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的法律思考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0619910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的法律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的法律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的法律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的法律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的法律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的法律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的法律思考(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的法律思考秘 中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必修性: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等 20 多年的学习中,外语是惟一始终必修、必考的程,甚至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两门公共必考科目之一,是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唯一公共必考科目;一些高校实行学士硕士学位与外语四六级挂钩;外语专业学生还必须学习、考试第二外语;一些地方中级以上职称晋升还与职称外语考试挂钩。由于具有以上的必修性特点,笔者在此将中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称为“外语必修制度 ”。 外语教育是一种语言教育。语言教育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等其他目教育,语言教育有其特殊性:语言和民族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语言是民

2、族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重要特征。由于语言具有民族性特征,大部分国家都有相应的法制进行规范。同样,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调整语言关系方面的法律法规。所以,作为语言教育的我国外语教育,其制度设计必须考虑语言的民族性特征,遵守有关法律法规,防止把外语教育和数学、物理、化学等普通目教育相提并论。 一、外语必修制度的法律分析 我国现在有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通用语言字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幼儿园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语言字进行法律规范,但现行外语教育制度在多方面违反以上法律法规。 1 外语必修制度使中国公民因为不懂英语等外语而被剥夺受教育权、职称晋升权。马克思主义坚持各民族语言字一律平等,反对强迫

3、一个民族学习、使用另外一个民族的语言。我国宪法第 4 条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字的自由。 ”民族区域自治法也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字的自由。这种法定的自由应该包括这样一种涵义:中华民族每个公民都有权利仅仅通过中华民族的语言就可以获得受教育和职称晋升等权利,并不以掌握其他民族语言为条。但是,在外语必修制度的要求下,许多人却会因为不懂规定的外语而被剥夺读中学、大学和硕士博士研究生等受教育权,被剥夺职称晋升的权利。中国公民因为不懂其他民族的语言而被剥夺在中国的受教育权和职称晋升权,这显然违背宪法和法律精神。 我国宪法第 19 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教育法、

4、义务教育法、通用语言字法等法律法规也对普通话的推广作出了一些规定。但在外语必修制度的作用下产生的现实却是:一个中国公民普通话水平不高影响不大,可以考硕士、博士;但一个中国公民外语水平不高则直接影响一生的教育和发展,就是读函授、自考本科,也有学位外语考试在卡住你,更不用说读硕士、博士了。由此可见,外语必修制度把外语的地位置于中国人的母语之上。 笔者认为,对于外语学习而言,我们都应该和越南、泰国、韩国、埃及等其他国家的民族一样,不应该在不自愿的情况下被迫学习。更何况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而且并不是一个所有化都需要向其他民族学习的劣等民族。中华民族当然应该向其他民族学习,但这并不等于要求全

5、体中华民族儿女都学其他民族的语言,而应该让国民在自愿的基础上作出选择。 2 学位与外语四六级挂钩,涉嫌违法。对高校的学位授予行为,中国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 1980 年 2 月制定、1981年 1 月实施并于 2004 年 8 月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进行规范。该条例对学位授予条作了明确规定,学位授予条分“程考试成绩”、 “论答辩”(学士学位没有要求“论答辩”)、 “学术水平”三方面。只要符合以上三个条,学位申请人就有获得学位的法定权利,因为这是条例明确规定的,任何高校都无权剥夺。以上三方面显然不包括外语四六级。 有人认为,外语四六级可以纳入“程考试成绩” 的内容进行要求。笔者

6、认为这是对法律的误解。因为大学开设的外语,各高校在程结束时都有一个程考试,其成绩就是“程考试成绩” ,该成绩还记录在学生的档案内,具有“程考试成绩” 的法律效力。 有人认为,高校是不是可以用办学自主权设定学位与外语四六级挂钩呢?这是不可以的。因为法律已经对学位授予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任何人不可以违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体现在程设置种类、程考试的难易程度、论答辩的难易程度、学术水平要求等方面。某高校认为外语重要,可以增加外语程考试的难度,但不能在条例规定的三大条之外增加其他条。 3 外语必修制度,不符合国际通行惯例。据笔者了解,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实行外语必修制度。实际上,不但现在没

7、有,就是纵观人类历史,实行外语必修的现象也是很少的。世界各国人民当然也有很多学习外语的,但一般只是鼓励、引导等,而不是像中国这样实行外语与受教育权、职称晋升权挂钩的外语必修制度。 二、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的弊端已经很严重 中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是在中国英语人才奇缺、以致于影响到中国当时外交工作正常开展的 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产生的,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任务,有其历史合理性。但在执行该制度 20 多年以后的今天,在人才市场的英语人才已经大量过剩、而周边国家语种的外语人才又相对紧缺的情况下,该制度的弊端就显而易见。 1 消耗了国民太多的时间、精力。一个大学毕业生到底花了

8、多少时间精力学外语?这虽然难以精确统计,但我们不能否认,外语学习确实花了国民很多时间精力。 据有关权威机构的调查表明,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大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精力投入到外语学习上了。但是这些大学毕业生实际达到的外语水平确实十分有限。就是在已经取得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证书的学生中,能够比较流畅地阅读英语原现代报刊,或能够比较流利地进行英语对话的人还是极少数。大多数学生实际掌握的英语除了应付毕业考试、入学考试、证书考试以外,几乎派不上其它用场。 2 严重阻碍、扭曲专业人才发展,破坏人才生态系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而人才的形成由于受天赋、兴趣、环境、经历等方面的影响,也是多元的,是各有特点的。这

