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油田油藏一体化研究应用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618421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番禺油田油藏一体化研究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番禺油田油藏一体化研究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番禺油田油藏一体化研究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番禺油田油藏一体化研究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番禺油田油藏一体化研究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番禺油田油藏一体化研究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番禺油田油藏一体化研究应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番禺油田油藏一体化研究应用摘 要:文章通过研究番禺油田岩石物理模型和弹性模量的正演关系,找出测井声波与地震弹性响应代表的物理意义,正确解释储层顶面构造,并通过地质分析、沉积研究及岩石物理分析成果来进行地质统计学反演,建立储层油藏模型,以动态生产数据为校验筛选模型,得到最理想的油藏模型。这一综合过程充分融合了测井、地震、地质、油藏等多学科知识,实现了油藏研究的一体化,从而含油圈闭更加落实,储层非均质性和剩余油预测更加准确。 关键词:番禺油田;一体化研究;地质统计学反演;理想油藏模型 Abstract: In the Panyu oilfiel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2、petrophysical property and the elastic modulus was analyzed to search the physical significance of acoustic logging and seismic elastic response. Then the reservoir top structural map was interpreted accurately. Meanwhile, the geological statistic inversion was achieved by considering the research r

3、esults from geology, sedimentation ad petrophysics, to construct the reservoir model. Finally, the ideal reservoir model was confirmed through the verification and filter based on the dynamic production data. The integrated reservoir study was realized through this systematic process involving the m

4、ulti-discipline knowledge from logging, seismic, geology, reservoir etc. Then, the oil-bearing trap will be confirmed more certainly. The estimation of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and remaining oil will be more accurate. KeywordS: Panyu oilfield; Integrated study; geological statistic inversion; ideal r

5、eservoir model 1 概?r 番禺油田位于南海珠江口盆地。油层主要分布在韩江组下段、珠江组和珠海组上段,为三角洲前缘沉积,高孔高渗的砂岩储层。油品性质由下往上依次为轻质、中质和重质。含油层段有砂岩、泥岩和钙质胶结砂岩三种岩性。地震分辨率 /4 为 15.5 米,砂层厚度一般为 11-22 米,地震资料基本上能够识别这些砂层。 常规的研究流程是用地震资料解释搭建构造格架,井约束进行地质统计学建模,进而得到地质模型。而常规模型存在的问题是:油藏模型中计算含水始终高于实际含水,模型中的剩余油已经基本接近残余油饱和度,但实际生产动态依然较好;在静态地质模型中如何描述储层及物性的非均质性变化

6、,从而得到合理的储量,及准确评估剩余油分布。通过分析原有模型,发现主要问题是在建模过程中测井、地震、地质、油藏都相对独立,于是各个学科揭示的规律即使存在矛盾也未能解决。由于海上井位的分布不均一,已钻井无法有效代表区域构造及储层的分布,因此三维地震资料的应用,多学科集成和交叉的分析,对建模至关重要。 2 技术方法 工区包括 40 平方公里三维地震资料,33 口开发井,其中 9 口井有纵波,1 口井有横波。为了达到研究目标,建立了一套可迭代的一体化研究流程。首先分析研究工区的岩石物理规律,找出测井声波与地震弹性响应代表的物理意义,正确解释储层顶面构造,并通过地质分析、沉积研究及岩石物理分析成果来进

7、行地质统计学反演,建立储层油藏模型,以动态生产数据为校验筛选模型,得到最理想的油藏模型(图 1) 。当油藏动态数据验证模型尚不完善的时候,流程中的相关步骤需重新迭代,如构造解释及地质统计学反演。 2.1 石油地质特征研究 番禺油田主要储集层为渐新世-中中新世沉积的珠江组碎屑岩。本次研究的目标就是这套海侵体系域三角洲前缘亚相地层。在构造主体,自然伽玛测井曲线呈现为漏斗形与近箱形的复合韵律,为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向东测井曲线为多个漏斗形与钟形的叠加组合,逐渐过渡到河口坝微相。从沉积特征来看,在油田主体 20 平方公里内储层分布相对稳定,自西向东钙质胶结砂岩明显增加,储层孔隙度、渗透率物性逐渐变差。

