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题(襄阳四校联考有答案)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0644089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题(襄阳四校联考有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7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题(襄阳四校联考有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7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题(襄阳四校联考有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17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题(襄阳四校联考有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17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题(襄阳四校联考有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题(襄阳四校联考有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题(襄阳四校联考有答案)(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 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题(襄阳四校联考有答案)20162017 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语试题时间:10(分钟) 主命题:枣阳一中 分值:10 分 副命题:曾都一中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自己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

2、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卷 阅读题一 现代阅读(一)论述类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3)题。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的制约王建光一般而言,汉武帝之后直到清代末期,儒家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道德的至上性和意识形态的排他性,对它的认同是任何政权取得其统治合法性的基础。作为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道德规范,儒家的纲常伦理及其价值观的自然延伸,事实上即成为一种与体制相补充的制约帝王的道德力量。在以“君臣父子 ”为代表的儒家纲常伦理中,如果说“君臣”能够保证皇权至上的话,那么“父子” 则事实上体现了 “孝顺”的内涵,是“ 君臣”价值观的延伸,这一点正是制约皇权的重要价值基础。在历史

3、上许多时候,虽然有后宫不得干政的传统,但是当一些问题争议不断、议而不决,或皇帝之所为又明显不合事实或政治伦理、传统价值之时,尤其是涉及选妃立后、太子废立之事,朝臣们往往会搬出太后的力量,以制约帝王。太后之所以能够让固执己见的皇帝改变意见,并采纳朝臣的建议或者说太后之所以有这样一种让帝王回心转意的力量,其背后的原因正是“孝” 的道德力量在起作用。不论太后是否为皇帝的生母,太后的名分即是最高的道德权威,如果帝王本人都不能恭敬顺从太后,又何以服天下人心。所以,儒家的孝化和价值规范即成为一种体制的力量,有着正义的形象,潜在而又有力地稳定着宫廷伦理和萧墙秩序。祖训是孝顺思想的自然延伸。儒家强调慎终追远,

4、所以逝去先皇的言行往往都是后世的圭臬,后世如果公然推翻或违反先帝的祖训或遗诏,不仅是不孝的,其政治行为也是不道德的,甚至是不合法的,会为政敌、为后世留下不孝之骂名。明代朱元璋留下的不设宰相制度,在后世几代“永为定制” ,是法外立规,并成为其继任者的规范。虽然其弊端日显,却不能推翻。对于此类先帝的祖训,到最后只能采用调和、修补或暗度陈仓的办法加以解决。在许多时候,社会舆论也会对帝王造成一定的压力。即所谓“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 季氏 ) 。尤其对于那些有作为的或有理想的帝王而言更是如此。当然封建时代的舆论主要还是“路人之议” 或“庶人之议”,舆论的形成仍然是以儒家的

5、家国天下、明君廉臣思想为基础而建构的。因为那些具有谣言性质的舆论最终可能会有损帝王的合法性,会被反对者或政敌所利用,会使人在野史笔记中添油加醋,会使朝臣致仕以明志或抗议,会造成社会不安甚至引起社会动荡或政体不稳,所以大臣也会以防不良舆论之由而规劝帝王要避免社会大众的舆论压力,帝王也往往会忌惮于可能的舆论压力,有时也会改变自己决定的事,此类事情历史上并不鲜见。当然,上述的力量并不总是被独立使用的,很多时候都是综合而用。简单说,制约帝王的力量有两种,一种是伦理的力量,一种是体制和规则的力量。而体制也是基于伦理基础上形成和得到维护的,所以归根结底,制约帝王最有力的力量之一还是儒家政治伦理。除此之外,

6、在东汉之后,随着佛教的发展,在个别皇帝或个别时期,佛教的一些观点和理论也会进入朝臣的话语体系,并作为论辩、展示自己观点正当性和道德性的基础,虽然诸如因果报应等案例会被用作为各自观点的佐证,但这并不能撼动以儒家 价值观为基础而建立起的对同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其价值坐标。(节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一般情况下,一定时期内,儒家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道德的至上性和意识形态的排他性,对它的认同是任何政权取得其统治合法性的基础。B “父子”关系事实上体现了 “孝顺”的内涵,有助于稳定“君臣” 关系,从而确保皇权至上。由于太后能让固执己见的皇帝改变意见,

