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研究 科学备考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613711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潜心研究 科学备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潜心研究 科学备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潜心研究 科学备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潜心研究 科学备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潜心研究 科学备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潜心研究 科学备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潜心研究 科学备考(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潜心研究 科学备考摘 要:高考数学复习策略的文章很多,专家报告也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想从研究考纲,关注真题等七个方面阐述一己之见. 关键词:考纲;课堂;课本;纠错 关于高考数学复习策略的文章很多,专家报告也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其中有许多共性的东西还是很值得引起我们深思的! 下面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一、研究考纲,关注真题 国家考试中心每年颁布的考试大纲不仅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复习的指南.考纲对高考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都有详细的界定.要想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必须认真研究考纲,同时关注近年来考纲中关于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的变化,明确:(1)有多少考点,高频

2、考点是什么;(2)每个考点是否规律性出现;(3)每个考点考什么,怎么考;(4)每个考点考查的层次,要学生掌握的层次. 例如以前我们使用安徽卷, “韦达定理”在安徽省过去多年的高考中已失去了应用市场,昔日的风采已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解析几何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教师依然对此类问题情有独钟,不敢舍去,担心高考万一考了怎么办?结果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其实这种想法是多余的,是不深入研究高考的结果,从而不能把握高考动向,复习效果只能是做一些无用功. 今年安徽高考开始采用全国卷.全国卷在试题风格、考查范围、试卷结构、知识点分布、考查侧重点以及能力要求上与安徽卷有一定差异,但两者的指导思想是保持一致的,

3、命题始终遵循考试大纲 ,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本质是不变的.拿今年的理科数学试卷来说,通篇没有超纲的嫌疑,考查的内容都在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之内.如考试说明对数列内容要求不高,仅限于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内容学习,对递推公式没有作什么要求,故今年的?题就设计了两道题,第 3 题是考查等差数列的相关内容,第 15 题是考查等比数列的相关内容,且两题难度都不大,符合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要求.(而我们有少数教师在考前的复习中还停留在安徽卷的备考理念中,让学生做繁难的数列题,早已不能与时俱进,完全偏离了全国卷高考命题方向,其结果不言而喻).第 18 题第(II)问二面角的求解问题,建立空

4、间直角坐标系不难,用不着考虑“三垂线法”作平面角.又如,第 21 题虽是压轴题,比较困难,但求解时也用不到二阶求导、洛必达法则等这些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前不久听办公室同事说他正在上洛必达法则,笔者当时感到很吃惊,笔者说你怎么上大学内容?他说,求导时遇到 0 比0 型学生用起来方便.笔者想这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吃力不讨好的教学方法实在不敢恭维).再如,利用参数方程或极坐标知识解决解析几何问题,到底高考考不考,令一线教师困惑不已,现在已经放心了,的确不会考,只是考查参数方程或极坐标方程的问题,涉及不到它们的应用问题. 关注高考数学真题,对高考具有导向性和示范性的作用.在对真题的研究中,我们也发现

5、有很多高考题就是前几年的原题或略作变式.举个例子,2015 年的全国卷理科第 17 题第二问与 2013 年全国卷文科第 17 题第二问是如出一辙的,考查的都是数列求和的裂项相消法,连裂项的式子都是一模一样的.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关注真题,可以从以下两个侧面展开研究:一是进行横向对比研究,近几年来,对不同省市试卷中相同知识领域的试题,教师要善于做对比分析,找差别,找共性,找联系,找特点;二是进行纵向对比研究,把同一省份的试卷放在一起做对比分析,找趋势,找方向,找规律.据此,可排查出高考的重点,难点,热点,冷点,这样复习的目标才会清晰,思路才会开阔,针对性才会强. 例如今年高考前笔者做了一件事,

