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古代三个书法大家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599107 上传时间:2018-01-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漫谈古代三个书法大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漫谈古代三个书法大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漫谈古代三个书法大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漫谈古代三个书法大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漫谈古代三个书法大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漫谈古代三个书法大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漫谈古代三个书法大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漫谈古代三个书法大家都说书法是中国的国粹,而且排在最前。那理由也许真简单因为有了兰亭序 。没有兰亭序的日子,我们的生命仿佛过于沉重,过于猥琐,而兰亭序将我们的生命变得优雅飘逸。毫无疑问,这一切要感谢王羲之,一位被后世尊为书圣的人。 王羲之出生于显贵之家,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家族成员中的文化血脉和艺术气质。它使王羲之对于书法有与生俱来的灵气。单是一个“之”字,他可以写出 21 种姿态。 梁武帝用“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赞美羲之。一个“跳”字道出了飘逸的灵魂,一个“卧”字道出了沉雄的气质。 飘逸与厚重,正好表现出生命的高度与厚度。 兰亭序写于公元 353 年农历三月三日,距今 1664 年。那年

2、王羲之正好 51 岁。这是一个艺术家创作生命最成熟的年龄。几十年的沉淀都在为这篇不朽之作做铺垫。 此刻,王羲之与他的一帮文人朋友们雅聚于会稽山阴兰亭之下。暮春三月,莺飞草长,惠风和畅。他们边饮酒边赋诗。生命的诗意与畅快在这一天显出非凡的意义。 他们都沉醉了。 兰亭序是流水曲觞的产物。我去过兰亭,那是山脚下一处开阔地,旁筑一亭,亭前有弯曲的小流,流淌了千百年。但不知是古已有之还是后人仿筑。遥想当年,一帮风流雅士们就围坐在水流处,他们把酒杯放在水面上,酒杯顺流徐徐而下,酒杯流到谁面前,谁就饮酒赋诗。所谓一觞一咏。那一天,他们写了 37 首诗。不用说,每一首诗都是充满着真情。虚伪是政治的需要,而文学

3、拒绝虚伪。 有人说,酒能助兴。我相信浅酌慢饮才能催生灵感,而狂饮只会麻痹神经。 据考证,王羲之待雅集结束后即兴挥毫写下兰亭序 。这绝对是一篇立意深刻、文辞优美的著名散文。写环境、叙友情、谈感慨、悟生死,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当然从艺术的角度看,更重要的还是书法墨迹。通篇 324 字,气韵生动,一气呵成,若有神助。现存的墨迹仿本有若干涂改处,这只能说明王羲之书写时的即兴发挥。 苏轼说,无意于书乃佳。过于雕饰的作品失掉的恰恰是生动的气韵。 兰亭序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肯定绝非偶然。天才王羲之在最佳的年龄、最佳的时机、最佳的心境下创作了最佳的 作品。 若无王羲之绝没有兰亭序 ,若无兰亭雅集也绝没有兰亭序

4、。 不幸的是, 兰亭序被唐太宗李世民作了陪葬物。这位天子太偏爱王羲之了。他甚至用“尽善尽美,唯王逸少”这样的话来赞美王羲之。 他当然知道天下人都爱王羲之,但他太自私了,生前霸占一切,死后仍要一切霸占。 如果有朝一日昭陵打开,我相信兰亭序早已不复存在。 作为一种至高无上的书法范本, 兰亭序被后人临写了千百年。当然最好的临本还是出自唐代几位大腕之手:褚遂良、冯承素、虞世南。因为他们离东晋最近,又有机会亲睹兰亭序真迹。而宋以后的书家却没有这种幸运了。他们只能目睹前人墨迹,并且在临写中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 突然想到世上的所谓真经,没有亲聆释迦牟尼教诲的肯定很难说得其真传。所以越是往后传的人离真经越远。

5、 不能仅仅把兰亭序看作是一幅名作。自然,它是登峰造极的绝世之作;但在我看来,它还是一种文化精神,一种根植于中国文人心灵深处的生命渴求,一种对于自然生命的超越企盼。肉身早晚腐烂,哪怕活一百岁;而艺术则能延绵千年。 其实这一点,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已揭示得明明白白。所以他在文章结尾处不无几分忧伤。那是一个生命达观之人面对生死的觉悟。 通常把魏晋视为中国文人的自觉和文化的自觉。因为他们看到了人生的无常,生命的短暂;于是,他们在有限的生命中放逐自我、张扬自我、成就自我,而文学与书法则成为一种最理想的载体。 晋人的优雅气质与旷达风度最终定格在翰墨间,于是有了千古兰亭序 。 挥写兰亭序的王羲之与那个年代已经灰