7、 并采纳朝臣的建议,所以说, “孝 ”的道德力量成为制约皇权的重要价值基础。D儒家的纲常伦理及其价值观的自然延伸,事实上即成为一种与体制相补充的约束权力手段。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意思的一项是:(3 分)A逝去先皇的言行往往都是后世的圭臬,后世皇帝如果公然推翻或违反先帝的祖训或遗诏,不仅不孝,甚至是不合法的。B 先帝的祖训倘若弊端日显,虽不能推翻,但可以 采用调和、修补或暗度陈仓的办法加以解决。帝王有时也会改变自己决定的事,因为忌惮于舆论压力有损帝王的合法性,进而被反对者或政敌利用。D虽然诸如佛家因果报应等案例会被用作为自己观点正当性和道德性的佐证,但这并不能撼动以儒家价值观为基础而建立起

8、的对同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其价值坐标。3根据原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如康熙帝从小就得到奶奶孝庄皇后的慈服严教,即位后还在她的辅佐 下平定边疆,进一步完成统一大业,这其中二人执政理念的碰撞,正体现了儒家的孝化和价值规范是一种统治体制。B 东汉之后,佛教的一些观点和理论也会逐步渗透朝臣的话语体系,并作为其暗中掣肘、维护自身观点正当性和道德性的基础。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对于那些有理想的帝王而言,构建良好的社会舆论,减轻具有谣言性质舆论的压力,能有效降低社会动荡或政体不稳的概率。D伦理的力量和体制规则的力量并不总是被独立使用的,很多时候都是综合而用,体制也是基于伦理基础

9、上形成和得到维护的。(二)实用类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字,完成(4)(6)题。叶嘉莹:传承古典诗词之美王若安夜凉如水,天津南开大学马蹄湖内荷花早 已残败,湖畔的主楼报告厅里却传出咏“”之声。吟诵诗词的正是 90 岁高龄的诗者叶嘉莹先生。南开大学百余名学子济济一堂,将报告厅挤得水泄不通,就是为一睹叶先生的风采。叶嘉莹,号迦陵,1924 年 7 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4 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她背诵古诗,认识汉字,6 岁就随家庭教师读论语 ,这为叶嘉莹终生结缘古典诗词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17 岁时考入辅仁大学,她师从顾随先生,得到了恩师的赏识。顾随先生也成了叶嘉莹一生所敬仰的偶像。顾先生

10、希望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别有开发,能自建树”。而叶嘉莹做到了。从小饱读诗书又工于诗词曲赋,没有人会否认她是一个才女,除了她自己。 “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尤其这些莫名其妙的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 ,自己以为是才女,而且还修饰打扮,我对于这样的女子并不欣赏。 ”叶嘉莹一再强调,她是一个穿裙子的“士” 。她说她从没有过对爱情的憧憬,因为“那是最无聊的事情”,而幽闺自怜更是肤浅, “我不是一个总找人家怜爱的女子,我不需要”。用她女儿的话说:“我的母亲跟古典诗词谈了一辈子的恋爱。 ”叶嘉莹的一生多磨难, “我平生都不是我自己的选择。 ”她如是说。17 岁时,她的父亲因“七七事变” 随

11、国民政府南迁,跟家里中断了联系。同年,她的母亲因患癌症不幸去世。随后她跟伯父伯母一起生活。在沦陷区,生活艰苦。在丧母的悲痛中,叶嘉莹反而写作了大量的诗词。上世纪 40 年代末,叶嘉莹赴南方结婚,离开了故乡北平。不久就因国内形势变化,随丈夫去了台湾,谁知一去故土便是祸难加身,流离多年。1949 年12 月,叶嘉莹的丈夫因白色恐怖被捕。次年夏,她也因白色恐怖被捕,不得不携着尚未断奶的女儿一同人狱。所幸不久即获释,在台南一所私立女中找到一个教书的工作。三年后,叶嘉莹的丈夫获释,她经人介绍进入台湾大学教书。那时她长女不过岁,幼女刚出生。丈夫性情大变,生计的压迫、身体与精神的磨难,让她心存悲凉。但她在讲

