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1章 1 找对比对点:轻松选答案——选择题之要诀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0647437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1章 1 找对比对点:轻松选答案——选择题之要诀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1章 1 找对比对点:轻松选答案——选择题之要诀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1章 1 找对比对点:轻松选答案——选择题之要诀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1章 1 找对比对点:轻松选答案——选择题之要诀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1章 1 找对比对点:轻松选答案——选择题之要诀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1章 1 找对比对点:轻松选答案——选择题之要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1章 1 找对比对点:轻松选答案——选择题之要诀(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 1 章 1 找对比对点:轻松选答案选择题之要诀学案 1找对比对点,轻松选答案选择题之要诀学案引语对论述类本阅读的考查,高考采用选择题形式。面对颇有点像字游戏的选择题,不少考生心存畏惧,答题正确率不高,即便答得全对,也耗时太长。如何快速、准确地拿下三道选择题,是二轮复习的重要内容。要解决这一难题,既需要考生有良好的心态和思维品质,又需要考生整体把握全,梳理出主干信息。在知晓三题的命题特点的前提下,迅速锁定信息区间,用比对法选定答案。自学在前自我诊断阅读下面的字,完成后题目。中国化是诗性化。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可见“诗”这种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的

2、特殊地位。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圣经却有诗经 ,这种以诗为“经” ,是华夏独有的化现象。从春秋的 诗经开始,诗这种形式虽然千变万化,却始终占据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汉语词汇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特点,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特点,在语音上还具有音乐性特点。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诗是远离逻辑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艺术形式,其赋、比、兴的“兴” 字,学者们至今也说不透。究其原因,这种诗性的智慧,既不是简单的感官享受,也不是纯粹的理性思维,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这一特点恰恰有利于形象性表达和艺术性思维,说明汉民族的语言与艺术有着天然亲和的关系。这一独特的表达和思维方式的存在,说

3、明中国人自古以,就以一种诗性的感受和态度对待世界,以诗性的语言表达情感。从这一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中国画具有诗的特点,诗的意境,诗的追求,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国画与中国诗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徐复观在分析诗画合璧的历程时指出:首先,题画诗的出现,开创了诗画在构成形式上的结合。其次,以诗意作画开创了诗和画在意和景层次上的结合。第三,以诗的意境作画,以画的意境作诗,诗画在精神上相融合、相启发,实现了在意境层次上的融合。苏东坡在总结前人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考察诗与画的关系。首次明确提出“诗画本一律” 的艺术主张,认为诗与画有相同的审美规律与创作规律。诗求言外

4、意,画求象外声。诗以辞为语言,画以笔墨为语言,把所感、所思塑造为意象。它们因同样用意象抒怀、寄意的方式表情达意而相通、相近、相融。中国诗学提出由形似走向神似,进而达到形神兼备,要求“不粘不脱” , “不即不离”, “不似而似”,即不能太粘著物之形迹,也不能离开物自身。所以中国诗学之精神,认为“形神兼备 ”是诗歌艺术形象创造所追求的目标和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要求艺术形象做到外表形状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一。国画同样如此。在唐宋人与画师共同努力下,形成了重在画意而不求逼似的传统,直接导致人画的产生。在中国艺术家眼中,诗中情与画中意的创造都有赖于意象的获得。这种艺术形象创造的共通之处,正是诗与画之所以合

5、璧的缘由所在,也就是古哲所说的“诗画同”。中国诗与画都讲究形神兼备,神似高于形似,讲求得意忘象。“形神说”影响深远,一直发展到王渔洋的神韵说。诗画合璧成为中国画艺术的特色。(选自齐白石国画诗境论 ,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不学诗,无以言” 的言论和以诗为“ 经”的化现象,说明了“诗” 这种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B 诗性的智慧介于简单的感官享受和纯粹的理性思维之间,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所以学者们至今也说不透“兴” 为何物。诗画在精神及意境层次上相融合、相启发,体现在以诗的意境作画,以画的意境作诗。D 苏东坡首次从理论角度提出“诗画本一律”的主张,