6、就是把近 5 年全国卷(文科数学)解答题中 3 大题(立几,解几,导数)分别组成一份专题试卷(第 1 题就是 2011 年的,第 2 题就是 2012 年的,以此类推) ,让学生限时考试,考完后立即批阅,评讲,讲评课上笔者让学生找命题规律,不研究不知道,一研究吓一跳,学生有很多惊喜的发现(拿数学家雅各.伯努利的话来说就是“虽然变化了,但我依然如故!”) ,以立几为例:(1)5 年来只考垂直,不考平行(今年不也是一样吗?) (2)体积考得多(与垂直,高有关) (今年不也是一样吗?) (3)棱锥,棱柱考得多(2011 四棱锥;2012,2013,2014 都是三棱柱;2015 四棱锥) (今年三棱

7、锥) (只考多面体,不考旋转体)(4)正三角形考得多,或有一个角为 60 度的三角形.(今年考了正三角形) (要学生研究正三角形性质很关键) (5)菱形考得多(要学生研究菱形性质很关键)其它几个专题也同样有惊奇的发现,这里不再赘述. 二、立足课堂,提升能力 有这样一些教师,平时教学成绩不错,但一到高考就考不好.也同样有一些学生高考考完数学有一种感觉“高中三年数学白学了!”.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值得我们反思. 高考的考试目标是: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考潜能.另外,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通过高考要将那些有探究创新意识的学生选拔出来,为此试卷中必然要设计一些体现创新性,探究性的试题,以起到甄别

8、考生的目的. 当下“题海战”比较盛行,在这种模式教育下,考生对熟悉的题型可产生本能的反应,对不熟悉的题型很难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终把鲜活的、富于挑战性的数学解题智能沦为以牢固记忆、熟练模仿为主要特征的解题技能.如此的教学,严重违背了我国课程改革的初衷,为了让那些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无休止的“题海战”上,企图用操练代替创新,以经验积累代替理性思考的考生没有大的作为,命题者必然采用反题海战术,设计多一些规避模式化的试题,特别是把关题更是如此.因此,高考加大了探究能力及学习潜能的考查,考查的不是考生会不会套用常见的题型,而是重在考查考生会不会思维,有没有良好的思维习惯,考查的是学生是否有那种探索、求

9、真、质疑的科学精神! 因此,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以不变应万变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那如何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呢?必须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打造高效复习课堂. 在高三数学课堂上,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教师为了赶进度,就一味地占用学生时间,大讲特讲,不给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样一来,学生就围绕教师的思维转,失去自我,思维能力的形成也就无从谈起,一旦高考碰到不熟悉的问题,需要思维能力的展示,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那如何打造高效复习课堂呢?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打造高效复习课堂,就必须激励、唤醒每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努

10、力转变学习方式.因为学习是学生学习,考试是学生考试,必须改变学生“被复习”现象.为此,教师应当设计合理的展现与暴露,激励与强化等策略,引导学生会提问、积极思考,质疑问难,要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培养他们爱动脑,勤动口,多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切实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参与的基础上,丰富学习体验,提升学习能力. 也许一个学生的毅力和自信正是源于他成功解决了一个数学问题,答对了老师的一个提问,或自己主动的一次发言.因此,一定要让学生说话,给学生说的权利(说想法,说过程,说困惑,说体会,说联系) ,切忌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穷人的孩

11、子早当家,因为只有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己“找路”的能力,让学生做“司机” ,而不是“乘客” ,教师做一个“指路人” ,在学生遇到岔路口时,在学生迷路时,给予指点、点拨.学生行走的过程中,路边的风景,正是学生找回路的标志,因此课堂上学生的活动看似耽误时间,但对学生来讲是需要的,那是找到回路的“标志” ,走错路,记忆才能更深刻.让我们记住关于教育的一句世界性名言?D?D?D 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耄?我会真正理解. 在高考数学复习的课堂上,有许多是解题教学.首先教师要选好题.选择那些最具有代表性、针对性,示范性、研究性与课本性的题目,既能突出复习的

