了解小学。各初中学校要以“ 协同发展” 的教育理念,尊重小学教学的现状,树立整体意识,与招生区内小学组建成立发展共同体,加强中小学之间的交流与联系,组织小学、中学干部老师定期举行联合教学研讨会,相互交流学生管理体会,通报学生学习心理情况,定期互换角色体验课堂教学,通过听课评析交流,了解小学教学过程,发挥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优势,更好地改进中学阶段的教学,实现中学、小学教学与管理的良性互动,形成和谐、统一的九年一贯制教育体系。2、提前介入,认真进行小学毕业生情况摸查,掌握小学毕

7、业生第一手材料。初中学校要对七年级新生落实“三摸清” :摸清品行情况,摸清学习情况,摸清家庭情况,并与小学教师进行及时接触,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建立学情档案。3、抓住重点,确保将初中小学衔接工作落到实处。(1)以习惯养成为重点抓常规衔接初中学校要充分利用开学初的军训对新生进行行为习惯、思想、心理和学习方法上的教育。要通过学习指导手册、班会等形式对中学生守则、 中学生一日学习常规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学习,组织学生制订班规班约,让常规教育成为习惯养成的内在引导力量,使学习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和基本价值取向(2)以科学调适为重点抓心理衔接不同学段在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上都有所不同,小学以学习习惯与兴趣

8、培养为重点,初中以学习方法与过程体验为重点。小学六年级学生升入初中后,学习环境、方式、方法、习惯的改变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怎样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适时科学地心理指导,有利于学生心理调试,以更积极的心态,更科学的方法来应对新的挑战。学校要加强各学段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心理的需求,从教法和学法上找准衔接点,使学生能尽快适应新的变化,可以组织心理辅导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可让班主任召开主题班会,也可以挑选优秀的初二、初三学生向学弟学妹们“传经送宝”,这样 可以有效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应对新学业的能力。

9、(3)以基础技能为重点抓学科衔接落实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教学衔接的最好体现。初中教师要了解小学课程标准要求与教学基本情况,落实小学在知识、技能、教学中与初中可衔接紧密的知识、能力的要求,从而制定具体查行的教学起点,对七年级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提出达标要求。(4)以校本教研为重点抓研究衔接校本教研要突出课堂教学研究,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衔接。初中和小学教学即相似又有差异,这是做好衔接的突破点,从课堂教学引导看小学教学以兴趣为主、初中教学是兴趣加规范,这就要求我们要依据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乐学好学,落实“ 三个 维度” ,加 强教材研究,以知 识为基础、以能力为主线,做好教学衔接。中小学衔接研究的重点在

10、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研究,让学生自觉、高效率地学习。例如:课前预习、听课、课堂笔记等,学科教师要积极深入课堂,从课堂中发现问题,从问题中提炼研究课题。再如小学毕业年级是否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一些初中教学方式或方法,适当加深一些要求,让学生在习惯、思维、心理等方面为进入中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中小学衔接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点是:中小学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求;中小学学习方式方法;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语言与评价方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等,在研究摸索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教学。(5)以形成合力为重点抓家校衔接小学到初中的转变,不仅是学生的转变,也需要家

11、长的转变,有效调动并把家长的作用发挥起来,实现学校、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可以达到对学生共同教育的目的。在初一新生入学前,有必要对家长进行一次较全面的培训,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向家长介绍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让家长了解初中教育教学的管理与标准,方法与习惯以及目的和要求,在认识上达到统一和共识,以在家庭中更好地帮助和督促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附件 1:初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指导意见附件 2:初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指导意见附件 3:初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指导意见附件 4: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教学衔接指导意见附件 5: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教学衔接指导意见教研室初中部2009 年 6 月附件 1:初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指导意

12、见“全日制九年级义务 教育” 是分两阶段走的:小学 阶段的六年和初中阶段的三年。这两个阶段,由于学生知识基础和年龄特征的不同,在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这就要求初中教师尤其是七年级教师,应瞻前顾后,找出这些联系和区别,注意搞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使七年级学生平稳过渡到中学的学习环境中,使中小学教学真正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那么,作为主要课程的语文学科,其教学又该如何搞好这一衔接与过渡呢?经过近几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七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存在以下几个不利因素:一是语文基础知识的残缺。语文学习离不开基础知识,初中语文更是如此:课文分析、作业练习、测验考试等都直接或间

13、接地涉及到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我们发现,学生拼音基础差,书写不规范,声调标错位置;形似字区分不清。这些都导致学生默写、作文的扣分。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中学阶段,要学习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读写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等。” 虽然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已在小学语 文教材中正式出现,但由于小学语文不涉及语法知识,致使初中语文教学要从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入手,因而学生进入七年级遇到语文知识问题时自然感到困难重重。特别是学习文言文时遇到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学生更是无所适从。语文基础知识的残缺已明显成为初中语文学习的一大障碍。二是语文审题能力的欠缺。学生在审题

14、时,往往不能全面地把握题目的要求,所以造成理解上的偏颇。例如,去年我市某初中学校七年级新生入学测试的题目,请根据关键词“春天 ”、“夜晚”、“ 久别家乡”、“望着月光 ”、“想起了家乡”默写出这首古 诗,答案应是李白的静夜思。可学生在答题时,只注意到“ 春天” 或“久别家乡”,所以就默写了春晓、泊船瓜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可见学生审题之一斑。三是语文学习容量的加大。学生进入七年级,课程明显增多,一般由小学的几门课程猛增到七年级的十几门课程。作为主要课程的语文,其教材内容也增多,篇幅加长。如七年级(上)语文教材就包括诵读课文三十课,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六次,课外古诗词背诵十首,另外还有

15、名著导读两部。与小学相比,课文篇幅明显加长。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有 2000 多字,法布尔的绿色蝈蝈、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各有 1000 多字,文言文童趣、山市也均有 200 字以上。同时,初中阶段作业、测试容量加大,向课外延伸多,语文检测试题中单是阅读类就有科技说明文阅读、一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等。面对如此诸多内容,学生思想准备不足,不能一下子适应初中语文学习生活,当在情理之中。四是语文学习要求的提高。小学阶段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且言之有理即可,并不作鉴赏方法的要求。而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的要求是“ 在小学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能比

16、较熟练的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充实,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句通畅。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些要求,不是死记硬背就能达到的,也非一日之功效。学生必须有孜孜不倦的精神,严肃认真的态度,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句话,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这对七年级的学生,确实是一个挑战。五是语文学习的习惯、心理的影响。据多年执教七年级的语文老师们反映,学生普遍没有预习的习惯。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小组讨论和朗读课文时,总有学生不愿意张嘴;听记能力比较差,不会记笔记,学得很被动。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难完成初中的学习任务。学生进入初中,在平时的学习中会出现许多新的心理障碍。如竞争的激烈,学习压力的加大,考试成绩的失败等都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努力了但没有收到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