6、认为诗画的审美规律和创作规律相同,意象抒怀和寄意方式一样。答案D解析D 项原第三段“苏东坡在总结前人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考察诗与画的关系”并未说明苏东坡是首次从理论角度提出“诗画本一律” 的主张; “意象抒怀和寄意方式一样”错误,原相关语句是“它们因同样用意象抒怀、寄意的方式表情达意而相通、相近、相融”。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意思的一项是()A 从春秋的诗经开始,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诗都占据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中国画和中国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B 汉语具有词汇的多义性、模糊性,语法上的灵活性、随意性,语音上的音乐性等特点,所以诗这种语言艺术远离逻辑思考和理性

7、判断。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因而,中国人自古以就充满诗性,有诗性的感受和态度,也有诗性的语言。D 诗求言外意,画求象外声,诗画相通、相近、相融,中国画也和中国诗一样,要求艺术形象做到外表形状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一。答案解析项首先是前后关系错位,非因果关系,而是现象与本质的表里关系;其次是扩大性解释,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错误,原的表述是“中国人自古以,就以一种诗性的感受和态度对待世界,以诗性的语言表达情感。从这一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3 根据原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画和诗最初都注重追求“形似” ,后经过唐宋人与画师

8、的共同努力,形成了重在画意而不求逼似的传统,产生了人画。B“形神说”影响深远, “形神兼备”既是中国诗歌形象创造的追求目标,也是中国画特别是唐宋人画的创作传统。诗画合璧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古哲的“诗画同” 、苏东坡的“诗画本一律”和王渔洋的 “神韵说 ”,都属对其研究的成果。D 诗画的密切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表达和思维上的相似、诗画的形式结合和精神融合、审美规律与创作规律的一致。答案A解析A 项“中国画和诗最初都注重追求形似 ”没有依据。阅读下面的字,完成后题目。历史名人实在是一个独特的化现象。一个时代需要生于其时之“时代名人”,也同样离不开历史化传承下的历史名人。前者好比化之快餐,后者

9、却类同于人体不可或缺的素养,这当然需要细细品味、咀嚼并积淀。当时代名人被岁月洗尽浮躁与铅华后,一旦显露出其真正的人精神之底蕴,他往往会被后代记惦并予以诠释,此可谓时代名人之“再生 ”,由此,时代名人已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历史名人了。毋庸讳言,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之需要历史名人,在于其化与精神的倡导者与追随者怎样发掘这些历史名人之底蕴并巧妙地与时代与社会相吻合,一旦历史名人被赋予了这种时代之化视角,它便往往具有一种烛照与启人心智的魅力,其所释放的化素养,便能很好地被吸收与借鉴了。历史名人也有世态冷热。有些历史名人是”恒温” 性的,如圣人,大抵每一时代都需要,并不热得炽人,却能时时在人们的语言与字中出现。

10、有些历史名人则有点骤冷骤热,某一时代需要,便可能如日中天,热劲一过,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往往只在其追随者的思想库中有点忿忿而已。这种现象的形成,就历史名人本身说,与其自身所具有的化内质有莫大的关系,在于其化内质是属于人伦人性等永恒性的还是其他非永恒性的范畴。历史名人圈的形成,也同样折射出太多值得深思的内容。有些名人在当世并无甚影响,到了后世则是炙手可热的人物;有些名人在当世十分风光红火,随着时光一轮转,便为历史所淹没;有些名人则在历史的长河中冷冷热热,历经“世态炎凉” 。但无论如何,其属归历史,几千年的演绎,已是后世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以正面或反面或中性等词汇界定历史名人,必然限制了审视历史名人

11、的思维与视角。但似乎每一时代都在有意无意地用本时代的化视角去审视与诠释历史名人,喜欢对历史名人重新认识与评价,这当然无可厚非。但就历史名人本身的化内涵上,还其真实,以客观公正的眼光去评判却是必要的和必须的。由于各时代的对历史名人的解读之差异,对历史名人的扭曲也在所难免,因而对历史名人的误读也是自然而然的了。“千古罪人 ”至少有其时代选择的理由; “名彪青史”者,则反映的是一种历史化与精神的沿续与倡导。对于历史名人说,当其生时,创造了一种化,其使命似乎都已完结了。其千秋功与过,是与非,便可任人评说了。在当代名人风光流转成了人们关注的中心的时候,对历史名人的幽思,又是否能提供一种别样的思维视角?你

