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648167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204 大小:7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_第1页
第1页 / 共204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_第2页
第2页 / 共204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_第3页
第3页 / 共204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_第4页
第4页 / 共204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_第5页
第5页 / 共2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2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心理健康概论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这个急剧变化、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人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成人要承受许多心理压力,而且本该天真烂漫的中学生们也要面对来自学习、生活、家庭和社会的种种负担,这就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并受到广泛关注。最近几年,党和国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明确地把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健康水平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无病即健康” 这一观念也开始发生改变,身体健康仅成为当代“健

2、康 ”概念中的一部分。特别是最近几年,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国力竞争日趋剧烈,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候,作为社会的一员,如何面对学习,面对生活,面对生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这些问题,对世纪的主力军广大中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始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热点。那么,究竟什么是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如何?对我们开展这项工作有哪些启示?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如何?这些问题是教师们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应该了解的。第一节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们只有

3、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历史发展有所了解,才能对心理健康教育概念有正确的认识。一、健康与心理健康健康的身体是人们十分关心和珍惜的,以前的看法是“无病就是健康” 。我国年对“ 健康” 概念作了如下定义,即 “生理机制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健康概念。早在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在其宣言中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年,该组织又在健康的定义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使其更加全面。简言之,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好比“ 人” 字的一撇一捺,二者缺一不可。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

4、义中可以看出,其对健康的理解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的区别,它应包含三个要素:躯体无疾病。这是指生理上健康,若有感冒、肝炎、心脏病等,都是躯体疾病。心理无疾病。这是指心理健康,各种神经官能症和严重的精神病等都属于心理疾病。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具有社会适应能力。这是指能适应外界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即一个人心理上有比较完善的发展,有健全的个性,能适应客观环境,使个人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要求之间有着和谐完美的关系。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与心理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般地,生理反应会伴随不同程度的心理

5、反应,而心理反应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生理反应。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一)心理健康的相对性从心理健康概念中我们看到,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认识心理健康,它都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二是个体具有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没有心理疾病 ”,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这里所说的心理疾病,指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的情形。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学中所说的正常和异常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之间的差别在很多情况下只是量的方面的差别,因此没有一个固定不变、普遍适用的标准;另一方面,心理健康的标准也会随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文化的差异而变动。心理健康的相对性还表现在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不是静止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

6、变化的。这意味着一个人既可以从不健康变为健康,也可以从健康变为不健康,这是一种连续的状态。所以,心理健康状态,与其说是正常与异常这种性质上的差异,不如说是程度上的差异。由于心理健康的相对性,在心理学中,经常以平均状况或理想状况来说明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平均状况指一般人都处于常态分布领域,与大部分人的情形相似,就认为其心理状况是正常的、健康的。例如:有些人在社会依赖方面完全失助,有些人则完全自我满足,而大多数人则处于中间状态。处于中间状态的人应该说是正常的、健康的。理想状况指心理健康是人们意识中追求的一种理想状况,即一个人希望达到的那种状况。倘若达到了,便是正常的、健康的;倘若达不到,便是有障碍

7、的。由于人与人之间所希望达到的状况各不相同,有时甚至很悬殊,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因此,要想达到既是自己希望的,又是众人公认的健康状况,那只能在理想中实现,这也是一个人一辈子追求的过程。(二)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我们知道,判断身体是否健康有许多标准,可判断心理是否健康,就不是那么简单了。由于心理健康缺少像生理健康那样比较精确的指标,其判断比身体健康的判断更为复杂和困难。直到今天,心理学家们尚未找到一个类似于“体温超过摄氏度就是发烧”这样的评价标准,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尽管如此,许多心理学家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地说,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

8、心理便是健康的。由于不同个体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事件和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心理健康的衡量,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根据我们的调查与研究,对于学校情境中的学生来说,有关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主要是指学习、人际关系以及和自我有关的活动、社会适应性等。下面我们分而述之:心理健康与学习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心理健康的学生首先是能够学习的,在学习中获得智慧和能力,并将获得的智慧和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因此,与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有:()智力发展正常。智力正常是中学生进行正常生活和学习的最基本心理条件。正常的智力使中学生能正确地看待周围的各种事物,使他们在认识环境、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时保

9、持客观的态度,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人们常用智力测验中的智力商数()来表示个体智力发展的水平。通常认为,智商在以下为智力落后,在以上为优异。一般地,心理健康的人智商至少应在以上。()体脑协调。体脑是人与生俱来的,它为学习提供了生物前提。体脑的发展,除了需要适当的营养,不受疾病或其他有害刺激的侵扰外,需要个体对体脑合理运用。然而,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并不是所有能学习的人都会合理地使用体脑。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有的中学生怕动脑筋,凡事只求“大概如此”;而有的中学生却滥用大脑,凡事都要“ 竭尽思虑”,容易走极端。有的同学不爱锻炼身体,在体育课的运动技能学习时作“壁上观”;有的同学却不惜运动身体,