12、学时从不流露出一丝一毫的忧苦,用她一贯和悦的风度,精神饱满地讲。如此,坚持了几十年。直到现在 90高龄的她还是站着讲,从不坐下。就在她历尽了人生的悲哀苦难,满以为幸福的大门即将临近之时,迟暮之年的一场飞横祸又夺走了她的爱女和女婿。她坦言此生于她再无幸福,丧女之痛,悲痛欲绝。“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一世逼人。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这是她写的哭女诗十首中的一首。但她并未沉溺于哀伤,她想起顾随先生的两句话:“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以无生之觉悟过有生之事业。 ”经历世事无常,痛极以后才有了彻底的参悟。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谁能比她体会更深?“我的一生中,投注精力最多的就是教书。从 194

13、 年,我一直未曾间断地教了六十年书。 ”她说自己 “好为人师 ”,天生教书的料。无论在哪里,叶嘉莹都离不开教学。1966 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异国他乡用英语授,叶嘉莹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论;另一方面,她有着自己独特的讲方法。她对学生说:”诗歌里面是有生命的,我的英也许不够好,我的法、发音或许不够正确,但我讲一首诗,会把我所体会到的其中的生命感情讲出。 ”她发自内心的真诚超越了语言和国界,在异国他乡让无数人爱上了中国古典诗词。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化作为自己的责任。 “古人常说薪尽火传 。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老了,该多写点书,少

14、教些。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叶嘉莹九十华诞的时候,温家宝致信祝贺,并在信中称赞道:您的心灵是纯净的,您的志向是高尚的,您的诗词给入以力量,您自己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在古典诗词的世界里,叶嘉莹就是永远的女神。(选自史博览人物201 年第 11 期)链接 1:1924 年,叶嘉莹出生在旧北京一个传统世家,那时的叶家奉行儒学,恪守礼仪。闲暇时,父亲与伯父会声情并茂吟诵古诗,母亲与伯母也会各执一册诗词双双研读。受此环境熏陶,叶嘉莹开蒙很早,六七岁便诵读论语 ,十几岁能写格律诗词。 (选自汉学家叶嘉莹 )链接 2:1

15、7 岁时母亲去世、并不幸福的婚姻、遭遇台湾“白色恐怖” 、独自养家、被迫居留 加拿大、大女儿及女婿双双车祸身亡谈及这一生历经的忧患劫波,叶嘉莹从不回避,她说自己向不是一个悲观的人。 (选自叶嘉莹:我是一个穿裙子的中国“士” )链接 3:我不知道叶嘉莹算不算一个强者,但我知道她肯定不弱,她很韧,甚至有点倔。采访中提及“五四 ”新化运动对古典化的冲击,她由古及今把中国人的盲从跟风批了一番,“中国人常常这样子,一窝蜂过犹不及,听风就是雨,非常感情用事”,严辞 质问“ 中国人怎么这么没理性?”(选自叶嘉莹:我是一个穿裙子的中国“士”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16、叶嘉莹很不欣赏那些自己以为是才女,而且还修饰打扮的女人,可见她只看重内在美。B 叶嘉莹一再强调自己是一个穿裙子的“士”,是因为她作为一名女性,即使面对生活的种种打击,内心都始终坚守着“君子之大道” 。在叶嘉莹的迟暮之年,横祸夺走了她的爱女和女婿,她坦言此生于她再无幸福,可见她的悲观绝望。D 叶嘉莹热爱教,不是因为她把传播中国古典诗词当成自己的使命,而是因为在她看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促成了叶嘉莹在诗词方面的造诣?请结合本简要分析。 (4 分)(6)中说“叶嘉莹是女神 ”,那么,女神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结合本简要分析。 (分)(三)学类本阅读阅读下面的字,完成(7)(9)题。 (14 分)小 矮 人【波兰】姆罗热克从前有个挂牌“小小 ”的矮人剧团,一个很认真的常设团体,每周至 少有四场演出,大胆涉猎了所有剧目。化部因而把它提高到了样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