12、重点,又能发挥以点带面的功能,还能进行变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多题一解等.接下来要思考课怎么上?怎么讲?解法罗列?教师一定不要太聪明! 什么是理想的解题教学? (1)与其说教解法,不如说教想法. (2)学生审题,独立思考说“想法” ,其他同学质疑、补充,实施“想法”. (3)最后师生提炼思想方法,讨论变式,强调最自然普适的方法和多题归一的思想, 少搞奇招妙招,追求朴素自然.像人教版教材主编刘绍学在前言寄语中告诉我们的那样“数学是自然的,数学是清楚的”. 解题教学要达到做一题,明一理,迁移一片,解决一类的目的. 高三一年来,笔者发表论文 18 篇,其中有 7 篇属国家级.绝大多数文章

13、灵感来自课堂,功劳大部分是学生的.课堂上思维碰撞激起的绚丽火花, “意外”事件带来的手足无措的尴尬,攻克难点后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学生思考后不经意间的一个提问,细心体味课堂教学中的“喜怒哀乐” ,其实到处蕴涵着丰富的写作资源.如文章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把课堂还给学生发表于数学教学研究201 年第 7 期, 这样的课堂真精彩发表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下旬)201 年第 10 期, 让数学课堂成为师生向往的乐园发表于中学教研 (数学)2016 年第 1 期, 一节令人难忘的数学公开课发表于数学教学2016 年第 7 期, 一节精彩的解几习题课即将发表于数学教学 对教学进行研究,可使日复一日的平

14、淡教学变得鲜活,充满张力.让你觉得每一天都是新的!有时会产生要上课的冲动!因为你期待你思考的问题从学生那儿得到新的发现!一旦有了新的发现,你就感到上课很轻松愉快,这时笔者觉得有一句话讲的很对, “我们的疲劳往往不是由工作引起的,而是由于忧烦,挫折和不满等”1,因此笔者想说的是教师需要潜心研究,它可能改变你的教学,改变你的生活,从此走上幸福的道路! 三、回归课本,探究题源 高度重视回归课本,是夯实学生基础最重要,最有力的手段,况且高考命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是一条不变的“真理”.高考数学试题虽然不可能考查单纯背诵、记忆的内容,也很少考查课本上的原题,但对高考试卷研究就不难发现,许多题目都能在课

15、本上找到它的“影子” (听说高考数学命题者命题时手头只有课本和考纲),不少高考题就是将课本题目进行引伸、拓展和变化,充分挖掘课本典型例题习题的典型作用,通过适当嫁接、拓展、延伸,变式与综合,加强学生对核心概念与核心数学思想的理解与掌握,达到增强知识理解、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如何回归课本呢?不是简单的重复,可以指导学生做到以下 6点: (1)在复习每一课题时,必须联系课本中的相应部分,不仅要弄懂课本提供的知识和方法,还要弄清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题的求解过程,揭示例、习题之间的联系及其变换. (2)在解训练题时,如果遇到障碍,应有查阅课本的习惯,通过课本查明我们在知识和方法上的缺陷,尽可

16、能把问题回归为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 (3)在复习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会积累很多解题经验和方法,其中不乏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要注意从课本中探寻这些经验、方法和规律的依据. (4)注意在复习的各个环节,既要以课本为出发点,又要不断丰富课本的内涵,揭示课本内涵与高考命题之间的联系. (5)关于解题的表达方式,应以课本为标准.很多复习资料中关键步骤的省略,符号的滥用,语言的随意性和图解法的泛化等,都是不可取的,应通过课本来规范. (6)注意通过对课本题目改变设问方式、增加或减少变动因素和必要的引申、推广来扩大题目的训练功能. 下面笔者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回归课本问题. 例 1 (选修 4-5 习题 12 第 5 题)求函数 y=x-4+x-6 的最小值2. 类似的变式题课本、试卷中还有很多.笔者带领学生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拓展到 y=ax+b-cx+d 型.而恰好今年高考(文科)第 24 题:已知函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