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人教版)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0569053 上传时间:2018-01-30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人教版)(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人教版)六 统计【 新知识点】 众数统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综合应用【 教学要求】 1 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2 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3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建议】 1 注意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和衔接。教学本单元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及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

2、清楚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2 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避免简单的统计量的计算。教学中应避免单纯从计算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应当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如众数,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众数,会求众数,更要注意结合具体数据理解众数的作用和特点。3 注重对学生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性评价。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老师应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如调查同学们的视力情况、所穿鞋子的号码、喜爱

3、的电视节目等。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投人到各种活动中,留给他们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从事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应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 时安排】1、众数 2 时2、复式折线统计图 2 时1 众数第一时一 教学内容众数教材第 122 、123 页的内容及第 124 、12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 1-3题。二 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2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三 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

4、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2 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四 教具准备投影。五 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二)教学实施1 出示教材第 122 页的例 1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l )算出平均数是 1 47 ,认为身高接近 1 47 的比较合适。( 2 )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1 48 ,身高接近 1 48 比较合适。( 3

5、)身高是 1 2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 1 2 左右比较合适。2 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 1 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3 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确定。4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 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完成教材第 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 1 、2 、3 题

6、。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三)思维训练小军对居民楼中 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住户 1 号 2 号 3 号 4 号 号 6 号 7 号 8 号数量个 l 29 l6 2 22 16 18 16 ( 1 )计算出 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可以使用计算器)( 2 )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 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第二时一 教学内容众数教材第 12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6 题。二 教学目标1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2 体会

7、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三 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2 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四 教具准备投影。五 练习过程(一)完成教材第 12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 4 题。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指出:五(1 )班参赛选手的成绩有两个众数, 88 和 87 ,意味着在这次竞赛中得 88 分和 87 分的人同样多。而五( 2 )班没有众数,则表示这次竞赛中没有集中的分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二)完成教材第 12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 题。学生先独立计算出平均数、

8、中位数和众数,然后说一说用哪个数代表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8 完成教材第 12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 6 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先在前调查本班学生所穿鞋子号码,然后填在统计表中,再进行分析。(三)堂作业新设计1 小明对本班 1 名同学拥有外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拥有 2 本的有 1 人,拥有 3 本的有 2 人,拥有 4 本的有 4 人,拥有 本的有 3 人,拥有 6 本的有 人。根据以上调查的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小明的同学拥有外书的情况统计表2006 年 9 月人数人数平均每人拥有本数( 1 )估算一下,这 1 名同学平均拥有外读物大约有几本?你估算

9、的理由是什么?( 2 )估算出这 1 名同学拥有外读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 小力对本单元 10 户居民订报刊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没订任何报刊的有 2 户,订 1 份的有 3 户,订 2 份的有 4 户,订3 份的有 1 户。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本单元居民订报刊情况统计表 2006 年 月 户数每户订报刊份数( 1 )想一想,平均每户订报份数是在 1 ? 2 之间吗?为什么?( 2 )计算出这 10 户居民订报刊份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五)堂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

10、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2 复式折线统计图一时一 教学内容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 126 、127 页的内容及第 129 一 131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 题。二 教学目标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三 重点难点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四 教具准备投影及多媒体。五 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出示第 914 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提问: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如果要看出两个

11、国家各届亚运会所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该怎么办?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二)教学实施1 老师提问: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并用多媒体出示统计图。2 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

12、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3 引导学牛回答教材第 126 页例 2 中的问颗,从而讲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4 指导学牛异成教材第 129 负练习二十五的第 l 题。I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 7 一 1 岁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翎龄的增加而增高,但 13 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完成教材第 129 、130 灾练习二十五的第 2 、3 题。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全班交流。(三)思维训练下面是 200 年 1 月 22 日到 28 日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指数的统计数据。2006 年月 1 11 查阅 20

13、06 年同期北京市空气中可吸人颗粒物的指数,填入表中,然后利用下面的材料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22 日 23 日 24 日 2 日 26 日 27 日 28 日200 年 1 月 1191741439111731632006 年 1 月查阅 2006 年同其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指数,填入表中,然后利用下面的材料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第二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 131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 4、 题。二 教学目标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

14、力。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三 重点难点进一步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四 教具准备投影及多媒体。五 练习过程(一)完成教材第 130 灾练习二十五的第 4 题。学生根据统计表,画出折线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二)导成教材第 131 负练习二十五的第 题。小组进行讨论,两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为什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交流,老师提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作用有什么不同?小结:条形统计图不较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很快比较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三)堂作业新设计下面是王强收集的 20

15、0 年春节期间龙潭湖庙会和厂甸庙会游览的统计图。200 年 2 1 日龙潭湖庙会和厂甸庙会游览人数统计图厂甸庙会 龙潭湖庙会 根据上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l )游览两个庙会的人数分别在哪一天到达峰值,然后开始下降?( 2 )哪个庙会的游览人数上升得快,下降得也快?( 3 )假如明年要游览庙会,你认为哪天比较好?( 4 )从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四)堂小结本节,我们研究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通过学习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看出两个数据的变化情况,并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描述数据。七 数学广角【 新知识点】 利用天平找出 物品中的 1 次品数学广

16、角利用天平找出多物品中的 1 次品【 教学要求】 1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2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1 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本单元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实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2 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测、归纳、推理活动,由此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操作活动中,学生往往会得出多种解题策略。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学生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