6、飞烟灭,所幸留下了兰亭序摹本墨迹。它还原了一个时代的精神与梦想。 能够穿越时空的不是权力和荣耀,而是浸透性灵的艺术。 兰亭序无非就是一张薄薄麻纸,但它足以承载起千年岁月。 我们应当永远铭记东晋的王羲之。 如果说诗可以言志,那么书便能达情。用古人的话说是“达其性情,形其哀乐” 。有什么样的性情和情绪就会有什么样的 书法。 于是我想到了颜真卿,想到了他著名的行草书祭侄文稿 。它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 颜真卿奋笔疾书此作时是公元 758 年,是时颜氏刚好年届天命,官职为平原太守。 颜季明是颜真卿从侄。安史之乱,颜真卿与从兄常州太守颜杲卿率勤王之师,与安禄山部激战。颜杲卿被俘,其子季明战死。所

7、以祭文中有“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之谓。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悲愤之情啊! 祭侄文稿通篇 268 字,每个沉雄的字仿佛都在倾述他浓浓的思念之情,每个跳动的字都在痛斥安史藩将对生灵的 荼毒。 战争是对无辜生命的杀戮,更何况死去的是自己的同宗 亲人! 祭侄文稿起首较平淡,越至后面越激宕,且涂改处甚多,这无疑证明了它就是一件即?d 而书的手稿。古人写信札从不需起稿,援笔疾书,或从容不迫,或情感迸发。前者如兰亭序 ,后者如祭侄文稿 。通篇书写迅疾,悲愤难抑之状跃然 纸上。 如果说兰亭序是优美的典型,那么祭侄文稿则是壮美的典型。这两种典型延绵了千百年。 壮美中我们看见的是正气、浩气、刚正之气。 史称颜真卿立身清

8、正,忠贞厚重,刚直不阿。建立在这样一种性格基础上的书法只能是正大气象。欧阳修就说,颜鲁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 。 看颜字,丝毫看不到那种玩弄技巧和刻意雕饰的成分,而是一种宽博敦厚大气,一种源于内心的情绪表达。它无须修饰,也不屑修饰,一切都是生命本色的常态表露。也许这正是颜字受后世推重的一大原因。 当然,这里面有对颜鲁公高尚人格的崇敬。 史载,颜真卿因刚正遭当朝宰相所嫉,被边缘化;但颜从未屈从过,反而在国难时冒着生命危险去劝降叛将李希烈,结果被叛军缢死,时年 76 岁。 颜真卿以生命为代价完成了自身的人格塑造,当然也完成了颜字书法的塑造。 作为书法的一种书写体式,颜字是完美的,丰满的,遒劲

9、的。千百年来它以无穷魅力令无以计数的书家心往神驰,竞相效法,而且写颜字者大多写成大家。这是一个庞大的学颜大军,既有像何绍基这样的大学者,也有像舒同这样的老干部。 米芾作为书法大家兼鉴赏大家,对颜真卿的书法态度有点纠结。他赞赏颜的行草书,厌恶颜的楷书。这其实一点不奇怪。米芾是个性情文人,他的字八面出锋,飘逸跳宕,所以对备讲法度的楷书看不惯。 然而,如果撇开颜真卿的楷书,那颜字就很难成为正书四 大家。 祭侄文稿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也就是说,这件稀世之宝至少还在中国人手中。这是值得庆幸的。而书法史上有几件绝世之品,如王羲之著名的丧乱帖就在日本。这中间有很多曲折的故事,提起难免让人 神伤。 世间有不少

10、东西,当失去了才知道它的可贵;特别是被历史沉淀的东西。它本身的可贵就在于见证了一段非凡的历史。 作为学书者,很少有不临祭侄文稿的。我见过很多书家临作,可惜都找不出原作笔墨之间那种沉郁顿挫与激烈情绪。有的尽管临得七八分像,也不过是形似而已,要说神似是断断不行的。 不要说其他书家,恐怕就是颜真卿本人都不可能再写出祭侄文稿 。事过境迁,颜真卿也找不到当时那种感觉了。 好作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谓原创就是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祭侄文稿就属于这样的作品。它在世间只可能有 一件。 凡是有志于书法的人应当学习祭侄文稿 ,从中可以学到的,不仅仅是技艺的锤炼,还有人格的升华。 不朽的颜真卿,不朽的祭侄文稿 。 公