12、觉得呢?(选自陈家兴历史名人的幽思)4 下列关于原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个时代要有“时代名人” ,同样也要有历史名人,而历史名人却类似于人体内不可或缺的素养,这需要我们细细品味、咀嚼并积淀。B 任何时代需要历史名人,关键在于倡导者与追随者去发掘这些历史名人的底蕴,并巧妙地与时代与社会相吻合,因为历史名人有“恒温”性。某个时代的特殊需要,有些历史名人骤冷骤热,有时如日中天,热劲一过,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往往在其追随者的思想库中还有点愤慨。D 每个时代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地用本时代的化视角去审视与诠释历史名人,喜欢对历史名人重新评价,但还其真实,公正评判是必须的。答案B解析由原第二段“一个

13、社会一个时代之需要历史名人,在于其化与精神的倡导者与追随者怎样发掘这些历史名人之底蕴并巧妙地与时代与社会相吻合”和第三段 “历史名人也有世态冷热。有些历史名人是恒温性的”可以看出, B 项是强加因果,前后两句并没有因果关系。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意思的一项是()A 当时代名人被岁月洗尽浮躁与铅华后,如果显露出其真正的人精神的底蕴,他往往会被后代记惦。由此,时代名人已转化为历史名人了。B 假如历史名人被赋予了时代化视角,它往往具有一种给人光明与启人心智的魅力,其所释放的化素养,便能很好地被吸收与借鉴了。历史名人也有世态冷热,就历史名人本身说,与其自身所具有的化内质有莫大的关系,在于其化内质是属

14、于人伦人性,还是其他范畴。D 有些名人在当世风光红火,随时间轮转,被历史淹没;有些名人则在历史长河中冷冷热热。但无论如何,经时间演绎,已是后世的精神财富。答案解析项说“历史名人也有世态冷热 在于其化内质是属于人伦人性,还是其他范畴”错误,缩小范围,原认为“ 历史名人也有世态冷热。有些历史名人则有点骤冷骤热,在于其化内质是属于人伦人性等永恒性的还是其他非永恒性的范畴”。6 根据原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古罪人” 有那个时代选择的理由;“名彪青史”者,则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精神倡导。历史名人其实就是一种社会化,其功过是非,任人评说。B 在当代名人成为人们关注中心的时候,对于历史名人

15、的幽思,又是一种别样的思维视角。无论是当代名人,还是历史名人都是独特的化现象。历史名人圈的形成值得深思。有些名人当世无名后世有名,有些名人当世风光后世无光,有些名人则是时冷时热。但这些名人已是后世的精神财富。D 各时代由于对历史名人的解读差异,以或正面或反面等词汇界定历史名人,表现其世态冷热,限制了审视思维视角,因而造成了独特的名人化现象。答案D解析“造成了独特的名人化现象” ,根据原信息应该是 “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之需要历史名人”引起的;原因分析不当,原是“ 历史名人实在是一个独特的化现象”“历史名人也有世态冷热 ”“以正面或反面或中性等词汇界定历史名人,必然限制了审视历史名人的思维与视角”“ 由于各时代的对历史名人的解读之差异,对历史名人的扭曲也在所难免,因而对历史名人的误读也是自然而然的了”。自我反思1 高考论述类本阅读的考查实质是什么?选择题三小题的能力考查点分别是什么?各小题命题者在对原信息的转述处理上各有何特点?答:_2 比对法是做选择题最重要的方法,有比对词语、比对句意、比对句子的逻辑关系等。在比对句子内部逻辑关系中,要比对的最重要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它有何特点?答:_借题发挥突破题点一、阅读有道:整体把握,细节细读1 整体把握,读通读懂整体把握,读通读懂是理解、分析本的基本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