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洋务思潮的特点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612584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略论洋务思潮的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略论洋务思潮的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略论洋务思潮的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略论洋务思潮的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略论洋务思潮的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略论洋务思潮的特点(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略论洋务思潮的特点摘 要 洋务思潮是鸦片战争后兴起的一种思潮,它上承经世之学下启维新思想,大行于 19 世纪 6090 年代的洋务实践中。洋务思潮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1.中体西用思想;2.“变局”意识;3.富国强兵与振兴商务的思想。本文将分析洋务思潮的变局观、保守性以及这两点决定的洋务思潮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 洋务思潮 变局观 保守性 一、洋务思潮的变局观 鸦片战争的炮响打破了天朝封闭的大门,惊醒了一批爱国志士。冯桂芬在校?庐抗议中指出:“乃自五口通商,而天下之局大变”。李鸿章也认识到变革是历史发展潮流,他说:“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积于危弱终无以自

2、强” 。这些“古今之变局”论挑战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观点,可见,洋务思潮的变局观认清了中国变化的现实。 “变局观”着眼点在于“外患”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王韬就指出“当今天下大患,不在平贼,而在御戎” ,因为乱之所生“根于戎祸之烈” 。洋务论者对于列强军事侵略所造成的强邻环伺的局面,对于不平等条约所赋予侵略者的种种特权,对西方商品涌入所造成的国内经济危机,都有大量详尽的描述。为了应对变局,抵御外患,他们便主张学习西方,大办洋务,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系列诸如制枪炮、造轮船、筑铁路、建海军、派留学、改科举、选人才等措施。洋务运动就在这样的变局意识中逐渐展开。 二千多年来,中国士大夫一直以天朝

3、上国自居,视外国为蛮夷之邦,不屑一顾。洋务论者却敢于面对现实,承认西方在军事、经济、教育以至在某些政治制度上比自己先进,并公开声称向西方学习。虽然他们对西方科技的认识还很浮浅,但从鄙视夷人到承认夷人也有长处,这确实是中国思想界一个了不起的变化。这种思想虽然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就由魏源提出,但到了洋务运动时期才成为一种思潮,变成人们的实际行动,在中华民族的思想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 二、洋务思潮的保守性 洋务思潮向西方学习的改变之路是有条件的,在处理中西文化关系方面 “中体西用”是指导思想。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承认西方的长处,但仍然坚持反对“夷教” ,即不学西学之义理。而冯桂芬在校?庐抗议

4、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本辅论” ,首创以“中体西用”类型的论式提倡西学,在中学和西学兼蓄并容的文化结构中,以突出中学的主导地位为条件,确认西学的辅助作。在确保“伦常名教”的前提下,主张破除陈规陋习,采用西方近代文化成果为富强之术。虽然在中体西用论提出之初,侧重点在西用,但是传统的知识分子还是严格尊奉着中国文化至上的地位,清朝的基本政治制度也是绝对不能改变的。换句话说,向西方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根基,由此可见洋务思潮的保守性。 “中学”有几千年积累起来的优越感, 在伴随侵略者的炮舰和商船而来的西方文化面前, 具有一种顽强的排他性 。洋务论者大都强调“

5、中学”应置于“体”的位置, “西学”只能置于“辅”的地位。初时,洋务派把“西用”的范围仅限于坚船利炮等军事技术以及与军事有关的生产技术上,后来西用的范围有所扩大,但也仅限于生产技术及相应的科学技术,并且这些技术都是作为军事工业的辅助工具。虽然洋务运动时期“西学”的内涵不断调整、延伸,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根本点在于坚持封建制度,因此,张之洞对西方政治中“设议院” “兴民权”等涉及政体的部分大加排斥。 洋务派不顾顽固派的攻击,甘冒离经叛道之大不韪,跨出了近代中国兴西学的第一步,具有积极意义。但他们不敢从根本上否定“中学”的“体” ,这表明洋务思潮只是一个低级阶段的学习西方的运动。洋务派官僚是封建制度

6、的忠实维护者,他们决不越“中体”的雷池一步。 三、从洋务思潮看其作用 洋务思潮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爱国知识分子懂得适时而变的表现,它以向西方学习为契机,主体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是多种思想构成的混合体,这就决定了洋务思潮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感受,一开始只能来自它最直观地接触到的“器”与“用”的层面,初为军事技术,次为产生这一技术的工业与科技,再次为适应这些技术产业的教育、文化等。要想突破物质层面去感悟西方富强和中国积弱的原因,就涉及到真正突破传统制度和文化的界限了。不经过物质层面的认识和接触过程,就不可能达到文化和制度层面的认识与接受,洋务思潮的地位和作用就在这里。没有洋

7、务运动的成就与失败,没有它奠定的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的基础,没有它开创的近代教育的萌芽,维新思想要求变革中国旧有文化与政治制度的思潮,就不能产生。洋务运动与思潮的得与失,都是之后维新运动和思潮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从这里可以看出,维新思潮既是对洋务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它的否定。维新思想脱胎于洋务思潮,依存于洋务思潮,又最终否定了洋务思潮。所谓发展,主要是发展了洋务论者的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思想。所谓否定,主要是对洋务思潮只学习西方器物,不学习其制度上先进方面的否定。 参考文献: 1冯桂芬.校?庐抗议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2魏源.圣武记.卷七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 3薛福成.筹洋刍议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4郑观应.盛世危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