11、元 1080 年,天才的苏轼不幸又一次遭遇到仕途上的滑铁卢。在这之前十年间,他因与当朝宰相政见不合,已从中央下派地方。而这一次又从正厅级这样的高位一下跌入谷底,被朝廷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相当于民间自卫队副队长) ,用今天的话说是断崖式降职使用。起因在于乌台诗案,有小人告到朝廷,他落了一个诽谤皇帝的罪名,还差点丢了性命。 文章憎命达。苏轼在文学上是春风得意,而在仕途上却是连连受挫。 这一年他不到 45 岁,未来还很漫长。 转眼间,东坡到黄州已是第三年。 这一天是寒食节。困顿的东坡心境无比落寞。他的万丈豪情似乎已消磨殆尽。孤苦无助的东坡又冒着风险写诗,并且是用书法来写。他不打算发表,只是聊以寄怀。

12、 他实在需要文学的抚慰。只要有这种抚慰,他也心满意足了。富贵对他来说无异于奢望。他不求富贵,只求平安。 窗外大雨滂沱,屋内雨漏如线。本是残春,连日下雨,衣食寒碜,景象凄凉。 东坡顾不得这些了。他拿出纸笔,思考片刻,然后先在一旁用小毛笔把诗稿写下来,读一遍后又改动了数字。这才把素笺纸铺好,闭目养神,须臾一挥而就。全篇气脉贯通,毫无阻滞。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较之兰亭序和祭侄文稿 ,黄州寒食帖通篇笔墨干净利落,无一涂改痕迹。 黄州寒食帖为五言古风,全诗 120 字。书写过程完全伴随着东坡的心境次第展开。开头几行比较工稳,愈至后面放得愈开。特别是诗末尾“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

13、吹不起” ,用笔纵逸,悲从中来。诗人的悲凉心境与跌宕的线条浑然一体。起伏的线条和凝重的点画构成了一幅无比形象的生命图示。 不用说, 黄州寒食帖为迄今所见苏轼墨迹中的最佳者,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高度一致,其水平完全超出他平常那些信札之作。于是,后人奉为“天下第三行书” 。 东坡创作黄州寒食帖时年当 47 岁。这也是一个艺术家最成熟的年龄。有趣的是,书法史上王羲之的第一行书、颜真卿的第二行书和苏轼的第三行书,其创作的年龄大抵在 50 岁上下。 50 岁,对于一个艺术家何其重要。对于个体生命的把握,对于人生体验的深度,这个年龄也许是最好的。太早,生命缺厚度;太晚,创造缺活力。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他仕

14、途上的发迹是在汴京,书法艺术上的高峰体验是在湖北黄州,而文学创作的高峰体验亦在黄州。在赤壁三国古战场(编者注:苏轼怀古的赤壁是今湖北黄冈城外长江北岸的赤鼻矶,并非三国古战场,三国赤壁在今湖北赤壁蒲圻县西北) ,才气纵横的苏东坡写下了千古绝篇前、后赤壁赋及念奴娇?赤壁怀古 。 假若苏轼仕途通畅,官场得志,他还能写出黄州寒食帖吗?结论是否定的。 有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不幸的人生能够催生出精神的华光。精神产品与生活富足无关,与生命体验有关。 在中国文人中,苏东坡最有代表性。他把儒、释、道融合一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即使在最潦倒的时候也旷达自适。 东坡的一生,是仕途多舛的一生,也是丰富多彩的一生。?法、绘画、文学、烹饪他把人生过得有滋有味,让生命焕发出别样光辉。 黄州寒食帖现在也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好在现代摄影印刷技术让我们能够目睹这件旷世之作。我每次临写,都依稀看到九百多年前那个风雨交加的寒食日,一个潦倒的诗人在那里忘情挥写他把自己的人生苦闷与无助倾注在素笺上。 临是帖,最好也是在风雨交加的日子,因为可以与前贤 神遇。 (选自文史杂志2016 年第 6 期。作者为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