9、种多元人才之间的相互补充,适应着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构成生气勃勃的人才生态系统。要保护人才生态系统,必须保护人才发展方向的多元性。中国的外语必修制度,抑制了人才的多元化发展,阻碍、扭曲了专业人才发展,破坏了人才生态系统。 一是外语学习占用了大量专业学习时间,影响了专业学习效果,也降低了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造成学生综合能力的欠缺,甚至拉大了中国专业人才与国外的差距。 二是外语考试使一些专业人才失去了专业发展的机会。比如一个报考中国古代学专业的考生,由于外语差,即便专业再优异也是白搭。 三是阻碍了中国边疆民族地区专业人才的培养。生活在中国广阔边疆地区的居民,由于他们和邻国居民长期友好往,有不少还

10、和邻国同属于一个民族,所以有得天独厚的学习外语所必须的语言环境和化环境,掌握邻国语言也就轻而易举。但是,在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的要求下,他们却不得不学习对他们说用途不大的英语,而实际上学英语恰恰是他们的弱项。所以,许多少数民族学生或者因为学英语困难而荒废学业,或者因花费大量时间学英语而荒废其他专业,后果是阻碍了边疆民族地区专业人才的培养。 3 使中国教育进一步陷入应试教育深渊。学会一门外语,应该学会用外语听、说、读、写,而不是通过死记单词、琢磨语法、研究考试技巧对付考试,使学生从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开始,再次陷入“听讲 死记 应考” 的怪圈,大学、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外语教学也被迫再次循着“单词语法考

11、试技巧” 的老路走,进一步陷入应试教育深渊。 4 影响汉语学习,有损中华化传承。200 年 2 月底,国家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呼吁:不能重外语而轻母语;母语是民族的标志和民族化的重要载体及组成部分,其应用水平体现和直接影响着民族的教育、化和素质。笔者认为,中国目前重外语轻母语的现象已经很严重,已经影响了汉语的学习,损害了中华化的传承。 本,汉语是联合国的五种工作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而且全球“汉语热” 正持续升温,包括美英日韩等 100多个国家的 2300 余所大学开设了汉语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 万。可是在我国,国民对汉语却表现出一种严峻的冷漠。甚至在一些大学里,中专

12、业学生过不了英语四级考试就拿不到学位,可写不出锦绣却没人计较。 语言本身是一种工具,同时又是一种化,一种语言是一种化的承载体,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弘扬民族化都有极强的凝聚、教化作用。母语的衰落必将深刻地影响到民族化的纯洁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阻碍了中国外语教育的区域多元化发展。中国目前的外语必修制度在语种上限于英语、法语、日语、俄语、德语等少数几种。可是,中国国民对外语的需求远远不止这几种外语,而是几乎涵盖了全球各个国家的语言。特别是在边疆地区,对邻国外语需求一般要多一些。如在“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 架构下,广西、云南等西南边疆地区对包括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泰国语、缅甸语等

13、在内的东盟国家语种人才需求将越越普遍。但是,由于广西、云南等地目前都是执行全国统一的外语教育制度,高考、硕士博士入学考试以及职称考试等语种仅限于英语、日语、俄语等少数几种,这样就必然不利于西南地区培养东盟国家语种的外语人才。 三、依法理性重构中国外语教育制度 外语教育作为语言教育,有不同于数学、物理等一般目的特殊性,它涉及到民族特性。不但马克思主义民族语言观对此有专门的论述,而且我国也有多部法律法规对语言有所规范。另外,中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已经不符合目前的时代要求,而且给社会带了严重的弊端,急需改革。笔者在此提出自愿化、专业化、基础化、区域化和激励化的改革思路。 1 自愿化

14、。一个人学不学外语,完全由个人自由选择。在制度设计上,需要将高考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公共外语科目以及外语专业第二外语考试科目取消,或者由高校自己决定是否开考;将大学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公共外语科目以及外语专业的第二外语科目取消,或仅作为任意选修;取消职称外语考试。特别是应依法禁止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大学学位证挂钩的做法。 有人担心,外语学习自愿化以后,谁还会学外语呢?这个问题不用担心。如果学外语有用,会给学习者带利益,那么,自然会有人学。其实,我们目前的外语必修制度,主要是指英语,而越南语、泰国语等其他语种是没有纳入必修的,但越南语、泰国语等其他语种人才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完全实现了自我

15、动态平衡。 2 专业化。如果说中国目前在人才市场上出现外语人才缺乏的问题,那一定是外语专业人才缺乏,而不是全民外语水平的问题。有资料也显示,中国是翻译大国但不是翻译强国,因为翻译的总体水平不高,鱼龙混杂、粗制滥造之作很多。造成中国翻译“大而不强”的首要原因是外语专业人才少。所以,中国有必要把更多的资投放在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而不是把资分散在全民外语普及方面。3 基础化。笔者认为可以在小学、初中阶段开设外语,但不要纳入升学考试当中去。这种基础化的外语教育,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幼年学语言的优势,为以后在必要时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一方面学习压力不大,不会浪费大量时间,也不会扭曲专业人才发展。 4 区域化。在基础阶段的外语学习,笔者认为不要全国都学英语,而应根据各个地区的特点进行安排。比如在广西、云南等西南边疆地区宜选择越南语、泰国语等东盟国家语种,在辽宁、吉林等东北边疆地区宜选择朝鲜语、日语等语种,在黑龙江、内蒙古等北方边疆地区宜选择俄语、蒙古语等语种,这样既发挥了语言学习环境的优势,也更加实用。 激励化。不在制度上要求国民必修外语,但可以采取一些激励、倡导性的措施,比如创造尽可能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开展一些专业技能竞赛,鼓励开办外语培训机构等,以吸引更多的人自愿学习外语。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