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新编课后思考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642461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新编课后思考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文化新编课后思考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文化新编课后思考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文化新编课后思考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文化新编课后思考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新编课后思考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新编课后思考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章 中国历史文化绪论1、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的生存环境,是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广义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所有类型的文化。文化归根到底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客体而逐步实现人类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文化的主体是人,任何文化都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创造,文化强调人类本质的形成和体现,其实质含义是自然界的人类化,所以,文化就是人化,即人类活动及其结果的人化性质。2、文化的本质:文化归根到底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

2、客体而逐步实现人类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互相影响的互动过程。文化的主体是人,任何文化都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创造,文化强调人类本质的形成和体现,是人区别是于非人、人类世界区别于自在世界的本质特征,其实质是自然界的“人类化”。所以,文化就是人化,即人类活动及其结果的人化性质。3、文化要素:构成文化基本形式结构的一些必要成分称之为文化要素。一般认为,构成文化的要素有:器物体系、认知体系、符号体系、关系体系、规范体系。器物体系是人类通过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人工环境,具有物质的特征。认知是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感知、思维信息处理过程,包括从感觉的输入到复杂问

3、题求解的一系列的智能活动。认知体系中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趋向是核心。符号是人类文化的最基本形式,是人类创造、传播和储存文化的基本手段和工具,人类通过符号创造、认识和继承文化。关系体系是人在社会的共同的生活中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的总和。规范体系指社会规范,是反映人们活动秩序和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包括法律、条款、规章、制度和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规范体系是文化价值观念的外在表现,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为了满足其需要而建立的。4、文明:文明是标志人类社会摆脱动物界的开化状态和进步程度的范畴,人类经过蒙昧、野蛮,才到达文明时代,所以说,它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文明和文化都是社会历史范畴

4、,它们都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派生的,可以把它们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物质文明、精神文化和精神文明、制度文化和制度文明等。 5、文化和文明的区别:文化的外延大于文明,文化蕴涵文明。文明和文化的区别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先有文化,后有文明。第二,文明是文化的结果和表现。第三,文明是文化的积极方面。由于文明代表了文化中的进步方面和客观方面,所以它更直接地成为社会进步的客观标志和客观尺度。6、文化的一般特征:第一,文化是人类的创造,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的加工修饰、利用改造,才是文化。 第二,文化是人后天习得的,文化通过载体是可以传递的。文化是人经过学习得到的知

5、识和经验,不是与生俱来的人的遗传本能,是后天学习得到的,先天性的行为方式是不属于文化范畴的。第三,文化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一个共有的复杂的体系,是建立在可传递象征符号之上的。 第四,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具有不断变迁的特性。 第五,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段性。 7、什么是历史文化的分类: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类型,要经过选择比较,区分出那些被确定为具有关联功能的不同历史文化结构,再从不同的结构和视角对文化的形态和功能进行的划分,这就是历史文化的分类。 (人们把中国历史文化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学者们一般是按照要素结构、时空、社会群体形态来对中国文化进行分类的)8、物质文化:又称物态文化,是

6、以物化形态存在的文化,它是由人类作用于自然面创制出来的各类器物,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 (物质文化既是实体文化,也是“物化的精神文化” ,因为物质文化中包含着人类的知识力量。 )9、精神文化:是人类一切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产生的精神产品,又是人类特有的创造物质财富的精神财富。10、中国文化:是指自古至今在中国疆域内由诸民族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又称作中华文化。11、 “历史文化”与“文化历史”有什么区别:历史文化与文化历史这两个词的使用有不同的含义,历史文化是指人类社会以往的文化存在,文化历史是指文化特质发展变化的历程。12、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针对中国文化

7、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相对于各民族而言,指从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指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指历史上流传的文化。传统文化经过了漫长历史的积淀,凝聚着历史的综合。13、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于历史各阶段文化中有一定稳定性和延续性的文化精神,是被一个民族总体所承袭下来的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内容,诸如精神、心态、道德、观念、理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抒情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一个民族从过去传承至今的最主要的心理习惯、思维定势意识形态。文化传统有稳定性和延续性,无论从理论上或从事实上看,文化传统不如传统文化广泛,文化传统是传

8、统文化的核心,文化传统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14、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是指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的物质基础和生存空间的自然地理系统。自然环境给人类文化创造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舞台,它是人类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是人类历史发生、发展的前提之一。15、中华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中华大地的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分三级阶梯式逐级下降,高原、山地和丘陵约占总土地面积的2/3,盆地和平原约 1/3。中华大地的气候条件受纬度、经度、地形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各地的热量、水分、光照、风向条件有很大差异,从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 16、中国自然环境对历史文化有何影响:第一,中国独特的大陆海岸型半封闭式的自然环境,有着中国

9、地理环境的大陆整体性特点,决定了中国文化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大一统”性,并影响着和制约着它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明方向。第二,中国地域辽阔,境内地理环境复杂,人们生存的空间因环境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第三,辽阔的疆域为中华文化发展2和中国文化中心的转移提供了纵深腹地,由于有着较大的生存空间,这对中国数千年悠久历史文化连绵延续从未中断有着极大的关联。第四,中国特定的周边地理环境,使之形成了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处境,使中国古代农业民族无法突破这种交通限制,对外文化交往受到了地理条件的阻抑。中国历史文化很自然地带有自身的独立性和封闭性。17、何为历史文化的经济环境:是指人类加工改造自