8、2.2 岩石物理特征 岩石物理分析的目的是:(1)为测井评价和地震综合研究提供 单井质量可靠、多井趋势合理的测井曲线。 (2)建立测井响应、地震弹性响应与岩性、物性和流体之间的物理联系,为多学科相结合的储层研究建立合理的技术流程。 本次研究建立了具有地质含义的单井曲线质量评价和多井标准化处理技术体系,并得到多井评价后趋势合理的测井曲线。同时,基于“测井特征相关分析”技术和“微分等效介质”理论,建立了研究区的测井弹性正演模型,明确储层物性、流体与纵波时差、Vp/Vs 等岩石弹性的关系,建立孔隙度、饱和度与弹性响应关系模板,为地震储层模型的定量解释奠定基础。在模板中,砂岩表现为孔隙度增加,纵波阻抗

9、减小,Vp/Vs 相对较低;泥岩具有高阻抗、高 Vp/Vs 的特征;当钙质胶结含量增加后纵波阻抗也随之增加,纵横波速度比也随之增高。 2.3 正演模型分析反射系数 地震数据表明东部砂岩顶界面消失,这一现象是由于砂体尖灭还是其他原因引起,构造解释方案以波谷为准还是以波峰或其他为标准,存在不确定性,这将直接导致圈闭面积及储量的变化;同时,圈闭面积及储量的变化必然直接影响油藏?抵的獾慕峁?。因此,需要在充分理解本区的岩石物理响应特征后,以真测井曲线为基础,建立正演初始阻抗模型,分析地震揭示的反射系数特征。 2.4 地质统计学反演 地质统计学反演构建一个概率密度函数(PDF)来表征在已知地质、地震、测

10、井等信息的条件下储层的概率,并利用贝叶斯推论将上述各种信息源的概率密度函数综合起来求解,获得表示储层岩性与属性的后验概率密度函数,然后利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算法对后验概率密度函数抽样,从而获得所需的各种属性体。此方法即体现了地质统计学的连续性又考虑了岩性沉积的间断性与多样性,尤其是能够把从子波得到的合成记录与地震数据相关联。在番禺油田内,统计学反演输出的模型表明无井控制区域含钙增多,这与地质、测井及正演研究的假设一致。 2.5 油藏模型和剩余油分布研究 常规模型筛选带来的修改工作量很大,研究过程不易于重复,无法在建模过程中进行迭代,模型很难更新。本文采用一体化研究流程进行模型的筛选和动态校验

11、,其关键在于流程的可迭代性。通过对地质统计学反演得到的每一组实现在精细网格上进行历史拟合,对多个油藏模型进行多轮次历史拟合,每次迭代都进行拟合误差分析。如果所有拟合结果与实际开发数据均不吻合,就返回构造研究或地质统计学反演,优化反演参数,进行新一轮反演,之后重新进行动态模拟筛选模型,直至历史拟合结果与实际产油趋势吻合较好,此时的模型即是最优的油藏模型。 经过几轮次的迭代,若不考虑东部钙质胶结砂岩和构造形态的影响,含水率的历史拟合较好,但是井底流压的变化明显与实际生产情况不吻合;若考虑东部钙质胶结砂岩对储层的影响,井底流压相对上一种情况变化稳定些,但与生产历史的匹配度仍不够高;在地质统计学反演过

12、程中,同时考虑东部钙质胶结砂岩和构造解释方案的调整,油藏模型的历史拟合程度非常高,液量和井底流压与实际生产情况吻合很好。通过动态筛选出的最优模型,代表了岩石物理、地质、构造、地震及油藏动态信息等多学科相结合的地质统计学反演结果,可以精细描述最符合地下实际情况的原状地层模型。应用这个地质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流线模型,表现流体流动特征、注采关系及水驱前缘,并落实剩余油分布。流线模型中压力变化为十几巴,压力足够稳定,与生产实际情况相符;油藏原始含油饱和度 0.66,剩余油饱和度均值为 0.52,东南方向及构造鞍部的剩余油未被生产井波及,为下步布井的甜点区。 3 结束语 本文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地应用测井、地震资料、地质信息、油藏动态数据以及地震反演技术获取精细地质模型的方法。一体化研究流程可以更有效地集成多学科信息,最终更准确的落实含油圈闭构造、油水界面和储层展布、及更准确的预测储量和剩余油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