10、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难以把握适度的量。而心理健康的人能合理地使用身体和大脑,使体脑得到协调的发展,能够顺应大脑兴奋和抑制的活动规律,在学习中注意一定的运动调节,做到劳逸结合。中学生的体脑协调性表现在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上,他们能够掌握“闹中取静”,能自觉地将不同学科的学习交替进行,注意体脑活动和睡眠的关系,善于利用记忆的规律来进行有效的学习。()自我满足。这里所说的满足感,实际上就是一种成就感。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成就动机,为了追求这种成就感,人们会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对不同的人来说,其成就动机的强度是不一样的,有的比较强烈,有的比较弱。在教学中教师们常发现,有的同学对自己的要求过高,成就动机特

11、别强烈,一心想成为全班第一、全校第一,结果总是对自己不满意;而有的同学却不想有所作为,认为反正自己不行,对自己丧失了信心,自暴自弃,甘于落后,其结果显然是一事无成。可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该有适度的成就动机,从学习中获得自我满足感,从而不断增强自信。中学生正确的成就动机应该是这样的:不过于强烈,也不过于浅淡,保持在适中的水平上。()排除学习中不必要的忧虑。每位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可能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引起忧愁、悲伤、恐惧等情绪反应。例如:考试不理想的同学会产生悲伤情绪,考试前会出现焦虑情绪,上课走神时老师的突然提问会使其产生恐惧的感受等。问题在于,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一直不能摆脱这些不良

12、情绪的阴影,有的甚至产生考试焦虑、学校恐怖等心理行为问题。心理健康的学生在学习中也有烦恼,但是他们能明智地接受这一事实,从不伪装,他们会采取积极的方法,来摆脱这些消极情绪。他们摆脱忧愁、恐惧的方法就是回到学习上来,认真总结学习经验,找出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以作为前车之鉴,并把注意力逐渐转移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而不是总去思考那些“杞人忧天”的问题。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和重视,不可避免地要与人交往。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的人既有朋友,又乐于与人交往。中学生的人际关

13、系主要是与父母形成的亲子关系,与老师形成的师生关系,与同学朋友形成的同伴关系等。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责任,把对方看成和自己平等的人,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乐于与同学交往,能与同伴合作,能与老师和家长沟通,与他们交换意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客观地了解他人,不会以成绩的好坏作为选择朋友的标准,不会因为老师多关心其他同学而产生嫉妒或不快;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会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而是能够关心他人的需要,他们懂得体谅父母和老师;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有正确的交往态度和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他们能宽以待人,诚心地赞美他人,也能接受善意的批评;心理健康的中学生

14、有比较广泛的人际关系,同时其人际关系也比较稳定,他们有知心朋友,也有亲密的家人。我们在教学中常发现,有的中学生乐于与人交往,可他们今天和这个好,明天和那个玩,结果没有一个知心朋友,而有的同学却喜欢独来独往,把自己封闭起来,这些都是人际关系不健康的表现;最后,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在人际中能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完整。心理健康的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完整,因此,在增进人际关系的同时,还应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完整性。由于生活环境等的不同,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有其特有的行为模式,在与人交往的时候,适当地迁就别人,持一种比较随和的态度固然是需要的,但是,迁就是有限度的,随和不等于放弃原则,不等于失去自己完整的

15、人格。心理健康与自我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能调控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人,经常要使自己与环境相适应,这就要求对自身有适当的了解。心理健康的人,不但能了解自己,而且能接纳自己,能容忍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努力谋求自己的最佳发展,使自己更加完美,并形成健全的人格。接纳自我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成功与失败,面对成败得失,成人尚且会引起情绪波动,更不用说中学生了。但是,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平静而现实地对待这些问题,在成功面前不沾沾自喜,遭遇失败也不会因此与自己过不去。在学校中,教师们发现有这样一些中学生,考试失败或做了错事之

16、后,总是极力地对同学和家长隐瞒,这种隐瞒虽然能暂时使别人发现不了其短处和挫折,但这增加了心理负担。有的人面对自身的得失时,要么得意忘形,要么羞愧,结果是不能正确地对得失成败作审慎的思考。心理健康的学生一方面有勇气承认自己在某方面的不足,敢于接受挫折,又能认真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对于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也安然处之,特别是在不利的条件下,能够接受和安慰自己。另方面,他们总是努力开发自身的潜能,发现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一个人能接纳自我,就能不断地完善自我。心理健康与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人是生活在现实环境中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个人的生活和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一个人如果不能和社会取得适应,就容易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因此,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能够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正视现实,适应环境,心理健康的人是生活和社会适应良好的人。学生社会适应良好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了解现实,正视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他们能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作出客观的评价,能与现实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