10、然、创造物质财富所形成的一套生产条件,包括工具、技术、生产方式等,它是人与自然发生直接关系的产物,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巨大影响。18、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环境的特点:1、中国的农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农业发展早,而且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比重最大,是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环境的特点之一。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农耕和游牧两种经济类型的对垒。中华大地由于年降雨量不同,而形成了农耕区、游牧区。农耕区的经济是依靠种植农作物的生产性经济。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生产环境。游牧者过“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活。 2、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起初是北方经济领先于南方。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南方经济因而逐步赶上了北方,甚至远远超过了北方。3、

11、农耕经济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由于工商经济在整体的社会生活中所占比重较少,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特征给中国历史文化留下深刻烙印。 19、中国农业社会经济给历史文化的影响:第一,为了保护高度发展的农耕文明修筑了万里长城。(在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对垒中,农耕区开始修筑长城,以防游牧者的进攻,保护农耕文明。 )第二,产生了集权政治体制和“重农” 、 “民本主义”的文化传统。 (中国是农业大国,要保持农业社会的平稳运行,就需要产生一个绝对的权威,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主义集权政体以及专制主义思想,构成了中国历史上政治文化的一大特点。 “重农” 、 “重民”和“民本主义”思想,从孟

12、轲到黄宗羲一脉相承,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 “农本商末”就成了中国历代统治者的基本国策。 )第三,形成了注重现实和注重经验理性的务实精神。 (农业经济使人们注重现实,勤劳务实。农耕经济文化的丰硕成果,是“有验”的东西。中国民族心理的务实精神,是中国农耕生活中产生出的经验理性所决定的,是农耕民族的一种群体趋向。第四,固化了循环思维和养成了“安天而乐”的观念。 (生产方式的特点养成了广大农民“安天而乐”的特性。追求向往安宁和平的社会环境和统治秩序,鄙视穷兵黩武,是上至古圣先贤下至庶民百姓的共同理想和企盼。 )第五,导致了崇尚中庸和注重自然节奏的处事心态。 (这是农业型自然经济造成的社会群

13、体心态。由于各项农事的季节性很强,农耕生产必须要遵时守节,顺从自然常规的节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为人们处事的心态。20、中国历史文化的政治环境:政治环境就是制约人们活动方式、保障活动秩序和影响行为意识的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制度等构成的体系,也可称之为制度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的政治环境就是指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文化,它是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产物,它给中国历史文化打上了极为深刻的烙印。21、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特点:第一,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与宗法制度的遗存互为表里,形成了一种家国同构的稳定的专制社会系统。第二,中国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就已形成了这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而欧洲是到封建社会后

14、期才形成专制君主制。第三,皇帝集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等各项指挥大权于一身,皇权至高无上,压倒一切。第四,中国封建国家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不断得到强化,中央集权被推至极端,已经从制度上取消了对皇权构成威胁的任何因素。第五,中国古代社会过早出现并长期存在的封建君主专制这种政权组织形式,适应了封建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需要。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外在风貌和内在品格。22、古代政治环境对中国历史文化构成了那些消极影响:第一,专制的政治环境延缓了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文化发展速度。主要表现在破坏简单再生产和对价值规律的干预。限制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社会发展速度,这对文化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第二,专

15、制的政治环境压制了文化功能的发挥。政府奉行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政策,文化活动都带有政治功利目的,政治功能被无限放大,政治操纵着文化,政权干预了学术,科学难成气候。第三,专制的政治环境促成了特定的病态社会文化心理和性格。人民根本没有思想自由,根本也不允许有独立的人格。千百年来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民畏官,臣畏君的社会心理,养成了一种社会普遍存在的唯上的被动性格,导致了君主专断,官吏阿谀,智者言塞,民智困厄。23、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确立的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它的根源就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周王为天下大宗,由嫡长子任宗子,为王位继承者,父系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

16、制度的核心。庶子为小宗,封为诸侯;诸侯又成为其本支的大宗,其嫡长子为诸侯的继承者,其庶子为小宗;再分封,此小宗,又为其本支的大宗,如此一级一层地推演下去。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的是分封制,嫡长子继承王位也就意味着继承了天下的土地、人口和财富。周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把封内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又以同样的情况把封内的土地分封给士,士直接统治庶民。宗法制度与分封制的结合,宗权与政权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形成了嫡长子世袭制和社会阶层的宝塔结构。 24、中古代社会环境对历史文化的影响:第一,宗法权为国家政权提供了维系统治核心的纽带,国家政权也在不断地利用和依赖着宗法制度,它们相辅相成,使国君拥有了对国家的绝对权威。宗法制度的影响却长期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之中,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赖以保持等级制度的重要思想支柱。第二,宗法观念和宗法制度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宗法观念导致了宗法伦理、宗法道德的产生,宗法伦理要求宗法社会广泛实行了父系世系原则,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宗法观念在封建时代演化成了社会伦理体系, “三纲五常”构成了人际关系的准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